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冶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西北邻鄂城县隔梁子湖与武汉相望;东北隔长江与圻春、浠水县相对;西南与武昌、咸宁县毗邻;东南与阳新县接壤。境内有大冶湖、保安湖,大冶湖水经纬源口进入长江。自古以来,大冶县便是鄂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水陆两便。  相似文献   

2.
湖北铜绿山春秋时期炼铜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大冶位于鄂东丘陵地带,从古到今是我国重要的铜铁产地。铜绿山在大冶县城关镇的西南方约五华里,北面和东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通长江。同治《大冶县志》记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绵延数嶂,土色紫赤,皆官山也,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二年六月,一九九五年二月先后两次在江夏区湖洲镇祝词村东北约800米处的陈月基商周古文化遗址上出土五件青铜甬钟。该遗址位于区境的南部边缘,与大冶仅一边湖汉相隔,距大冶鄂于城遗址仅数公里之遥。该遗址分布于高出周围地面5-9米的三个高岗台地上,内地农民称此地为“三二局”,现为湖洒砖瓦厂所在。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以自然断面看,文化层厚约2-3米。内中夹杂有大量的陶片、红烧土渣,采集的器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等,石器有斧、铸,皆为砾石,斧身纵断面呈椭圆形,铸身纵断面近长方形。陶器可见器形有鬲、豆、罐、钵…  相似文献   

4.
成立于1908年的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统辖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大冶铁厂等厂矿,兼炼铁、采矿、开煤三大端,它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大和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可谓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其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四川路,厂矿企业跨越湖  相似文献   

5.
大冶市总人口89万,其中城镇居民38万。城区“一面依山、三面环湖”城市与自然山水相依相间,素有“青山照平湖、城在湖波上”的美誉。近年来,大冶市委、市政府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在经营城市上迈出了新步伐。大冶作为青铜文化故里和资源县市,为做好经营城市的大文章,在积极实现“三个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大冶古文化遗址考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冶地处鄂东南丘陵地带,北临长江,南依幕埠山脉,境内北、西、南三面是丘陵区,南面地势较高,中部、东部为湖沼区,其中的大冶湖直通长江。这里矿产资源丰富,自石器时代起,人类就在这里活动,商周时期文化遗址更为普遍。但由于考古工作没有全面开展,对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认识一直是不够清晰的。针对以上情况,1982年秋季至1983年春,黄石市博物馆和大冶县博物馆在开展文物普查时,重点对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先后调查遗址共26处。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黄石、大冶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选择其中四处遗址,简报如后。  相似文献   

7.
鄂州北临长江,江岸线长达八十余公里。南部腹地有大、中、小湖泊共一百二十多处,俗称“百湖之市”。境内梁子湖(亦称樊湖),与武汉共辖,是湖北第二大湖。区内水域面积42万亩,承钢阳新、大冶、通山、咸宁、武昌诸县之来水。横穿鄂州南北的90里长港一线串珠,将梁子湖、鸭子湖、保安湖、三山湖等大小18处湖泊联成一体,形成“樊湖水系”,再经城西樊口入江。过腹承雨面积3200平方公里,为市区总国土面积的两倍多,是名符其实的“水袋子”。历史上,长江汛期,江水暴涨,倒灌入湖,放历年这里便成为长江中游洪涝灾害频仍之地。按水利史料…  相似文献   

8.
1981年春,咸宁地区文物普查工作在阳新县启幕,首先发现白沙公社和尚垴古文化遗址(图一)。遗址地处白沙铺(公社)东南约0.5公里的一正南北向的长方形坡地上。北距大冶县仅5公里之遥;离出土过商代铜镜的白沙公社刘荣山还不足2公里之远。遗址东北与群山对峙,西南则田园开阔。两条小河在遗址北端交汇后注入大冶湖。阳新通往大冶的公路与遗址擦肩而过。其面积200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9.
汉冶萍公司的诞生使大冶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汉冶萍公司大冶钢铁厂的兴建使大冶成为中国近代以钢铁为核心、门类齐全的民族重工业基地,以汉冶萍公司为核心的大冶重工业西迁促进了西南重工业基地的兴建,汉冶萍公司国有化的完成使大冶成为战后国民政府新建的最大重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0.
鄂州北临长江,江岸线长达80余公里.南部腹地有大、中、小湖泊共120多处,俗称“百湖之市”.境内梁子湖(亦称樊湖),与武汉共辖,是湖北第二大湖.区内水域面积42万亩,承纳阳新.大冶、通山、咸宁、武昌诸县之来水.横穿鄂州南北的90里长港一线串珠,将梁子湖、鸭儿湖、保安湖、三山湖等大小18处湖泊联成一体,形成“樊湖水系”,再经城西樊口入江.过腹承雨面积3200平方公里,为市区总国土面积的两倍多,是名符其实的水袋子.历史上,长江汛期,江水暴涨,倒灌入湖,故历年这里便成为长江中游洪涝灾害频仍之地.按水利史料记载,1931年和1954年两次灾情最为严重.当年的天灾人祸实况,现鄂州65岁以上老人都历历在目.1996年鄂州军民在党组织领导下,抗洪排渍,再次战胜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确保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铸币和币政──《大冶赋》研究之五游战洪,李仲均,华觉明《大冶赋》是中国古代论述矿冶史和矿冶技术的珍贵文献。作者洪咨夔为浙江放潜县人,南宋嘉泰2年(1202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尚书等职,宋理宗年间去世。《大冶赋》是他的早期著作。《大冶赋》...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位于江南路的兴国军富民监,又称大冶监或兴国监,是宋代铸造钱币的钱监之一。兴国军属江南西路,治永兴(今湖北省阳新县),辖永兴、大冶、通山三县。富民监即设置于大冶(今湖北省大冶市)。  相似文献   

13.
<正>朋友们,大家好!听了各位同仁和各位朋友的发言,现就这次会议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与希望。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内容充实的会议。这次会议既对大冶铜绿山考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又对如何推进大冶铜绿山的文物保护、如何谋求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继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充分交流了意见。在学术讨论的层面,它不是仅仅限于大冶铜绿山遗址本身,而是涉及到全国的冶金史或者是冶金考古,既有广阔的空间的研究,又有长段的历时性探讨,内容丰富,视角较多,视野开阔。同时,在大冶铜绿山发掘  相似文献   

14.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据《大冶县志》记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大冶县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困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并“大兴炉冶”而取名大冶。根据历年来的考古调查资料证实,黄石大冶地区至今遗存的古代采冶遗址多达四五十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壮观图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即是这众多古代采冶遗址中的代表。铜绿山矿区属矽卡岩型接触交带变质矿床,矿体大部分出露地表,通过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在围岩蚀变带…  相似文献   

15.
1938年10月20日,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上了古老的大冶铁山。21日,那些曾在抗战爆发后离开大冶厂矿,原汉冶萍公司聘请的日本顾问人员小田、森口等人,带着“海军嘱托”的袖章,趾高气扬他重返铁山,任务是采取一切手段,尽快恢复矿山生产,大肆掠夺大冶的铁矿石并运回日本。一日本掠夺大冶铁矿的矿产资源,早在1900年就开始了。不过从1900年到1937年7月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是用输出资本的形式控制汉冶萍公司,用廉价强购大冶铁矿的铁矿石来进行。从1900年到1937年7月,大冶铁矿共生产铁矿石1614.56万吨,日本就掠夺走了10927万吨,占总…  相似文献   

16.
大冶金湖古文化遗址调查黄石市博物馆大冶县金湖乡位于大冶县城关西,东距城关五公里,在该乡辖区范围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有;14处。举世闻名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就在这一辖区内(图一)。1989年7月至8月和1991年7月,我们在原来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又...  相似文献   

17.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人类文化极为珍贵的遗产,在国内外考古界、矿冶界及科技界有极高的声望。  相似文献   

18.
鄂城县发现一处古冶炼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鄂城县汀祖公社汀祖小学屋后,有一个历来叫“铜灶”的古代冶炼场所。它的周围遍地是冶炼炉渣。“铜灶”附近(约一里之外)有一处历来叫“钢坑”的地方,深深的积水,据说从来没有千枯过,这应该是当时为“铜灶”提供矿石的露天采矿场。这里和大冶铜绿山一样,传说是宋代岳飞炼钢的地方,这并非无稽之谈。宋代文学家王十朋有一首题大冶铁山《宋高祖庙》的七绝诗可资佐证。诗曰:  相似文献   

19.
奇怪的怪     
陈珍 《文史月刊》2010,(9):80-80
不辞而别的漏水湖:爱尔兰有一个两平方公里的湖,每隔几年,湖水就要消失一次。原来是在湖的底部,有两眼井,消失的水,就是顺着这两眼井漏下去的。科学家认为,在这个湖的底下,还有一个湖,当它的水位下降时,两个湖就合成一个,上边的湖水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20.
江水顺流东下,过黄州,南岸即是黄石大冶地区。此地属鄂东南,有丰富的古文化遗存。继蜚声中外的铜绿古矿冶遗址的发掘之后,又先后调查发掘了上罗村等三四十处西周时期的遗址。星罗棋布的西周时期遗址告诉我们:鄂东南地区古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冰期已经过去,新的研究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了。下面将根据这里遗址出土的材料,对黄石大冶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以及这种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族属作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