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遗产申报审议环节是每年遗产大会的热点和焦点,一方面是由于世界遗产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40多年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①各缔约国参与遗产保护管理与申报论辩能力的显著提升。然而,由于申报审议规则的不完善,以及各申报国背后巨大的利益驱动,往往在项目申报环节增加不少多方的"不合作博弈行为"。这些博弈案例既反映了咨询机构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在OUV评判"标准"、"真实性和完整性"理解、以及"保护与管理状况"等三个关键方面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表明世界遗产概念经过40余年的发展形成的新理念,正在影响到世界遗产评估、遴选、保护以及管理理念的发展。而如何使对缔约国的支持、评估程序更加公正、透明,也已成为咨询机构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缔约国共同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进行更新,正式确认湖北咸丰唐崖土司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等阐述的世界遗产中系列遗产的保护管理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作为系列遗产申报,国家级、省级层面也已建立跨省联合管理机制,制定联合、协调管理的专项管理协定,以及各遗产点专项管理法规,同时成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执行联合管理工作,有效保障了遗产整体价值的整体、长期保护。具体协调管理措施主要包括:1.国家文物局主管和指导土司系列遗产的整体保护管理工作,在保护技术,专项资金等方面对土司遗产保护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遗产》2014,(6):142-142
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进行更新.正式确认湖北咸丰唐崖土司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等阐述的世界遗产中系列遗产的保护管理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作为系列遗产申报.国家级、省级层面也已建立跨省联合管理机制.制定联合、协调管理的专项管理协定.以及各遗产点专项管理法规,同时成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执行联合管理工作.有效保障了遗产整体价值的整体,长期保护。  相似文献   

4.
原作传世 永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要求签约国政府“竭尽全力”做好遗产的“鉴定、保护、保存、展示、并传之后代”的工作,同时要保护好国家遗产。保护遗产的标准,就是保护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也是申报世界遗产时所论证和鉴定遗产价值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正党中央、国务院对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保护高度重视,今年是我国开展世界自然遗产事业30周年和风景名胜区事业35周年。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5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背景及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安排。  相似文献   

6.
<正>一、背景2019年,泉州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主题再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于202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一轮申报对遗产价值及构成体系进行了重构,在系列申报主题的内涵与外延、遗产的整体界定乃至遗产区划等方面均有重要探索,也引发出有关复杂系列申报的诸多技术难题,不仅关乎遗产价值认知,也关乎遗产保护管理的内在逻辑和方法。作为此次申报的技术负责方,笔者团队在技术攻关中借助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的探索经验,力图求解遗产整体性及其认知维度、整体与个体的联系、保护管理的目标指向等核心议题。这一过程中,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概念“价值特征”成为回应上述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正中国申报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土司遗址"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今年九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现场评估工作顺利完成。为此,本期特别推出"土司遗址申遗专辑",全方位解读湖南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贵州海龙屯等三处土司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为什么是它们能成为中国遗留的众多土司遗址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世界文化遗产所应具有的突出而普遍价值有明确的规定。《土司系列遗产潜在的突出普遍价值分析》在历史、考古、社会、民族学等相关学术领域对土司制度及土司遗址的研究基础上,以世界遗产理论体系中"系列遗产"的价值认知视  相似文献   

8.
概念梳理是研究的基础。目前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法律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定义的"文化遗产"概念所指对象范围大体对应于我国《文物保护法》的"不可移动文物",即建筑(群)、遗址等,这与概念产生的背景因素相关——正是社会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公众对"公共遗产"的关注,注重对建筑类遗产的保护。而我国现在所广泛运用的"文化遗产"概念,则在《公约》等文献理念的基础上,体现出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天山     
《世界遗产》2013,(1):2+1
新疆天山是2013年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提名项目。提名地是一个系列遗产,自西至东分别为:托木尔、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博格达,总面积达575922公顷。这4个组成片区是新疆天山最具代表性的区域,集中展现了新疆天山独特的地质地貌、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1985年,中国正式加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短短的20多年里,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我国世界遗产增加到41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项,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8项,数量稳居世界第三位,并保持了世界文化遗产连续9年申报成功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白——未来行动计划》(Gap Report)和《什么是突出普遍价值》(OUV Report)是近年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文件。Gap Report对世界遗产价值的比较分析与认定归纳提出了新的框架概念:类型框架、时空框架和主题框架;OUV Report对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定义陈述作出了修改,更加突出"普遍性"和"可持续性"。根据这两份文件的要求和中国文明的特性,选择"文化景观"作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类型更符合中国特色。我国应站在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高度,重新发掘遗产价值,加强"文化景观"类遗产项目的研究与申报。  相似文献   

12.
25年前,当遗产问题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顺应国际潮流,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国际社会作出了为全人类妥善保护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庄严承诺。在此后的25年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并积极申报世界遗产,成为一个已拥有4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遗产大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自1987年至2007年6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35处,其中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6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2004年以来,建设部建立了中国遗产申报管理的国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世界遗产名录三级申报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了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机制,为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加强对中国遗产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目前的世界遗产中有自然遗产6项: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湖南武驻源、云南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福建武夷山。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作为荼文化起源的国家,茶文化景观遗产申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态智慧的弘扬、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实践,对具有"活态遗产"特征的有机演进的可持续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利用进行研究,根据"以人为中心"的活态遗产保护策略制定遗产构成要素古茶林、传统村落保护措施,期待此个案研究可以对活态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给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旅游业对维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对社会、当地群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影响,也给当地遗产设施发展与保护带来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工作,开创有前瞻性的旅游业,承认文化多样性原则,强调旅游业在促进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效作用。其创意城市网络主推的"善行旅游",严格遵循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原则,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历史建筑、国家公园、博物馆等各类景区定期评估,提升公众关于新旅游产品及旅客稀少遗址的意识,提升参观者体验感受等多种行动,改善人群福利,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世界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实践,深刻地影响到世界各国对自身遗产的认知和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经历了45年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与交织在一起,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调整,今天已经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世界遗产的发展方向、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讨论,以及对新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评审,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从专业的评估向社会认知方面转变,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世界遗产保护,强调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特别是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金牛道是蜀道交通网络中的主干道,长期作为古代官方驿道,直接联通了关中重镇的宝鸡、陕南中心的汉中、四川北部重镇广元与西南首府成都,促进了西南地区与外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联系。我国已启动以金牛道为基础的蜀道路网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的申报程序,但仍在遗产认知和保护实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在观察分析金牛道的现状和构成的基础上,对其性质及价值进行了探究,并总结了因未认清线性遗产特殊性而导致的问题。文章提出金牛道展示与利用应当以线性遗产的整体性为核心,明确线性文化遗产的性质,对古道进行疏通,以完善遗产系统;建立一套统一而凸显要素特征的阐释框架,并利用标识系统直观表现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面貌;在对遗产进行展示时,需考虑到金牛道是一套自然与文化要素复合的系统,不仅需要关注遗产点,更要坚持对遗产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性展示,避免开发性破坏,以提供具有统一感官体验的参观氛围;同时,金牛道的展示与利用要根据线性遗产的形态及内涵特征,推广动态式参观,并凭借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式旅游,充分阐释金牛道的丰富价值。  相似文献   

18.
《雅典宪章》作为第一份有关历史古迹保护的国际性文件,除对保护技术问题的探讨外,为后续在遗产领域“阐释”概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从1957年美国学者弗里曼·蒂尔登首次提出阐释定义和原则开始,到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遗产阐释与展示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得到发展,其内涵外延也随着遗产概念与保护理念的延伸而不断拓展。遗产的阐释与展示自诞生以来就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将教育功能置于其工作的核心位置,阐释与展示覆盖的范围、发展方向也随遗产概念和新兴关注方向的演化而调整。作为链接遗产地与公众之间的重要纽带,阐释与展示既离不开对遗产价值的提炼、挖掘与再认识;也离不开对遗产周边环境的理解、对目标群体的探析、对适当方式的选择等。可以说,阐释与展示在遗产保护管理中贯彻始终,不仅链接了遗产的过去,又帮助遗产搭建了通往未来的桥梁,在遗产保护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外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0,(4):110-111
世界遗产资源灾害风险管理手册发布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在启动的世界遗产资源手册系列的第一个项目。它着重于一个具体的文化和世界自然遗产灾害风险管理的原则、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世界遗产》2014,(8):108-108
7月13日—15日,IUCN专家莱斯·莫洛伊、国际洞穴协会主席禹卿植、英国肯特大学教授约翰·马敬能、UNESCO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项目官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世界遗产杂志社及中央电视台的相关专家学者考察铜仁梵净山,并参加了中国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研讨会,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肖高林,铜仁市副市长杨同光全程陪同。13日下午,专家组听取了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资源情况汇报,同时观看了梵净山专题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