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与建造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奠定了我国大学建设发展的物质根基,时至今日多已成为各大知名学府中最具文化历史底蕴的区域部分。本文聚焦“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北洋大学,以其西沽武库校园的规划建设历史主线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检索相关的档案机构及近代古籍数据库中的史料信息基础上,分析和考辨1930年代校园“新计划”及其相关佚名设计图的史料线索,补述相关北洋毕业生与学校教员等“北洋人”,以及墨菲、门德尔松、阎子亨、杨廷宝等近代建筑师,在西沽校园建设中的活跃轨迹。结合对校园建成形态背后的设计思想源从与社会历史动因的考察,对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决策者和设计师的贡献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受20世纪20年代起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中国近代国立大学都修建了大规模的传统复兴式校园建筑。这些建筑将中西方传统建筑元素和构图形式相结合,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兼具中西建筑特征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一方面呈现出折衷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呈现出宫殿复古的倾向,还有少部分呈现出现代主义的倾向。这种建筑形式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中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也是在西方现代建筑体系中植入发展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民族特色的创造活动的初期,所取得的宝贵成果。  相似文献   

3.
陈久生 《世界》2005,(10):50-53
建筑,通常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一个城市的规划、一栋住宅建设、一个建筑细部,都能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实力,以及文化与宗教。天津的近代和现代建筑在中国最具代表性,历史的痕迹在建筑中显露无遗,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在建筑中留下了痕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后,天津被迫开埠,天津的城市规划、住宅建设,逐渐偏离了中国传统城市发展的轨迹,到1902年,天津已是有九国(英、法、德、意、日、俄、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建筑文化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建筑从传统风格到现代风格演变的过渡时期。贺龙指挥部旧址是南昌市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八一”起义历史,是体现“八一”精神的重要遗产和实物见证。该建筑呈现出的风格及其文化意义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建筑近代化进程中,本土建筑文化如何存留,且如何有机地融入西式风格进行“兼容中外”的重构,体现了地方性调适与近代化演进,在江西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建筑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和体系独立的特点,再加上封建社会的礼制森严,等级分明,在建筑规制上有充分的体现,因此。广州从秦汉时期建城以后的二千年间,其建筑文化尽管有着本土的特色,但其基本面貌一直受正统文化的制约。建筑型制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无论是城市布局、会馆、学宫、官署、牌坊、民宅。都表现出中华传统建筑体系的主体特色。从明代后期到清代,西方近代文化逐渐传人中国。由于广州在封建王朝的对外贸易中长期是唯一对外通商港口的特殊地位,以及环珠江口的澳门、香港先后为葡、英等西方国家所租占。使广州有条件得风气之先,成为西方建筑文化最早传入中国内地的城市。  相似文献   

6.
从大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三山五园,再到清末战火洗礼下的废园;从燕京大学的苦心营建,再到北大迁入后的现代、多元化的改造,燕园的一山一水,一楼一阁都凝结着设计者的创作理念,更承载着时间流转的文化沉淀。燕园的设计者亨利墨菲将中国传统建筑成组布局的原则,传统园林的意境与西方建筑规划理念融合在一起,进行了一场"改良式的中圜建筑复兴":从中轴线的设计,到庭院式的建筑布局,到古典园林式的校园构造,既结合了冈峦起伏、流水蒙回的皇家园林特征,又结合了现代大学的使用要求,使之成为大学校园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以及"中国最美丽的校园"。  相似文献   

7.
1896年至1949年间,为黑龙江省近代历史文化建筑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此段建筑发展史承载着在遭受列强侵略屈辱的大环境下的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在近代的发展与文化交织,也反映着当时世界范围内建筑的潮流、特点、风格和缺陷。做好这批百年历史的建筑的保护工作,应准确掌握这一年代建筑的材料特点和结构特点,在现状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结构与建筑协调的保护建议,利用合理的结构手段实现近代历史文化建筑的有效保护,实现其建筑艺术价值与安全性保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教堂艺术的本土化嬗变,主要表现在建筑传统、民俗文化等对外来教堂建筑坐向、装饰与形式等方面。中国近代基督教教堂艺术的本土化嬗变,绝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本质上是异质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不同文化的融合取决于当地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有目的有取舍的吸收,即能为我所用的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生活、中国乡土民俗,必然要对外来的基督教文化和教堂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间,鼓浪屿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建筑风格流变,反映了当地本土传统和西方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建筑文化及价值观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且从多元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发出具有强烈本土建筑文化特征的近代华侨洋楼建筑,以"厦门装饰风格"为其典型代表。而鼓浪屿本土化近代建筑发育形成并表现出强烈活力的历史进程,也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世界建筑近代化进程的国际化大潮中,本土建筑文化如何存留,并且有机地融入本地近代建筑的发展,进而焕发新生命力的生动实例。  相似文献   

10.
大连在新中国成立前的50余年中先后经历了沙俄和日本两国的殖民统治,殖民者对城市做了细致的规划和建设,留下了大批近代建筑,这些建筑大多造型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但除了一些地标性建筑得到了较好保护,其他近代建筑不仅缺乏关注,多数保护状况堪忧,而且很多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改造和破坏。近年、随着中山广场改造、凤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拆迁以及曹正礼故居的强拆等事件,使近代建筑的保护问题进入公众视野。作者作为一位普通市民,除了陈述个人的感受,更呼吁有关部门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进行规范,明确近代建筑的文物地位,并且进行分级,划区和登记,使一切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1.
2007年6月30日至7月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百余人,提交学术论文70篇。现就本次会议讨论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近代文化与社会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它的发展变化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乃至国际环境都紧密相联。研究中国近代文化离不开对中国历史与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的考察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耿云志考察了清末以来的文化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论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觉醒带动文化趋新…  相似文献   

12.
青岛是中国近代城市中按规划建设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体现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历史研究显示,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对城市性质、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形象、城市经济活动乃至城市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具体的作用。近代青岛不仅用事实证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而且对今天的城市规划工作,无论从进一步认识城市规划的作用,还是具体到规划的制订与实施等方面都有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野马,尘埃》作为一部丝路历史文化小说,其所并置呈现的互文性文本,主要表现为在叙事结构上的即唐史与各民族史、及东西文化的互文性;叙事方式上的历史记述与神话传说的互文性,叙事语言上的诸种文体及不同地域语言风格互文性。并且在三个维面的互文性并置上,都以文化符号相串连。以此探讨小说所呈现出的"致广大,尽精微"文学民族志的诗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五邑侨乡的乡村广泛分布的数千座碉楼以及楼内保存的大量碉楼文书 ,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历史乡土地理、中国近代建筑史、华侨史、近代社会史、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科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展开 ,这类乡土建筑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迄今对它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都还非常缺乏 ,如何命名 ?如何定义 ?尤待深入地认识。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考察积累 ,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 ,描述其建筑和文化特征 ,提出命名的意见 ,并揭示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蔡麒龙 《神州》2012,(27):41-41
1840年之后的中国,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形成。这种民族主义在外交上的体现就是中国民族主义外交。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所表达的外交诉求,五卅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为了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和废除外国租界,不断地与帝国主义列强作斗争,都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外交的范畴。笔者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外交源流、主要表现、历史影响三个方面浅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外交。  相似文献   

16.
高阳 《神州》2014,(12):203-203
纵观我国专业舞蹈近年来创作发展的总体趋势,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是在创作思想的美学追求、价值取向,以及具体的表现模式上,力求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吻合,在多元文化并置和多层文化需求的氛围中,呈现出舞蹈多维拓展的趋势。这表明,舞蹈的任何类别,要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必须具有强烈的动作意识和时代风貌,从而使人们觉得好看爱看,并从中享受到舞蹈独有的趣味和美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是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是先人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成就的具体体现,包括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相似文献   

18.
太原近代学校建筑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英 《文物世界》2003,(4):50-5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东西方化碰撞日益频繁,中国建筑发生了急剧变化,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过程。近代学校建筑的发展变革,同样也是中国建筑在近代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太原自古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近代太原的历史变革,无不影响着近代教育,乃至近代学校建筑。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大学堂以其融合中西的办学模式,及其独特的校园规划和建筑风格,为研究山西省近代学校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相辉堂作为复旦大学师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不仅见证了复旦大学校园发展的历程,更是复旦大学的文化载体、精神象征。近年来,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与环境面临着功能转型和被拆除的危险。校园遗产作为遗产类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普遍面临着保护什么、为谁保护、怎样保护等问题。复旦文化遗产课堂站在不同主体的立场,分别从"复旦大学"、"复旦师生"、"上海市"、"中国"等四个视角对相辉堂及其周围建筑进行价值辨析,认为相辉堂要想延续其核心价值,必须进行合理的修缮与保护,继续作为复旦文化沉淀、延续、演变的载体,重新发挥其实用功能,提出对于高校历史校园建筑的保护而言,拆旧建新与隔离保护都较为欠妥。在维持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依据现代需求,将遗产纳入现代生活,才能焕活遗产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