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更正     
杨兴华 《文博》2001,(4):73-73
一九三六年六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共北平地下党介绍下来到西安,在邓发的安排下到达陕北,见到了毛泽东,并在陕北苏区采访三个月。《毛泽东自传》、《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斯诺根据与毛泽东谈话和在苏区采访编写的。 据笔者所知,中译本《毛泽东自传》现存两种版本。 1、张宗汉译本。32开竖排本,延安文明书局一九三七年发行,江西省吉安市面粉厂工人徐永忠藏本。 石印封面印有毛泽东立像一幅,封面左下角为毛泽东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三日题词。正文后附有贺子珍小传及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张闻天、丁玲等17人剪影…  相似文献   

2.
杨庆旺 《百年潮》2013,(2):26-30
从2008年3月29日起,我开始了自费"追寻毛泽东足迹"的活动。其间,行程15万华里,考察了1200多处毛泽东去过的地方,拜访、采访了1000多名房主、知情人、专家学者,参观了60多处毛泽东纪念馆(此处的毛泽东纪念馆泛指以毛泽东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纪念馆、陈列馆、展览厅),开阔了眼界和思路,加深了对有关研究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六年六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共北平地下党介绍下来到西安,在邓发的安排下到达陕北,见到了毛泽东,并在陕北苏区采访三个月.<毛泽东自传>、<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斯诺根据与毛泽东谈话和在苏区采访编写的.  相似文献   

4.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溘然长逝。中央决定保留毛泽东遗体并建立纪念堂后,纪念堂如何设计、选址何处,便成了反复研究的问题。纪念堂最终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正阳门之间,正门朝北,打破了我国一般建筑物坐北朝南的习惯。文章作者通过采访纪念堂设计者,向人们披露了毛主席纪念堂设计、选址的经过。  相似文献   

5.
田家英,1922年生于成都。1948年8月起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解放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秘书、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1959年庐山会议上受到冲击。1966年5月22日下午,他被勒令停职反省,交清全部文件,搬出中南海。第二天他即自缢而死。此文系叶永烈采访田家英的夫人董边后所作。  相似文献   

6.
田家英,1922年生于成都。1948年8月起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解放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秘书、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1959年庐山会议上受到冲击。1966年5月22日下午,他被勒令停职反省,交清全部文件,搬出中南海。第二天他即自缢而死。此文系叶永烈采访田家英的夫人董边后所作。  相似文献   

7.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世纪回眸》栏目为拍摄一部专题片,当时担任编导的吴海悦找到我,让我担任制片主任,负责外联,采访当年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当中,有叶子龙、张木奇、李银桥等。因为我的父亲杨平曾在中央首长身边工作过,我和这些老同志都很熟悉,所以我很快就做好了采访安排。首先,我们决定采访当年担任毛泽东主席政治秘书的叶子龙。  相似文献   

8.
1939年6月24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这位蒋介石花10万大洋买其人头却不得的一代名将,却被新四军领导人向蒋介石呈请而“枪刑照准”,年仪32岁。36年后.高敬亭的遗腹女高凤英冒着巨大风险上书毛泽东,请求中共中央澄清其父被杀原因,并作出结论。正在病中的毛泽东亲自指示有关部门重新审查高敬亭一案。1977年4月27日,沉冤38年的高敬亭案得以昭雪。2013年冬,乍冷还暖,高凤英女士在家中接受了本刊编辑王金梅的采访,讲述她为父亲平反的坎坷经历。  相似文献   

9.
1939年6月24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这位蒋介石花10万大洋买其人头却不得的一代名将,却被新四军领导人向蒋介石呈请而"枪刑照准",年仅32岁。36年后,高敬亭的遗腹女高凤英冒着巨大风险上书毛泽东,请求中共中央澄清其父被杀原因,并作出结论。正在病中的毛泽东亲自指示有关部门重新审查高敬亭一案。1977年4月27日,沉冤38年的高敬亭案得以昭雪。2013年冬,乍冷还暖,高凤英女士在家中接受了本刊编辑王金梅的采访,讲述她为父亲平反的坎坷经历。  相似文献   

10.
1964年10月1日,我国的第15个国庆节,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后易名为“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首次开放,至今已接待国内外游客3000多万人。该馆的开放,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爱戴与崇敬。然而,就是这座世人瞩目的纪念馆,在当时却是瞒着毛主席“非法”建立起来的,在十年动乱时代,也未曾逃脱“文革”的劫难。不久前,笔者采访了该馆首任馆长马玉卿教授,从这位主要建馆成员口中获悉了一段至今未向世人公开的馆史。1920年,毛氏兄弟走出韶山冲。解放后,韶山乡民在毛泽东旧居门上悬挂“毛泽东同志旧居”本制匾额。毛泽东的旧…  相似文献   

11.
纪敏 《文史精华》2007,(4):32-37
学雷锋纪念日之来历,与“雷锋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至今已有44个年头了。据我1990年采访《中国青年》杂志社前总编辑邢方群等了解到,毛主席的这一题词,原本是应该杂志社编  相似文献   

12.
1984年2月底,索尔兹伯里与夫人夏洛特及好友谢伟思一行由美抵京3月5日采访王愿坚9日采访肖克14日采访姬鹏飞15日采访杨成武16日采访肖华19日采访马海清20日采访王炳南21日采访胡华22日采访李一珉25日采访丁玲、胡华28日采访伍修权2g日采访胡华30日采访程子华、钱信忠31日采访冷通今  相似文献   

13.
埃德加·斯诺(1905—1972),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从1928年起到1970年止很多次到中国,为采访和宣传中国的革命事业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特别是1936年夏秋间,斯诺专程到苏区采访,同毛泽东畅谈了10多个昼夜,毛泽东称赞他“发现了共产党的真谛”,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几十年。首次见面1936年春,斯诺专程到上海向宋庆龄表达了访问陕北苏区的愿望。宋庆龄通过中共地下组织特地为他写了一封用隐显墨水书写的致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协助其秘密通过国统区,经西安到达陕北。7月中旬,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约见了斯诺,两人开…  相似文献   

14.
面孔     
《南方人物周刊》2008,(9):10-11
逝者美资深记者约翰·德里克逝世曾因报道中国成名据美联社报道,该社资深记者约翰·德里克11日在美国檀香山去世,享年93岁。他曾因上世纪40年代前往战争前线采访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而享誉全球。  相似文献   

15.
何孝明 《百年潮》2011,(10):51-55
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曾多次乘坐空军专机,并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轶事趣闻,但他们的最后一次航行至今鲜有记述。笔者长年在空军工作,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最后一次航行的专机组成员进行了采访。现根据采访记录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李嘉树 《江淮文史》2016,(1):126-128
正坐落在安徽医科大学校园内的毛泽东大型塑像,是"文化大革命"中安徽建成的首座毛泽东全身大型塑像。关于这座塑像的建成经过,一直鲜有记载。笔者在查阅"文革"报刊、采访重要亲历者后,对其有了大致了解。1967年在上海"一月风暴"的  相似文献   

17.
斯诺:陕北拍片第一人 1936年6月3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携带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以及照相机、摄影机、胶片等器材,从北平踏上西去的列车。他此行的目的是以英国《每日先驱论坛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陕北苏区采访。在西安,通过中共中央保卫局邓发和红军驻西安联  相似文献   

18.
《炎黄春秋》2020,(6):85-88
1937年,美国新闻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历尽艰难,独自访问延安。在毛泽东和朱德帮助下,她得以见到许多中共要员和红军高级将领,但未能与已率部队前往云阳前线的任弼时和邓小平谋面。在她向毛泽东表达了想采访任弼时和邓小平的意愿后,毛泽东亲自为她写了一封介绍信。但当海伦到达云阳时,任弼时、邓小平已随大部队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海伦终于见到了邓小平,并将珍藏了42年之久的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了他。  相似文献   

19.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大魁梧的形象,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但毛泽东身高多少,却说法不一,甚至差距很大。王鹤滨在1949年至1953年期间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兼秘书,近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49年12月毛主席首次出访苏联。因为要在苏联停留一两个月,故需为毛主席定做一个较为舒适的睡床。根据定做睡床的苏联方面的要求,卫士李家骥为毛主席测了一次身高,这也许是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建毛泽东和党中央移驻西柏坡60周年前夕,笔者慕名来到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栲栳台村,采访了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的老房东阎文习夫妇.年近八旬的阎文习见到我们来访,非常高兴,便打开了话匣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