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价值取向来说,日本有重实务、重实用、重功利的文化传统,其经济思想也多属实践的经济学。而其实用的功利主义又经常同其民族主义、“家”文化的集团意识相结合,因而战后其奉行的经济增长主义实际上是狭隘的日本一国繁荣至上主义。本文所论述的日本的地缘政治调整及其战略选择也鲜明地呈现出日本的上述思想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价值取向来说,日本有重实务、重实用、重功利的文化传统,其经济思想也多属实践的经济学。而其实用的功利主义又经常同其民族主义、“家”文化的集团意识相结合。因而战后其奉行的经济增长主义实际上是狭隘的日本一国繁荣至上主义。本文所论述的日本的地缘政治调整及其战略选择也鲜明地呈现出日本的上述思想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刘创 《湖南文史》2013,(8):18-18
“大日本主义”是二战时期日本开辟东亚战场的主要指导思想,其精髓在于扩大领土与对殖民地的掠夺。其实早在多年以前,有另一种冷静客观的“小日本主义”思想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4.
许晓光 《历史研究》2022,(1):163-184+223-224
近世日本朱子学和国学在继承了古代“记纪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神化皇权的理论,强调天皇为神的后裔,本应拥有“神圣至尊”的地位和权力。德川幕府末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日本思想界祭起“皇权主义”大旗,深入论证并广泛传播天皇及皇权“神圣至尊”的思想,使天皇成为凝聚民心、发动“尊王攘夷”运动的精神领袖。与此同时,日本思想界还出现了“尊皇扩张”的政治主张。明治维新后,皇权主义思想继续演进并被推向极致,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日本近代化的障碍,但也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神道是日本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神皇思想”是其核心内容,也是日本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源泉。在近现代化进程中,“神皇思想”是日本民族国家形成、经济增长的精神动力,但同时又成为其走向畸形发展道路的思想根源,发挥着双刃剑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志艺 《丝绸之路》2021,(1):185-187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既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土壤,也带有鲜明的中国古代文化之烙印.其商品"无品牌"之设计理念契合了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海报"无设计"之意境与禅宗"空寂"思想一脉相乘,"极简主义"生活美学与儒学"以人为本"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刘峰 《世界历史》2020,(1):15-27,I0002,I0003
近代日本侵略统治伪满的思想与政策并非铁板一块,它至少存在着两个派系:既有利用“以满制满”、自治主义为手段的“自治派”,也有追求中央集权、统制主义的“统制派”。前者倾向于自下而上的自治主义,不断在地方上推进“县自治”与“保甲制”,以图在“自治”的名义下利用华人对各地展开实际操控并向上层扩大;而后者则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统制主义,期望削弱地方的权能,构建并强化“总务厅中心主义”等中央集权性政策,将伪满彻底地属国化、殖民地化。两者之间既有摩擦,也有配合,共同统一在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奴役东北人民的大目标之下。  相似文献   

8.
史桂芳 《史学月刊》2006,2(12):56-62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日本国内和中国伪政权统治区曾分别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东亚联盟运动。东亚联盟运动以“王道主义”为指导理念,以“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文化沟通”为基本内容,从思想上、文化上为日本独占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服务。日本的东亚联盟以尊重中国的“政治独立”相标榜,比日本国内其他侵略理论和“兴亚”运动更加具有欺骗性。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东亚联盟运动则与新国民运动相配合,旨在加强伪政权的统治,为投敌行径制造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作为小日本主义主要倡导者之一的石桥湛山,其思想形成路径与原因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很值得学者们探讨。幼年时日莲宗的熏陶、中学及其成年后西方哲学的影响、军队生活的磨炼、《东洋经济新报》社的记者经历等,分别从各个不同层面对石桥湛山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战争观和国家观等给予了深刻的影响,从而最终形成了与大日本主义相对立的小日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丸山真男的学术研究,在揭示出“日本早期近代化的基础奠定于江户时代“这一重要事实的同时,也超事实超学理地扩张了他的想象.这种想象,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原型论“当中.由于该理论与“日本主义“之间存有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直接与少数人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蔑视论“互为表里,因此,提出并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相信将有助于加强21世纪中日两国深层次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来,一直对殖民地人民采取高压政策,同时也对有正义感的日本人下毒手。随着侵略战争的逐步陷入泥潭,日本关东军推出思想战原理以大亚细亚主义来诠释“大东亚战争”,借以麻痹和控制生活在“满洲”的各族人们对其侵略行径的反抗。  相似文献   

12.
新村主义是“五四”时期在中国一度盛行的一种社会改良思潮。它的发源地是日本,其思想体系的创建者和实践活动的尝试者是武者小路实笃;它于1919年初由于周作人的撰文介绍而正式传入中国,并于随后的一两年间在知识界广为传播,还获得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的支持。国内一些涉及新村主义的论文和著作,都对周作人与新村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村的某些主张与思想,新村的性质等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因此本文拟就新村主义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些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这些问题主要有:新村主义在中国一度盛行的内在原因;中日两国间文化思想的交流与新村;新村主义在中国从迅速传播发展到很快消逝的原因以及对新村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在对我国实施惨无人道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同时 ,丧心病狂地进行文化侵略和思想奴役 ,档案史料记载和揭露了“满铁”和“满映”从事罪恶活动的勾当。一、“满铁”、“满映”的建立和发展日俄战争结束后 ,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去了我国辽东半岛 ,1 90 6年在大连成立了“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简称“满铁”。它表面上经营南满铁路 ,实则是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工具。 1 92 3年 ,“满铁”设立了弘报系 ,出版杂志、书刊、照片等 ,广泛向中国人民进行文化宣传和思想渗透。 1 92 8年 ,“…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世纪与 2 0世纪之交 ,日本出现过“亚洲主义” (亦称“大亚细亚主义”)思潮 ,这一思潮早期表现为抵御列强的“亚洲同盟论”与“中日连携”思想 ;以后演绎出文化亚洲观 ;最后则异变为与“大陆政策”相连的侵略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的“过劳死”及其社会文化成因日化战后五十年间,日本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令世人瞩目。然而其成功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我们在探索、学习“日本经验”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它的弊端,“经济动物”一词所隐喻的,远远深刻于它的字面含义。本文拟就日本人的“过劳死”问...  相似文献   

16.
对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学界一直有文明启蒙和侵略启蒙两种评价。这一状况需要从对福泽思想全盘分析加以统合。在福泽思想的深处,由于接受西方国家条约体系,所以形成了其作为后进国启蒙主义特征的思想体系。为了完成国家“独立”,即日本国家的最高利益,在主张全盘接受西洋文明的同时,蔑视亚洲文化传统并强调模仿西欧的亚洲政策,是其自然的归宿。  相似文献   

17.
与抗战时期日本在华扶植的其他汉奸傀儡组织相比,汪伪政权不仅在组织上更完备,而且还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以孙中山"大亚洲主义"为外衣的不折不扣卖国的汪记"大亚洲主义".汪精卫自诩为孙中山先生思想、理论、事业的信徒和继承者.抗战时期.他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公开投入日本的怀抱.  相似文献   

18.
壬辰战争的失败和清朝的统一意味着日本在军事层面扭转中日落差行动的破灭,但明清鼎革给江户日本带来了"华夷变态"的直接反映,为日本在文化层面扭转中日落差提供了契机。然而,中日之间悬殊的文化落差毕竟是日本难以逾越的鸿沟。于是,以古学派为主的江户学者认为,朱子学把佛老思想引入儒学的严重后果是中国在文化上的"由华变夷"。江户学者通过对《大学》和《中庸》的新诠,将其去"中国脉络化"而建"日本脉络化",其重点不再阐述"格物穷理"、"天道性命"、"人心道心",而着重论述"人伦日用之道",并以政治而非道德为中心,"伦理意识"逐渐让位于"政治事功",进而在文化层面上实现日本的"脱夷入华",为日本文化的中心主义提供学理支撑,初步完成了近世日本"自文化中心主义"的建构,对其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裴京汉 《民国档案》1998,11(3):86-91
汪精卫与其追随集团为确保其自身在政治上的合理性,为建立其思想理论基础而极力利用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并将之作为其宣扬“中日和平”的根据,汪伪政权为进行对民宣传而主导发行了《大亚洲主义》、《东亚联盟月刊》、《大亚洲主义与东亚联盟》及《大东亚月刊》等杂志,从分析这四种杂志内容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汪精卫及其追随者们利用孙中山提出的大亚洲主义,作为使其“和平建国论”得以合理化的手段,并错误地将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与“大亚洲主义”等同起来,进而,连这种被歪曲的“大亚洲主义”也逐渐被日本侵略亚洲的理论,即所谓的“东亚联盟论”、“大东亚共荣圈论”所吸收,汪伪政权最终成为其代言人。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后,日本传统的“士农工商”制度瓦解,但由于儒教等传统思想的影响,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以及西方借助实学出人头地思想的普及,形成了融“立身”“出世”为一体、以出仕为目标的明治初期“立身出世”主义①,深深影响了社会各方面.本文以森鸥外《舞姬》为例,管窥该思想对近代文学初始阶段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