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峪关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古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本文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入手,解读砖画反映的历史。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民族交流融合、商旅往来频繁,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互相依存,在经济、文化、语言、习俗乃至宗教信仰方面差异逐渐缩小,呈现出多民族共存的多元复合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王春梅 《丝绸之路》2013,(4):130-131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长城专题博物馆,建馆开放已有20余年。博物馆免费开放推动了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当前,适逢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因此,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职能,为推动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弘扬长城文化精神履行应有责任。  相似文献   

3.
~~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嘉峪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嘉峪关不仅是一座军事城堡,还是对外通商的口岸、充实军粮的屯垦区、充盈国库的税卡和文化传播的桥头堡。官员、戍卒、客商、文人的流动,将代表中原正统文化信仰的关公崇拜带到了这座边关重镇,这里的军、民、士、商多次维修关帝庙,举办大型祭祀活动,使关公信仰在官方和民间都植根很深。文章从嘉峪关关帝庙的多次修缮、官方信仰对嘉峪关军民的影响、嘉峪关所处位置对关公崇拜的需求、关公崇拜维系整个军事防御体系的稳定性以及嘉峪关军、民、士、商对关公的诉求几方面,对明清时期嘉峪关军民关公信仰和关公崇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嘉峪关有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岩画、魏晋古墓群、七一冰川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且是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因此,在如何发挥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方面,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本文具体分析了嘉峪关如何利用文化资源做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2013,(16):F0002-F0002,F0003
2013年7月27~28日,由中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人民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产业园管委会、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办,市文化旅游集团全力资助,甘肃省文史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河西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兰州大学、陇东学院、宁夏大学、甘肃省广电学校、《丝绸之路》杂志社,以及嘉峪关市委宣传部、文物局、市文化旅游产业园管委会、市志办、市长城文化研究会、市丝路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教授、学者30余人参加的“寻找最早玉门关”考察调研活动顺利举行。  相似文献   

7.
近期,由于“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和建设,在关城东侧200米处发现三国时期砖室墓葬一座。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有关人员闻讯对该墓葬进行了清理和发掘。  相似文献   

8.
杨梅 《丝绸之路》2022,(4):34-38
嘉峪关戏台是嘉峪关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古戏台,也是嘉峪关关城中具有特色的一座古建筑。本文对戏台的屋顶、台基、彩绘、文字装饰等建筑特色进行了分析,将戏台归为神庙戏台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戏台除宗教祭祀职能之外具有教化、娱乐、文化传承、促进交流、交往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2002年8月14日,嘉峪关市文化旅游景区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一派节日气象。作为嘉峪关市“四区一线”重点建设项目的文化旅游景区,在继2001年8月18日举行了盛大的首期工程竣工暨开业庆典后,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劳动,二期工程也全面竣工,并在这里举行剪彩仪式。嘉峪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嘉峪关军分区、酒钢公司等单位领导为二期工程竣工剪彩。嘉峪关市,因关得名,因企设市,有着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关城,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历史的遗存和新兴设施的建设为嘉峪关市发展文物和工业旅游提供了可靠保证。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是依托嘉峪关关城开发建设的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共约4平方公里,按其功能可划分为12大区域,即关城游览区、文化展示区、九眼泉湖、黑山石雕群、休闲度假区、仿古集市、儿童城、民俗村、游客服务中心、西部植物园、西部风情园和景区管理中心。嘉峪关关城是文化旅游景区之核心,景区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并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要求和甘肃省文物局提出的“在一般保护区内合理...  相似文献   

10.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享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作为一座缜密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关卡,嘉峪关城内有城,楼宇相连,建筑风格融汇了中原和西域共同的特性.许多细节之处建造结构精巧、实用,并且蕴藏了当年大国工匠的聪明智慧和独特思维.今天研究和挖掘嘉峪关关城的建筑特色和智慧对传承长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该...  相似文献   

11.
九眼泉湖,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关城东南侧山坡下,也称"南门湖"。九眼泉湖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万里长城——嘉峪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依据历史文献中对九眼泉湖的记载,九眼泉湖自然水文地质勘察,九眼湖近年来的水文变化情况以及现状调查后确定了九眼泉湖的历史范围。为今后嘉峪关关城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提供了详实可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嘉峪关,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丝路文化与长城文化的唯一交汇点,与长城内外的许多防御设施、兵力布置、通信交通、指挥中心等构成了完整的军事保障。嘉峪关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墙体,其修建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文章就嘉峪关修建的历史沿革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3.
黑山石雕群     
黑山,是马鬃山的一条小支脉,位于嘉峪关市西北。在黑山崖壁上已发现摩崖浅石刻岩画153处。这些岩画展示了人类的原始生活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轨迹。这些古朴、粗犷、凝炼和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遗迹,远在山谷深处,许多旅游者无法亲眼目睹。为了满足广大游人的心愿,为了展示嘉峪关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在文化旅游景区内修建了黑山石雕群。黑山石雕群有七个园区可供参观。名人题词园有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的题词。最有价值的是毛泽东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诗一首。此诗是1847年9月林则徐由此关赶赴新疆伊犁时所写,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诗篇加上潇洒飘逸、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使得两位伟人的雄壮气魄和爱国忧思,溢于诗文,跃然而出,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久久的追忆和回味。古诗词园主要雕刻的是唐代边塞诗和明朝巡按御使徐养量描写嘉峪关的诗文。纪事园记录了建国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对嘉峪关关城及两翼长城的维修、建设和文物旅游开发的过程。故事园取材于嘉峪关的历史传说,如一块砖、击石燕鸣、冯胜与嘉峪关的故事等,生动直观地描述了嘉峪关的建造历史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游击将军石刻园雕刻了1561~1882年间...  相似文献   

14.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因而也是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与长城文化的交汇点,在明代更是甘肃镇肃州卫的前哨和西北的防务要地,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嘉峪关北依马鬃山,南据祁连山,两山对峙,中间只有一条10多公里宽的通道,无疑是建关的  相似文献   

15.
万里长城第一墩它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第一座烽火台,耸立于嘉峪关明长城的最南端、讨赖河北岸80余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其险要胜过山海关之老龙头。新城魏晋壁画墓位于嘉峪关市区东北的新城乡和酒泉丁家闸之间,是35世纪我国魏晋时期的墓葬群。其墓室多由画像砖垒砌而成,画像砖一砖一画,形象系统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西部地下画廊。七一冰川仅距嘉峪关市区120多公里,是亚洲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这座巨大的冰川横卧于巍巍祁连群峰之中,辉映在丽日蓝天之下,洁白晶莹,美不胜收。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位于距嘉峪关市区东北12公里处的民航机场内,是世界上三大理想滑翔基地之一。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完备的服务设施,深受世界各地滑翔运动爱好者的青睐。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周边景点  相似文献   

16.
当历史进入新的千年,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又为天下雄关增添了辉煌的一页。1999年以前,嘉峪关下还是一片戈壁滩,只有关城脚下的一块苗圃和几条渠道。为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加快嘉峪关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步伐,加快文物景点、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1998年嘉峪关市人民政府经过充分规划论证,正式确定开发建设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并将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列入了市“三区一线”的重点建设项目,列入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1999年2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嘉峪关市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专门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为做好景区的规划论证工作,保证景区建设高起点、高档次,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于1999年2月邀请了北京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于英士教授等6位旅游和建筑设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嘉峪关市的文物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根据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提供的有关嘉峪关的地理概况、水文地质、城市建设规模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嘉峪关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各方面的优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证,并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他们认为,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抓发展旅游业带有战略意义的目标有两点很重...  相似文献   

17.
<正>嘉峪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不仅是明代西北边防极其重要的军事关隘,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必经门户。长期以来,学界论及丝绸之路,主要关注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而谈及明代丝绸之路,又存在重海上、轻绿洲的现象。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甘肃省历史学会联合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承办的"嘉峪关与明代丝绸之路高层论坛",于2019年7月26日至28日在嘉峪关市举行。来自全国各  相似文献   

18.
刘云霞 《东方收藏》2022,(3):122-124
嘉峪关魏晋时期墓葬群出土的大量画像砖,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气候、民族融合等内容,其中有很多关于军事方面的描绘,为我们探析魏晋时期军戎服饰提供了充实的图像信息,使我们能够从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嘉峪关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少数民族多在此聚居,又因当时中原地区多战乱,大量流民迁徙到此,因而促进了当地服饰文化的大融合。军戎服饰在魏晋时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既承袭了汉代服饰的形制,又吸收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改良后更加适应嘉峪关地区的气候、经济、文化、习俗等。  相似文献   

19.
许海军 《丝绸之路》2011,(10):35-36
嘉峪关是明代西北边陲的重要关隘,明初政府迫于复杂多变的边防形势,在加强西北游牧民族管理的同时,修建了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本文根据已知史料和研究成果,分析嘉峪关的修筑背景、嘉峪关长城体系的修筑情况,并对明政府对游牧民族的管理措施、嘉峪关与周边游牧民族的边防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东下嘉峪关     
刘拴虎 《丝绸之路》2009,(13):24-25
我是从敦煌去的嘉峪关,故为东下嘉峪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