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的交融冲突对胡适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途径起了启发触动作用。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实际上是中国固有之学术研究方法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再发展。本文主要对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治学方法的具体提出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胡适档案文献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档案文献观刍议覃兆刿对胡适的研究,在“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治学方法论的评论上颇多歧议。其中,谓之主观唯心主义性质者,多执胡适不重前提为由,认为其只重于主观假设之大胆,全然不顾材料与工具的可靠。这种思想定性,不仅是由于缺乏对胡适的知识底蕴和...  相似文献   

3.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是学者在研究课题时经常采用的治学方法之一。然而,读《宋代官窑瓷器》后让人感到,李辉柄先生对“汝窑即汴京官窑”的假设,大胆方面过了头离了谱,而求证方面则显得十分草率。因此,对宋代官窑瓷器所作的结论,让人觉得费解。请看其文章最末部分的结语:  相似文献   

4.
蒋国保 《安徽史学》2004,1(4):85-89
胡适与方东美生前虽未订交但俩人相识.俩人相识却未进一步发展友谊,显然是因为学术立场相左,一个(胡)坚持自由主义的立场,一个(方)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但方东美对胡适的批评,不谈方法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不谈主义问题(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而是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文化的价值问题,二是中国哲学的性质问题.他在这两个问题上批评胡适,除了体现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自由主义者的抗议外,是否合情合理合乎实际?这就是本文所要分析的.  相似文献   

5.
桂系军阀白崇禧足智多谋,人称“小诸葛”,戎马一生,地位显赫,晚年遁台,却落得个晚景凄凉,连死因也成谜。本文从诸多史料中抽丝剥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力图真实还原白崇禧猝死真相之谜。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考据成就在于,他对小说的重视和引进西方的实验主义这一方法论。在治学过程中,胡适形成了存疑—假设—材料—求证这一思路。通过考据,胡适发现了传统考据学的局限在于考据的材料上,这一发现正是对传统考据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正胡适(1891~1962),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人,字适之,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写就了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风格的文学史专著《白话文学史》。代表作有《说儒》《胡适论学近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终身大事》等。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胡适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影响了梁启超、郭沫若、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和冯契等一批学人。  相似文献   

8.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必然要想到胡适,想到胡适,就想到了44年前三联书店出版的八大本的《胡适思想批判》。当胡适自美国回国,与陈独秀等在新文化运动中高扬“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而成为五四时期的思想领袖时,其以后被人“褒”的荣耀和“贬”的阴影,就同时笼罩其身了。饶有趣味的是,胡适身前身后得到的“褒”与“贬”,均是同一个思想造成的,即杜威的实验主义。胡适在美国留学时,师从杜威。因此,在新文化新思潮涌动的五四前后,胡适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以“实验主义”为标志的治学、修身乃至治国的新的思想理论和…  相似文献   

9.
庄志民 《旅游科学》2009,23(1):44-52
区域旅游意象文化设计是个值得深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的绍兴为例,尝试运用“思想实验室”的技术路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旨在启动西欧北关市场而为绍兴度身打造的旅游意象定位的英语表述方式“Vintage Shaoxing”以汉语的“风流绍兴”对译之,并从人文地理视角进行内在底蕴和外显载体两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论证。笔者希冀如此立足创新的“这一个”区域旅游意象定位之文化设计探索具有举一反三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适在谈及自己生平为人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王元化先生说他最欣赏胡适这句话。一个知识分子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就无愧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了。胡适是"五四"一代人物中,唯一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一致,一以贯之,而没有太大改变的人。他晚年在纽约向唐德刚口述自传,谈到"白话文运动"时,所持观点和三十年前几乎一字不差。直到逝世前,他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时,仍旧是他在"五四"后不久提出的那十五个字:"拿出证据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终其一生没说过太违心的话、没做过太违心的事,这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是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1.
李永春 《安徽史学》2006,35(2):87-96
胡适、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关于实验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思想方法和社 会改造道路的争论,也可说是"少年中国学会"内原有的社会主义与由会外输入的实验主义之间的争论.胡适的实验主义宣传,对学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学会中原本反对空谈主义,主张从事社会事业和社会活动的会员形成了所谓"问题与主义"派.而围绕着<少年中国>月刊文字方针而展开的"学理与主义"之争,并非人们所说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范式转换,而是学会自由研究与预备主义的表现与结果.在导致学会分化的共同主义之争中,胡适及学会内的"问题与主义"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界最重视学术方法论的史家,一生致力于科学方法论的建设和传播,提出了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的学术方法论。他的学术方法论既是以实用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宋学和清学中的方法作了继承发展。他认为科学方法无古今中外之分,中国学术史就是科学方法的演进史,程朱理学的科学方法开启中国近代学术之先河,清代朴学的治学更具科学精神。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应当继承宋代和清代学者治学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胡适对宋学和清学方法的批判性继承极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的科学化进程;然而,又是唯科学主义的,只讲工具理性,不讲价值理性,未能揭示中国传统学术人文道德理性的精神,其学术得失对当代中国学术方法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来说,世纪末史学反思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史学反思的目的,从史学本身的发展角度来说,是为要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而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史学,刻意去创立什么“新史学”。雷戈先生的历史观在本质上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其所谓“哲学主义的历史”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现的否定基础之上的;其带有神定论色彩的衰退史观,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由主义的乌托邦──胡适与“好政府主义”讨论许纪霖1922年5月14日,以蔡元培领衔的中国16名著名自由知识分子联名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这一后来被视作中国“自由主义的观点的第一次系统的概括”①的宣言,实际是由胡适发起和起草的,其一问世即轰动...  相似文献   

15.
黎轩、大秦问题是早期中西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百余年来 ,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精力 ,提出了不少见解 ,但就整体而言 ,黎轩、大秦问题仍是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原因大略有二 :一是中国古籍中记载黎轩、大秦的原始材料太少 ,而且不乏晦暗不明乃至相互抵牾之处 ;相关辅证材料也不多 ,难以获得补证。二是中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存在差异 :中国学者多固守原材料“小心求证” ,谨慎有余 ,创新不足 ;西方学者敢于“大胆假设” ,但难免穿凿附会 ,臆断误解。大致说来 ,近百余年来对于黎轩、大秦问题的研究 ,外国学者的成绩还是超…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先生在大著《中国意识之危机》中指出:“在胡适的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他的以全盘西化主张为基础的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认为胡适是思想文化整体论者和决定论者,又以西方文化为本位,虽然由于文化民族主义在情感伦理上的制约,主张渐进地改革中国传统,再造中国新文明,但在本质上无疑是趋向西方文化的全  相似文献   

17.
如文 《文史博览》2007,(6):58-58
胡适是现代中国的重要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20世纪50年代,胡适遭到了严厉的政治批判。在这场批判运动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胡适说的:“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可以“任人打扮”,成了胡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罪证。但近来却有学者站出来证明:胡适从来就没有说过那样的话。那句话是由另外的话变化过来的,而且与胡适的原意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五四人说到“科学”何以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并具体化为实验主义和辩证唯物论?而在实践层面又为什么一度落实在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和郭沫若为代表的“社会史研究”之上?这些与今日一般认知的“科学”概念有相当距离的现象是本探讨的主要问题。这既有中国学人对考据方法相对熟悉而能有所为这一技术层面的因素,也因国人隐显不一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起作用。没有科学的支撑,国学便上不了台面;没有“国故”这一多数中国学耳熟能详的具体治学对象,以方法为依归的“科学”便不能落在实处。而传统化和外来化这种奇特结合与近代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些特殊关怀又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胡适并非“文学革命”的首倡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并非“文学革命”的首倡者李玉胡适一生自命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导师”,并且多次强调这项“前空千古,后开百世”的事业,是他们几个留美学生泛舟康奈尔凯约嘉湖,谈笑游玩之余“偶然产生的”,是几位留学朋友后来把他“逼上梁山”的结果。事实上,胡适并非中国近...  相似文献   

20.
顾颉刚在“古史辨”中以进化史观作为怀疑古史的理论基础,以科学理性的认知观作为疑、信古史的基本准则,以由进化观念演变而来的历史演进法作为考察古史的思维工具,并以假设与求证的方法作为考辨古史的主要方法,这在历史认知与解释层面上鲜明地体现出现代性特征,并使得顾颉刚的史学观念、思维方法在学术理念与治学方法上大大超越了以清代汉学家及疑古学者、晚清今文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疑古辨伪之学,将中国的古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顾颉刚在运用其具有现代性的史学观念、方法时,因应其进化论的预设而过度使用“默证法”,在历史演进法的使用上囿于“一元单向”演进模式的窠臼,在假设与求证中未能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些都影响到“古史辨”理论与方法在古史研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