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疫情时代,走进博物馆的人数已不再是衡量博物馆观众量的唯一标准,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博物馆人气比拼的新战场。如何突破传统的策展模式吸引更多的观众,是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策展人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作者认为,多感官认知、沉浸式体验与"云展览""云传播"的紧密结合,是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更好服务大众、扩大博物馆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博物馆的志愿者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开展志愿者活动顺应了社会对博物馆的发展要求,它既可强化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又可推动博物馆融入社会,更好地服务大众,同时还为有志于热心博物馆公益事业者提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本文对国内博物馆中开展志愿者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博物馆开展志愿者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博物馆界如何吸引更多的志愿者走进博物馆,如何有效地开展博物馆志愿者活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让博物馆文化传播也有了全新的概念。本文从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定位与“尺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让博物馆文化传播也有了全新的概念。本文从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定位与"尺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相似文献   

5.
周坤 《文物天地》2023,(8):123-126
文物摄影是推动博物馆文化传播、艺术创新以及知识科普的强有力途径之一在多媒体广泛发展的背景下,藏品作为博物馆的核心所在,文物照片成为大众了解博物馆内容、获取博物馆知识的最直接途径,文物摄影也成为博物馆展示自身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多媒体蓬勃发展背景下,文物摄影工作者面临新形势,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博物馆逐渐被视为通过展现历史、文化、艺术信息来诠释人类文明的知识殿堂,肩负着服务大众的历史使命。博物馆形象的塑造,不但影响自身工作是否顺利实施,更关乎其社会服务使命是否有效履行。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树立,除依赖本身的努力以外,离不开大众媒体这一重要媒介,大众媒体已日益成为公众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亦恰好与博物馆形象树立过程中信息推广的要求不谋而合。从浙江省博物馆近年来成功的媒体沟通案例可知,博物馆合理地运用媒体、与公众建立沟通的桥梁,可推动媒体和博物馆之间形成互动双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娅 《旅游纵览》2023,(6):148-150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快,逐渐形成全新的文旅融合发展形势,可为博物馆公众服务创新提供新思路。社会大众通过文化旅游,对文化元素产生兴趣,经过引导成为博物馆的新观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详细介绍文旅融合对博物馆公众服务发展的作用,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方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李娅 《旅游纵览》2023,(11):148-150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快,逐渐形成全新的文旅融合发展形势,可为博物馆公众服务创新提供新思路。社会大众通过文化旅游,对文化元素产生兴趣,经过引导成为博物馆的新观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详细介绍文旅融合对博物馆公众服务发展的作用,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方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博物馆作为文化、历史的收藏和展览场所,在新时期承担了更多的职能。如何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未来博物馆管理工作又该何去何从,这都是当下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博物馆作用和功能的介绍,结合当下大众对博物馆的需求情况,展望博物馆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并就提高博物馆管理工作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作为服务全社会的公益性机构,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教育职能的发挥,而博物馆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存在视听障碍、行动不便等问题的弱势群体由于其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更应该受到重视。文章以开封市博物馆为例,阐述面向弱势群体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探究博物馆弱势群体教育的工作方向,从而让博物馆教育助力提升弱势群体教育素质和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历史时期,讲解艺术是普及大众知识、建构文化回忆的主要手段,其在博物馆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角色。如何通过讲解艺术提高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效率,实现大众化、高质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当前博物馆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承载着服务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是大众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库。作为非营利性的机构,博物馆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应用新媒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满足大众对文化的要求。博物馆在服务大众的目标指引下,积极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等,借助新媒体加强和大众的互动和交流。本文主要介绍借助新媒体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意义,分析新媒体对博物馆发展的良性影响,以及新媒体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温晓苗 《沧桑》2012,(6):102-105,125
笔者通过对山西博物院"瓷乐坊"活动的实践参与,针对博物馆如何更好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保障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对博物馆如何实现从"物"的研究向"人"的研究,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如何从学术讲座宣教方式转向以公众动手实践为中心的宣教形式等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并对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前景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教育功能列到了博物馆三大要务的首位,以"藏品"为核心的陈列展览便成为博物馆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如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陈列设计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成为各大博物馆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以丹麦摩斯盖得博物馆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如何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合理利用,以期对中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多种传播手段的介入与更新变化,成为当今博物馆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博物馆传播又有着自身的传播特点,从我国博物馆的传播过程及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当代博物馆传播职能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运用好传播这一有力手段,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大众。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促进大众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并且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关于博物馆观众及其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有利于了解观众的构成,掌握不同观众的参观偏好;并且优化博物馆的陈列和安排,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博物馆。本文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观众行为进行了阐述、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影响下,县级博物馆显然已成为公益性社会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县级博物馆需要及时顺应时代发展,努力满足社会的文化、教育需求,不断的完善和超越自我。在本文中首先阐述了拓展县级博物馆公益性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同时讨论了县级博物馆现阶段在公益性社会教育功能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拓展博物馆公益性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期望以此来发挥出县级博物馆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以及满足大众的多种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为了应对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多地博物馆尝试了夜间开放。比起早年特殊节庆临时活动居多的模式,常态化夜间开放成了更多博物馆的追求,“夜游博物馆”也成为市民夜间活动的热门之选。在夜间开放的实践中,博物馆面临人力、设备成本、文物保护压力、活动策划水平等多方面的困境。现以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夜间开放实践为例,分析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博物馆在履行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物藏品及教育社会大众的职能时,应立足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圳博物馆探索了一套与博物馆自身特点相结合的活动策划思路,并使用了一系列科学活动管理方法,成功开展了多样化、专业化、实效明显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圳博物馆在党建指导下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经验,有助于探析新时代博物馆如何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与时代同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获得优良物质条件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加大了不少,这就给新时期的博物馆陈列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为了有效地提高博物馆陈列品味就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之变得更加人性化。本文将主要阐述一下新时期博物馆陈列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良好的优化,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大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