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上海工作的几年,几乎天天都要和领导同志接触。当时的周恩来、罗亦农、瞿秋白、王若飞等同志也都不过30多岁,但是个个都谈吐不俗,分析国内外形势头头是道,很深刻,也很有水平。我当时是20多岁,听他们谈话,心中总是暗自佩服,心想他们怎么知道这么多,而我就不行。我也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热血青年,热爱我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1928年4月21日下午,上海龙华刑场戒备森严,荷枪实弹的反动军警如临大敌。罗亦农穿着整齐的直贡呢马褂、灰色哔叽长袍,在敌警备司令派来的特务营一个排的押解下,从容步入刑场,英勇就义。罗亦农牺牲时年仅26岁,是第一位牺牲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是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牺牲后,党组织派人安葬了他的遗体,并派陈赓等人严惩了叛徒。  相似文献   

3.
1928年,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结束后,何家兴夫妇被党组织派遣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罗亦农的秘书。大革命失败后的上海,使何家兴夫妇感受到了与莫斯科截然不同的气氛,在这里,做共产党人就意味着要杀头、掉脑袋!这两个小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冲动与梦幻很快被眼前血与火的现实彻底击碎。没有了理想和信念,又失去了狂热,他们频繁地出入酒馆、舞厅寻欢作乐,以填补空虚的灵魂,常常半夜三更也不回机关。罗亦农和其他工作人员都为他们的安全担心。  相似文献   

4.
高中华 《百年潮》2022,(10):92-96
<正>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罗亦农的基本事迹,一般史书已有记载,兹不赘述。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罗亦农文集》是了解罗亦农的必读之书,读其文集中的文章,涵盖革命交往、工人运动等多方面的内容,读原文,思其道,颇有旨趣。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02,(6)
今年5月17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亦农同志的百年诞辰。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缅怀他的革命业迹,我们特刊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再及同志20年前采访整理的一组当事人回忆罗亦农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金再及 《百年潮》2002,(6):23-28
编者按:今年5月17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亦农同志的百年诞辰.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缅怀他的革命业迹,我们特刊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再及同志20年前采访整理的一组当事人回忆罗亦农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1928年,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结束后,何家兴夫妇被党组织派遣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罗亦农的秘书。大革命失败后的上海,使何家兴夫妇感受到了与莫斯科截然不同的气氛,在这里,做共产党人就意味着要杀头、掉脑袋!这两个小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冲动与梦幻很快被眼前血与火的现实彻底击碎。  相似文献   

8.
陆立之 《百年潮》2000,(5):39-41
1926年起始,我有幸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学习与工作,卷入了初期的革命洪涛。今日回眸,已是七十多年前的旧事了。在沪东训练班听讲1925年,我参加了“五卅”反帝斗争后。徐梅坤领我见了陈独秀。当时我幼稚的心里十分振奋,觉得认识了渴慕已久的一代伟人,是我的荣幸。但是也有些微遗憾,因为陈独秀是严肃的“家长”,他比我大30岁,在他的面前我感到拘谨。不久,徐梅坤又领我见到了罗亦农、赵世炎之后,又介见了周恩来,  相似文献   

9.
王志龙 《文史博览》2009,(10):45-46
我的外公彭泽湘,是湖南省岳阳县人。1922年在莫斯科由罗亦农、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年仅25岁的他即担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20年代初,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进行“国民革命”。这时候,中国共产党还在草创时期,陈独秀的周围只有一群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在钻研马克思主义。党组织当时凝聚的战斗力:一是从法国回来的周恩来、李立三、赵世炎、蔡和森等人;一是由苏联归国的瞿秋白、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等等;此外,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有李大钊、陈望道、李达、邵力子等。陈独秀感到,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没有结合一个工人入党,在党内听不到工人的质朴语言,也无人能深入工农群众中去,很是遗憾。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独秀在《民国日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11.
淮安市的《周恩来与邓颖超研究通讯》第一期载有《周恩来胞弟周同宇夫妇的一封遗书》,全文如下: 刘干荣同志: 你好! 你托阮王二位同志带来的照片和纪念章,甚为感谢,同时我还有几点建议,希能研究采纳为好。一、关于故居房屋问题:在我的记忆中,故居房屋原属破旧不堪的,后来经过你们修缮,在原有照片上,尚可看到故居房屋  相似文献   

12.
武际良 《纵横》2008,(8):43-47
邓颖超眼中"党和人民的优秀女儿",埃德加·斯诺称其"显示出一种解放精神,势必使那些认为中国艺术家不能以革命气概断然与过去决裂的人大为震惊",毛泽东、周恩来器重的女干部,作家萧乾的"诤友、益友和畏友",一位毕生执著追求革命理想的革命女性。  相似文献   

13.
正罗西北(1926—2005),中共早期领导人罗亦农之子。早年留学苏联水电专业,曾长期担任水电部电力局局长,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来又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专家组负责人。他对水电工程建设具有真知灼见,是国内外很有影响力的著名水电专家。在引黄工程建设中,曾任引黄总指挥部的顾问。虽然离世经年,但他留给我  相似文献   

14.
李文宜系民盟创始人之一,罗亦农的遗孀。本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了与五姑李文宜朝夕相处的岁月及新中国成立前李文宜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坚贞不屈,尤其是在被误解的情况下所表现的对党对革命的忠诚。  相似文献   

15.
黄澄 《黑龙江史志》2014,(18):16-17
<正>(一)陈为人(1899-1937年),原名陈蔚英,又名陈涛、陈洪涛等,湖南省江华县人。1918年,陈为人考入衡阳县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读书时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学生会的工作。"五四"运动后到上海,结识了李启汉等进步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陈为人与罗亦农、张太雷、李启汉等组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9月底,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不久,去北京参加了北京共产党小组活动,并受李大钊委派去济南协助王尽美、邓恩铭建立山东  相似文献   

16.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上海曾经是周恩来长期生活和战斗的地方。1931年12月,周恩来离开上海,经广东转往中央苏区。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周恩来以上海为重要基地主持国共谈判、推动党组织重建、部署抗日救亡斗争和酝酿组建新四军,促成了联合抗日局面的形成和各派抗日力量的联合。在全国抗战时期,周恩来虽然没有长期驻留上海和直接领导上海的工作,但他始终关心关注着上海的革命形势,直接或间接指导着上海的党组织建设和抗日救  相似文献   

17.
正阳翰笙(1902—1993),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罗场人,姓欧阳,名本义,1924年秋入上海大学时更名欧阳继修,1933年取笔名阳翰笙。15岁的阳翰笙离家求学,受吴玉章、王右木、陈毅等的指导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阳翰笙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教官,参加南昌起义,任师党代表、起义军总政治部秘书。1928年调往上海,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国统区文化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抗战时期参与组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上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警备第三大队任大队附,负责沪西地区的社会治安。1946年5月中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海环龙路国民党政府监察委员杨虎的官邸认识了周恩来副主席及夫人邓颖超。  相似文献   

19.
陈艳军 《文献》2003,(4):206-218
<优语录>是王国维辑录的研究宋元戏曲史的资料汇编,作于1909年,刊于上海<国粹学报>第六十三至六十六期,后收入罗振玉主编的<海宁王忠悫公遗书>、赵万里主编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以及今人所编<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等书中.  相似文献   

20.
正从1921年起,一批一批有志的中国青年陆续去到苏联学习,第一批赴苏的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以及任岳等,他们先到东方大学学习,以后又陆续从国内派去几批学习,1927年赴苏的人数最多,我也是其中之一。从海参崴到莫斯科坐火车用了12天。听同学们讲:1921年那批来莫斯科求学的学生,整整花了两三个月时间才到达。因为当时缺煤,火车运行是靠燃烧木柴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