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的研究表明,良渚古城是一座公元前3300-公元前2300年设防城址,同时还发现规模宏大的防洪和灌溉水坝系统。古城正中心分布着人工营建的宫殿台基,毗邻的反山贵族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年代比商代的青铜器早一千多年,是在一个复杂社会中产生的。良渚的大型公共工程和精美的随葬品,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正>良渚时代是高度复杂化的等级社会,各聚落群之间存在着级差和等级,体现在聚落规模的大小和聚落内部的社会结构上。比如作为良渚文化中心址的良渚遗址群,以良渚古城为中心大约有42平方公里,加上新近发现的位于古城西部的面积为8平方公里的水利系统,总面积逾50平方公里,而水利系统所保护的良渚遗址分布的密集区域达100平方公里。良渚古城中心有莫角山大型礼仪  相似文献   

3.
良渚古城遗址八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充分揭示了遗址的重要价值,证明它是良渚文明的都邑性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规模庞大的世界级城址,遗址的价值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良渚古城遗址的文物保护也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以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良渚博物院展陈完成更新换代,良渚国家考古公园建设也已大体成型,良渚古城遗址已进入全面展示和利用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良渚古城遗址八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充分揭示了遗址的重要价值,证明它是良渚文明的都邑性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规模庞大的世界级城址,遗址的价值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良渚古城遗址的文物保护也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以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良渚博物院展陈完成更新换代,良渚国家考古公园建设也已大体成型,良渚古城遗址已进入全面展示和利用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黄路头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是良渚古城遗址的一处城外遗址,为良渚古城大型聚落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2016-2017年的考古发掘清理了黄路头遗址中一处墓地的局部区域,发现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共34座.其年代上限不晚于崧泽文化晚期,即早于良渚古城的兴建.该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良渚古城建城之前该区域内的本地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良渚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良渚文明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古城城墙是良渚遗址中重要的城市建设遗存,其建设活动标志着良渚古人对核心宫城区域的确认和围合,是对可利用的自然地貌进行人工干预结果。建设方法展示出良渚古人已经具备丰富工程经验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本文结合考古资料、现场调查和工程原理,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铺底垫石"工艺进行工程技术分析,判断古人利用自然进行工程实践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良渚遗址和良渚古城是近年来中国史前考古进展最大的区域,也是典型的大遗址,其保护区红线范围即达42平方公里,而实际范围远大于此。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仅采取传统的大规模钻探和发掘等手段,完全无法满足学科研究的需要。发掘者围绕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积极寻求多学科合作。其中数字化手段所起的作用尤其明显,借助"数字高程模型"(DEM平面图)在遗迹寻找上的重要指示作用,迅速扩大了良渚古城周边的测绘范围和分析手段,陆续发现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坝等遗迹,确定古城中心的宫殿区、城墙和外郭依次降低,共同构成了三重同心结构,取得了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2月12-14日,"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良渚举行。本次会议以"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为主题,围绕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重大价值,共同探讨良渚遗址大研究、大保护的方法路径,进一步提升良渚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次会议由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余杭区政府主办,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支持。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1月26日,由良渚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合力打造的"王国气象——纪念良渚遗址发现80周年特展"在杭州良渚博物院正式推出。展览分都城、村落、民生、礼俗、追迹五个单元,展出文物共计256件(组)。"都城"以良渚古城的布局结构和体现王权的宫城、王陵、大型土建工程技术等,反映良  相似文献   

10.
讨论文明起源,良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富。良渚是非常特别的,从它外围的水利系统到城中心的宫殿区,再到外围的城墙,以及城市早期的发展布局到晚期发展布局的变化,都显示出高度的复杂性。但是它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一个早期的仪式中心,或者放在国家社会的文明系列里。尤其良渚遗址的规模和墓葬所指示的社会等级、社会分层,似乎与多年来我们对早期国家社会构成的某些认识标准不相符。良渚的复杂性可以引发考古学家对于文明以及复杂社会到底是什么的新的想法和看法。而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良渚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需要用其他的新的术语来讨论良渚社会的系统和阶层。良渚遗址的发现对世界上长久以来业已形成的关于早期文明、早期国家和早期复杂社会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300年。近年在良渚遗址群内发现了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在古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为地基。本文用地质调查和考古学的方法,对良渚古城墙铺底垫石进行块度、形状等测量和石料岩性鉴定,并考察古城周边山体露头及冲沟滚石的岩性特征,判断铺底垫石的来源与产地。研究表明,铺底垫石普遍为次棱角状、次圆状,指示它们绝大部分经过短距离的搬运,采自古城周边山坡脚和山涧冲沟。铺底垫石共有11种岩石类型,与古城周边山体出露的岩石基本相同,说明它们来自瓶窑镇及其周边的丘陵山体。铺底垫石的性质与来源确认,对了解良渚古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活动范围,及当时的社会生产与组织结构等深层次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等技术,对良渚古城周边的东苕溪水系范围内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处理,提取河网和流域范围,统计流域面积,并计算塘山、狮子山、岗公岭、秋坞等坝群产生的库容,探讨良渚古城周边的水文特征、良渚古城选址、水坝功能等问题。研究表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选址极为合理,使用最小干预原则,将一系列山体进行改造,在山谷的出口筑坝蓄水,具有防洪、运输、调水、灌溉等功能,达到治水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展示了良渚人先进的治水理念与高超的水利工程设计、组织、实施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以来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初步明确了古城内外的遗址布局、水系环境以及城墙的分布情况:古城的修建均有统一的规划,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整体、同时夯筑而成;城内分布有宫殿区、建筑基址和王、贵族墓地;城外的居住基址具有外廓城的性质;大型营建工程普遍运用草包泥堆筑工艺;西北部山系存在一个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既能削减山体的季节性洪峰,又可利用为运输通道.目前,考古部门已建立了遗址信息系统,并逐步完善了对古城内外布局和水利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良渚社会研究经历了肇始期、蓬勃期、调整期与持续深入期四个阶段。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良渚社会性质与具体形态问题的探讨贯穿始终。在研究视角的开拓与研究深度的持续进展、科技手段的引入和新方法使用的同时,良渚社会研究思路和关注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对良渚社会是否为国家文明的争论,逐渐转向对具体社会形态的探索与讨论;从立足于理论模式去阐释良渚社会,转变为以良渚为本位去归纳总结自身理论;从纯粹对考古学材料的分析,到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些转变在发生的同时也表明了良渚社会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余杭发现的良渚文化古城遗址及遗址群,在太湖以南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聚落单元。这个聚落单元反映了聚落建造者适应自然环境所拥有的技术水平,以及用以维系其文化的社会互动与控制,由于聚落形态很大程度上是由广泛认同的文化需求直接造就的,因此它们为考古学文化的功能性阐释提供了一个战略性起点(1),并有助于对良渚社会的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6,(2)
正龙山文化晚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主要文化普遍出现了大型的城垣,其中最重要的是良渚、陶寺及石峁三大古城,这是相较以往的中心聚落的进一步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已进入了早期国家,迈入了文明的门槛。石峁是陕北神木县高家堡的一个小山村,居黄河支流秃尾河岸,北临长城,遗址所在区域属于低山丘陵区,以黄土梁峁剥蚀山丘、沙漠、滩地为主。陕北神木石峁一带出土玉刀、玉璋等玉器,可以追溯到很早。北京故宫博  相似文献   

17.
《世界遗产》2014,(1):40-41
5000多年前,在杭州北部的余杭良渚镇,曾经活跃着一个拥有高度文明的史前人类社会。这个被称为“良渚文化”的史前文明以制作精美玉器和夯筑规模宏大古城著称。5000年后,昔日先民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在当代人手中厚积薄发,积淀着良渚文化最深邃的内涵。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遗址公园,已被浩淼葱郁的果园所覆盖,枝叶间含苞待放的桃红梨白,与良渚古城墙的千年遗迹共存。  相似文献   

18.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遗产地,良渚玉器在专业领域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是让良渚文化走入了大众视野。7月16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幕。为了配合这一专题展览,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及良渚博物院联合主办了"良渚玉文化论坛",于8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兆祥所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60余位代表出席了论坛,其中6位代表进行了主旨发言,学者们就出土与传世良渚玉器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以下从这两方面分别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9.
萧月 《世界遗产》2014,(3):50-57
<正>古城对于原住民,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和身心的归宿。没有原住民,古城就将失去生命;而没有了古城,原住民也将失去灵魂。"开发商要租这个院子,都是想做客栈的。那个时候我是非常纠结的,已经到了快要守不住院子的境地。我有一种站在悬崖边的感觉。"阿六叔的祖宅院子里的房间依次打开。在一个房间里,俄国作家顾彼得留下的破旧马灯躺在墙角,落满了灰尘。在另一个房间,李  相似文献   

20.
良渚玉符试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太湖地区一批良渚大墓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良渚玉器的种类。由于这些玉器形式繁多,数量庞大,以及长年瘗埋的腐蚀作用,要认识它们各自的完整状态和原始用途,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本文试就良渚玉符的形状及用途作一探讨。一、发现概况及复原依据良渚玉符,过去人们称之为"角形装饰物"、"玉佩饰"、"玉冠状饰"等。这种器物多见于良渚大墓人骨架的肩部、头侧。如上海福泉山2件,江苏草鞋山、张陵山、少卿山、咎庙、寺墩各1件,浙江反山9件、瑶山儿件。其主要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