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桥 《沧桑》2009,(1):154-155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以明人伦为本”;提倡教师要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注重“启发诱导”,要“博”与“专”,要“温故知新”、勇于创新;要因人、因材施教;要坚持正面引导与规范禁防相结合等。他的师德思想对于广大教师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有着积极的研究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绍元 《神州》2011,(6S):69-69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正在蓬勃展开。其实,研究性学习并非现今教育的独创,其历史渊源,大致可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我国教育始祖孔子曾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教育主张,有“学而时习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这可算迄今为止最早的渗透着研究性学习智慧的教育教学方法。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教学模式,颇有研究性学习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1996年11月8日,广昌县染织厂搞基建时,在距地表约l米深处发现两块石碑。两碑内容各异,标题相同,题额均为横书篆体、钩边阴刻,曰:“东平王庙记”。正文皆为坚行楷书阴刻,周边以卷草纹装饰。两碑规格一致,均高157、宽68、厚13厘米,石质都是粉红麻石(或称丹霞地貌石),正反两面磨光。为了区分碑文内容,便于介绍,笔者把两碑分别称为甲碑和乙碑。甲碑由广昌籍明代景泰束部尚书何文渊撰文,正文15行,每行46字,计690字。乙碑由何文渊之三子、明代弘治刑部尚书何乔新撰文,正文15行,每行50字,计750字。乙碑背面刻有“万历元年盈夏…  相似文献   

4.
(一)正文: (1)第53页第三行:“北齐刘书”,“书”当作“昼”。(2)第53页第四行:“阜城刘书”,“书”当作“昼”。(3)第53页倒数第一行:“傅增相湘校录本”,衍“相”字,当去之。(4)第54页第13行“《记附》第二十一”,“《记附》”应作“《託附》”。(5)第54页第二十二行:“伯三五四六”,“三”当作“二”。(6)第54页倒数第四行“……顾廷龙教授请求”,“求”应作“教”。(二)注释: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歧山县南四十里之五丈原上,有元代创建,后代屡经重修的诸葛武侯祠。祠内献殿两壁嵌有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卧碑四十方(每方横60、纵55厘米)。正文之前,刻有朱元璋的题词“纯正不屈,书如其人”八字,和“洪武御笔之宝”的钤记。表文之后,刻有岳飞自跋和“岳飞私印”及“少保”印样。由跋语得知,此石刻之墨本,书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时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祠内。次晨,住祠道士出纸求字,岳飞挥笔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以赠之。自跋之后,又依次刻着左宗棠、袁保恒、方玉润、胡鸿宾四人  相似文献   

6.
《周易》益卦六四爻辞曰:“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郭沫若先生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把“中行”解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之荀林父。并说:“《益》六四的‘为依迁国’当是僖三十一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的故事。卫与(韦阝)古本一字,《吕览·慎大》‘亲(韦阝)如夏’,高注云‘(韦阝)读如衣’则‘为依迁国’即‘为卫迁国’。” 郭  相似文献   

7.
此器著录于一九八五年版《金文编》书末“金文编采用彝器目录”中的杂器类,系一九八三年在湖北省谷城县禹山庙咀出土。铭文凡二行六字,曰:“(中阝)子  相似文献   

8.
泗水是古代著名河流,在徐州城东北与西来的汴水相会后继续东南流出徐州。其间因受两侧山地所限,河道狭窄,形成了秦梁洪、徐州洪、吕梁洪三处急流。洪是方言,石阻河流曰洪。“三洪之险闻于天下”,而尤以徐州、吕梁二洪为甚。徐州洪,宋元时又称百步洪,位于州城东南二里处(今徐州市区和平桥一带),因巨石盘踞长百余步而得名。万历《徐州志》卷3载:“徐州洪……在州东南二里许,巨石盘踞,岩龌龊,汴泗流经其上,冲激怒号,惊涛奔浪,迅疾而下,舟行艰险,少不戒即破坏覆溺。”徐州洪形状像个“川”字,有3道:中为中洪,西为外洪,东为里洪。里洪又称月河。…  相似文献   

9.
1986年夏月,于偶然之机,得新发掘成汉(303—347)间墓之砖铭拓片数纸,甚悦。其中一铭曰:“玉衡九年行中阎月十日始”,文甚费解。笔者不揣孤陋,欲一试释。 此铭,书呈阳文,篆隶相糅,风格别具。铭中衡、年、阎、始诸字,皆书成反文状,考其根由,实由印模所致。盖铭中除“九”字外,它字本也尽为反文,只因玉、行、月、十、日、诸字,在篆书中本就正、反无别,掺乎其中,故不免扑朔迷离,使人不易顿察。其衡字书为“”,反文,  相似文献   

10.
承广州博物馆麦英豪先生指教,广州黄埔南岗镇笔村玄帝庙内珍藏一批重要石碑,其中,有一件立于南明隆武元年(公元1645)仲冬的《鼎建玄帝庙碑记》至为珍贵。碑宽59.5厘米,高1米。碑文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正文,凡22行,300字。石碑顶部有一行从右向左书写的篆体字:“鼎建玄帝庙碑记”七字。正文左下角有两枚篆体字戳印:“钟鼎臣印”和“酉戌联捷”。正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11,(6):94
各行各业,大多有自己行业的祖师爷。造假行业的祖师爷最早见录于《韩非子》一书,文曰:"赵主父令工施构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尝游于此’。"意即赵武灵王搭架子在巨石上刻上大脚印,并留言:赵武灵王到此一游。明显是糊弄人,他的脚印  相似文献   

12.
亦 ,《说文》 (十下亦部 )谓“人之臂亦也 ,从大 ,象两亦之形” ,段注引“《玉篇》今作掖” ,“徐铉等曰今别作腋”。所以此为“腋”之本字 ,在形符———正立人形的两臂下 ,用指示符标出腋之所在 ,按“六书”说当为指事字 ,当代学者 ,如裘锡圭《古文字学概要》则将此字归入“表意字”中的“指示字”。在甲骨文中 ,此字多用为承上之辞 ,表示也、再、又等意思 ,如卜辞有 :“癸巳卜 ,争 ,贞今一月雨。癸巳卜 ,争 ,贞今一月不其雨。王占曰 :□丙雨。旬壬寅雨 ,甲辰亦雨。己酉雨 ,辛亥亦雨” (《甲骨文合集》 1 2 487正反相接 )。验辞中两个亦字…  相似文献   

13.
~~技术时大伤脑筋。7或以为“推”即“椎”,为锻打之意。“推”字和“椎”字古书中常互通假 ,如《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曰 :“推 ,俗读作椎。”《后汉书·韦彪传》注引《苍颉书》曰 :“椎 ,锻也。”《庄子·列御寇》注曰 :“锻 ,椎也。”“推处”,意为剑身中被锻打之处。旧剑长年使用 ,锻痕消去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考虑有一定道理 ,可备一说。所以本段的意思大约为 :剑身表面无戗磨 (锻打 )痕者为故器。《吕氏春秋·别类》曰 :“相剑者曰 :白 ,所以为坚也。黄 ,所以为纫 (韧 )也 ,黄白相杂 ,则坚而纫 (韧 )也。”此段文字中的“黄”…  相似文献   

14.
孟先生的字,小及扇面蝇楷,大及榜书条幅,篆、隶、楷、行、草诸体皆能,而尤擅行草书。以其参加《98东京SESETO国际画展》的行书作品“云里之村画里滩”为例,其每字便为一平衡、独立的审美单位且分行清晰均等。故整幅字作清秀端雅,绝无乖戾、狂肆之气。但仔细观来,如“画”、“看”、“知”、“胭脂”等字,都作了草书式的简约与变  相似文献   

15.
《临淮王像碑》通高444、宽160、厚19厘米。青石质,原碑座已佚,现有碑座为后配(图一)。碑首作半圆形,高129厘米,以高浮雕技法刻两条俯首盘旋的巨龙,中题阳文篆书“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3行12字(图二、三),字径17厘米,中有界格,题额两侧各有一小佛像。碑的正文为隶书,29行,满行58字,原文共1635字。现存1500字(图四、五)。碑阴刻“龙兴之寺”四个大字,字径67厘米,正书,原系唐代李邕书青州龙兴寺寺额,金皇  相似文献   

16.
由黄果树大瀑布沿滇黔公路西行七公里半,便抵关岭自治县断桥乡龙爪树村,村后有座晒甲山,抬眼望去,储红色峰岩遥立天际。这就是“南中第一奇迹”的红岩碑。它与黄果树瀑布并称为黔中两大名胜。山岩西向,长百米,高三十余米,位于偏北处,有一片用铁红色书就的古文字。非镌非刻,非阳非阴,若篆隶,古朴浑成;大者齐人,小者如斗,排列不整,错落参差。据《永宁州志,地理志》载:“其势凡有八行,第一行三字,二行四字,三行二字,四行三字,五行三字,六行三字,七行四字,人行三字,共二十五字”。人们称之为《红岩天书”。文人学士将…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卷45《张翼传》裴■引《续汉》书“纲字文纪,少以三公子经明行修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以高第为侍御史。”(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074页),按:句读有误。既曰“不就徒辟”,何以“为侍御史”?钱大昕说:“经明修科”为汉制孝廉之科,出仕有二途,或“公府征辟”,或  相似文献   

18.
《知过论》是乾隆皇帝书写的一篇自省文章,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时年71岁。此卷引首纵书“诫申观我”4个行书大字。正文横108厘米,纵31.6厘米,底为描金行龙纹,四角饰如意祥云。全篇共书721字,落款“乾隆辛丑仲秋月御笔”。共钤11枚鉴藏章,分别是“古稀天子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用笔在心”、“寓意于物”、“几席有余香”、“有同春”、“犹日孜孜”、“乐寿堂”、“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石渠宝笈所藏”。乾隆皇帝的性情一向好大喜功,对自己几十年当政文武兼备的丰硕成果一直津津乐道,自称为“十全老…  相似文献   

19.
序,文体名。“序亦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代多列于书末,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等,后来置于书前。”明代学者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序》中说:“序,绪也。序文体始于《诗》之《大序》,首言大义,次言《风》、《雅》之变,又次言《二南》王化之自。其方次第有序,故谓之序也。”此序“又谓之大序,则对小序而言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志书作序(本文只论及大序或前序,不及无题小序),起源亦甚早,据记载,最早当推晋人裴秀撰《禹贡九州地域图·序》,近500字,介绍其基本内容和绘图六条基本原则,并论及当时地图与地志存在之不足,阐发作者观点。唐宋之后大兴,成为地方志书的重要体例和组成部分。在历代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书中出现了众多好的序言,  相似文献   

20.
《出邦门第》目前有三种文本,分别见于已公布的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乙种和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其文字差异相当大。先列举如下: 行到邦门困(阔),禹步三,勉壹步,謼(呼):“皋!敢告曰:某行毋(无)咎,无为禹除道。”即五画地,掓其画中央土而怀之。(睡甲) (出)邦门,可(?)行(?)禹符,左行,右环(还),日(?)(?)(?)(?)右环(还),曰:行邦(?)令行。投符地,禹步三,曰:皋!敢告(?)符,上车,毋顾,上(?)(睡乙) 禹须臾行,得,择日。出邑门,禹步三,向北斗,质画地,视之曰:“禹有直五横,今利行,行毋(无)咎,为禹前除。”得。(放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