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渊建立的汉国是十六国最早的割据政权,自此中国开始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混乱时期,而他所建汉国国都左国城却鲜为人知,本文就刘渊与左国城作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2.
鲜卑拓拔部先世居于大兴安岭北段一带,约三世纪南迁至“匈奴故地”(漠南阴山一带)。神元皇帝拓拔力微时,又迁到了定襄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此后拓拔族就以盛乐为中心,由部落联盟向国家制逐步形成。约在295年,拓拔氏按地域分为东、中、西三部,东至西晋广宁、上谷的塞外部分,西至朔方、五原一带,成为并州北部强大的民族势力。这就是拓拔氏援助西晋前的大概情况。西晋永安元年(304),刘渊看到西晋诸王内乱,政权瓦解,就乘机回到了并州中部汾水两岸的匈奴五部,起兵反晋。两旬之间招集五万,以离石为都,建立了汉政权。治于晋阳的并州刺史司…  相似文献   

3.
正一西晋末期,匈奴刘渊率五部之众举兵反晋,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大批衣冠士族南下,依江、淮之险,在南京重新建立汉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北方士族入南,其文化史之意义不待多言,在方言上却形成一个有趣的现象:侨居外来语与本土方言并行,并成为优势语言,即便吴中大姓亦以操北语为荣。但可想而知,北方士族虽代代传习北语,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吴语的影响,而吴语面对外来语言的  相似文献   

4.
西晋政权经“八王之乱”和内迁少数民族的双重击,终于崩溃瓦解。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304—439)的30多年间,先后出现了由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官僚建立的政权,史称“五胡六国”,又称“十六国”。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政权间,相互征战不息,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给整个社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灾难,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上层统治者尽管不断地赈贷灾民、察举良、大赦天下,灾异却依然频频降临人间,这就使统者怀疑汉代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理性,转而寻找新…  相似文献   

5.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是北疆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本文认为汉政权的出现既是匈奴人长期和汉族保持密切关系的结果,同时也是匈奴人认同“中国”,并进而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标志。汉政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促进亍北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治边思想和方式的发展,而且也是边疆民族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开始,由此也奠定了北疆和中原地区融为一体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6.
所谓"民族协和"与"王道政治"不仅是日本扶植伪满政权时的所谓"建国理念",更是当时"协和会"所标榜的两大"指导理念"①,即当时"作为满洲的主要民族,一般指日、鲜、汉、满、蒙各民族",要"以指导民族为中心,团结其他民族,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完成".②直到日伪统治覆亡30多年之后,曾经直接参与炮制伪满政权工作的关东军参谋片仓衷,仍在不遗余力地宣扬伪满政权的建立,"是揭示‘王道乐土’与‘民族协和’高度理想的人道主义的体现"③,曾在伪满政权末期任总务厅长的古海忠之也自诩"在侵略与殖民地化万能的时代,试图在满洲地方建设民族协和的理想国家,是日本民族的骄傲".④由此可见,如何揭穿伪满时期所谓"民族协和"的虚伪本质,不仅是关系到揭示东北沦陷14年历史真相的一个学术问题,而且还是直接关系到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势力歪曲、美化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历史行径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的西夏壁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夏是十一世纪初——十三世纪初(1038—1227年)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藏等兄弟民族在今宁夏、陕西、甘肃和内蒙西部一带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自公元1038年(宋景祜五年)赵元昊称帝,到公元1227年灭于蒙古,共存在一百九十多年之久。现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还保存着一些西夏时期修建的洞窟。这些西夏洞窟中的壁画和题记,是我们研究西夏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 西晋永嘉四年,刘聪杀刘和即皇帝位,不久实行“胡汉分治”,《晋书·刘聪载记》载汉嘉平四年刘聪大定百官,“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就是说,左右司隶共领有43万户的“晋人”(汉族人口)。此时关中地区仍控制在晋室手中,汾、晋以北则为并州刺史刘琨控制,座镇晋阳,刘聪所据有的地域仅是并州的上党郡、西河国、乐平郡和太原国的南部,以及司州的平阳郡、河东郡、弘农郡、河南郡、河内郡之大部。其左右司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北朝少数民族贵族汉文化修养是该时期的重要历史问题 ,它关系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步状况 ,影响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 ,更关系到北方的民族融合与南北大统一。因此 ,多年来学者们对此颇为关注 ,广泛参与这方面的研究。鉴于该问题的重要 ,笔者对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做一概略的总结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一、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贵族汉文化修养1 .匈奴、卢水胡、羯族。匈奴是北方与中原政权交往最早的民族。匈奴贵族多推崇汉文化。在论及匈奴汉国刘渊的汉文化修养时 ,万绳楠认为刘渊在向封建士大夫转化 ,而这种…  相似文献   

10.
渤海建国集团主要由高丽别种或附高丽者、靺鞨酋或靺鞨反人、高丽余烬或高丽之众的三大集团组成。这3个集团成为渤海建国集团的核心。渤海建国之初的国号是震国,并非靺鞨国,靺鞨之名是周边国家对渤海国的他称。渤海国独立制定年号从第二代王大武艺开始,所谓大祚荣的天统年号是后代人编造的。  相似文献   

11.
胡世平 《安徽钱币》2007,(4):20-20,40
“郢爰”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自西周初年建国,楚国逐渐强盛起来,先后吞灭了几十个大大小小商代古国、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和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部落与奴隶制政权,成为雄居江汉和江淮流域的强国。  相似文献   

12.
高闾民族观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闾的民族观是从其北魏拓跋弘朝末上表的《至德颂》和孝太和十四年议定五德行次的言论中反映出来的。前以为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是承继夏、殷、周、汉的王朝,属华夏正统;后在按五德行次为北魏作正统定位时,以为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汉国、慕容鲜卑燕国和苻氐秦国同样是华夏正统王朝。在民族关系中,正统观实质就是民族观。高闾的民族观是北魏当时政治需要的产物,更是传统民族思想影响的结果。其核心是以化论民族及其政权的性质,即凡在中原立国并行华夏先王之制的王朝即属华夏正统;民族的分野,不在血统,而在化。从高闾的民族观可看出当时北魏汉化发展、统治阶层胡汉间的结合以及汉士人对北魏政权的认同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黎毓馨 《收藏家》2015,(3):13-20
十世纪初,唐王朝分崩离析。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半个多世纪中,南北再次分裂,中原北方地区兵革重兴,梁、唐、晋、汉、周五代走马灯般更替,国祚短促。与此同时,在南方及山西地区,出现了十个独立政权,或称帝,或建国。吴越国便是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地区极为重要的地方政权,杭州临安人钱镠创立,唐乾宁三年(896年)统一两浙,领镇海、  相似文献   

14.
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印信,据统计,所见北部红巾军韩林儿的宋政权印章包括传世拓片不过16方;南部红巾军徐寿辉的天完政权连传世拓片只有4方,其中"长安仓印"是否为天完政权之印尚有争议,而属天完系统陈友谅所建大汉政权的信章仅一方,以上均为铜印。最近,湖北省博物馆又征集到一方"汉授天命主公之印"(图二)石印,为研究这一时期农民政权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1990年8月,黄梅县濯港镇农民经安徽  相似文献   

15.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恰是武周时期,唐朝对东北治理力度弱化,大祚荣啸聚靺鞨以及灭国的高句丽等族众,在东牟山建立新政权,并致力于向南发展。但唐朝于开元五年在辽西重设营州和增立平卢军使,迫使大武艺以降的渤海由原来的南向发展转变为向北进攻拂涅、铁利诸部,后又与黑水靺鞨发生战争。但由于黑水靺鞨与唐朝联合,使得渤海国北进受阻,渤海不得不依靠突厥力量分别在西向和南向两个方向与唐朝作战,不过很快突厥衰落,渤海主动与唐朝交好,恢复和平局面。大钦茂即位后则延续大武艺时期的北进战略,这次向北征服了拂涅、越喜、铁利靺鞨部落。此外,大钦茂还将都城由显州迁至上京,都城迁移标志渤海北进战略正式确立。此后渤海国的疆域拓展则主要集中于北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国北朝的绝大多数政权是由所谓“五胡”建立的 ,这些政权无一例外地在政治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 ,都极力模仿魏晋 ,而努力呈现出华夏风格与身份。在处理五德历运问题上 ,在如何把自己政权的属性与早已定型的历运学说相协调时 ,各个政权先后表现出犹豫和矛盾的态度 ,反映了胡族统治者复杂的历史情感和部族背景。经过刘渊绍汉、刘曜绍晋、慕容燕及苻秦绍石赵、姚秦绍苻秦等历史过程 ,十六国历史成功地在破碎的北方建立起法统传递的新秩序。这为北魏直接承前秦准备了条件 ,因而北魏最初是以十六国的继承者身份而出现在德运次序中的。孝文帝改革 ,超越十六国 ,直接把北魏的历史与西晋接续起来 ,总结和结束了十六国历史 ,使北朝历史呈现出继承华夏正统的强劲态势。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14,(11)
<正>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汾阳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唐代曹怡墓,墓中出土的青瓷器十分特殊,墓志记载的内容也很重要,对文献记载有补正和补充作用。下面就曹怡墓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墓志录文的具体内容请参见《山西汾阳唐曹怡墓发掘简报》[1]。一隋末唐初汾阳曾属介州据《汾阳县志》载:汾阳在"秦统一全国后,仍名兹氏县,隶太原郡。汉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朝易名兹同。东汉复为兹氏县,仍属并州刺史部之太原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置并州西河郡,郡治设于兹氏县,县属之。西晋咸宁三年(277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诸族多选择在北方边疆的山川形胜之地定都建国,比如汉赵国起于吕梁山西侧的黄土高原,慕容部据辽西大凌河谷而由弱变强。但不是所有的山川形胜都能为民族发展提供庇护,诸族首领选择的多是那些偏离周围强大政权尤其是中原政权的浅山河谷地带。如因坚持在蛮汉山下的盛乐发展,拓跋鲜卑所建代国才得以数次中兴;亡国之余的乞伏鲜卑因选择在洮西大夏河谷复国终于称霸西北;据湟水谷地立国的南凉却因过早将国力集中于河西走廊而迅速灭亡。可见,北方边疆上的山麓河谷对诸游牧民族的发展壮大有重要意义。这对拉铁摩尔的边疆"贮存地"假说是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镇压反革命"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奎松 《史学月刊》2006,44(1):45-6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土地改革正在渐次开展起来,经济恢复工作一切百废待兴,尽管各地反抗事件频发,毛泽东却反对“四面出击”,没有响应党内实施大规模镇压的要求。不过数月之后,因朝鲜战败,中国被迫出兵抗美之际,毛泽东又抓住对外战争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大举发动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力图乘举国对外之际,一举清除社会上的反革命分子。这场以巩固城市政权为中心任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轰轰烈烈,极大地震慑了社会各种敌对势力,提高了新政权的威望。  相似文献   

20.
大月氏西迁后保南山羌的余部小月氏于西汉时崛起,霍去病破匈奴后,旧居于祁连和敦煌间的一部分小月氏向湟中地区移动,东汉时因"世居卢水"地望而被称为卢水胡,小月氏和卢水胡同族同源。董卓之乱使其所领的河西屠各匈奴和小月氏胡散居内地,直至曹魏政权把入塞匈奴分为五部,羯胡就分布在属于五部所在之一的河东并州上党地区,羯胡说到底是一种杂胡,其刚形成时期就包含了羌化月氏胡、西羌、屠各等,但其主要成分是羌化月氏胡和与其杂处的西羌。前秦《邓太尉祠碑》中"支胡"(小月氏)与"卢水"(卢水胡)并列可见其部落种属还是有区别的,就好比碑文中同时出现的"黑羌"和"白羌"一样,同源却异流,故卢水胡与羯胡在正史文献记载中一直同时出现到北魏时期,直至北魏之后才不见于文献中,取而代之的则是由卢水胡和羯胡与其他种族不断融合形成的居于河东并州的山地杂胡稽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