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明末清初大量欧洲耶稣会士的来华引发了一场直接的、规模甚大的中西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仅是精神方面(如思想、观念与宗教意识方面),同时也是物质方面的,法国耶稣会士所携入的大量“西洋奇器”①即为一例。然而,这种物资文化方面的交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代史研究》2000,(5):158-158
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湖北省赤壁市人民政府协办的本次会议于 2 0 0 0年 8月 2 1— 2 4日在赤壁市举行 ,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及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提交会议论文 80余篇 ,内容涉及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以及当代社会的诸多领域 ,在分组讨论中 ,与会学者就中国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论题各抒己见 ,交流研究心得 ,并就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会议期间 ,中国社会史学会进行了改选 ,产生了由冯尔康任会长的新一届理事会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召…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东西方的相遇与冲突中 ,基督教扮演了特殊角色 ,这种历史渊源使得东西方学者对这一课题有着持久的兴趣。 2 0 0 2年 1 0月 1 0日至 1 2日 ,“东亚基督教的再诠释 :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该会由上海大学宗教与和平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合办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协办 ,5 0余位中外学者出席会议 ,提交论文 4 5篇。与会者咸称这是 2 0年来内地关于基督教与东西方文化交流“规模最大名副其实的国际会议” ,诸多新论值得共飨读者。基督教与东亚基督教在同属儒学文化圈的东亚各国的…  相似文献   

4.
焦点     
《神州》2006,(11)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11月1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48个国家派出高级别的代表团出席了此次峰会。友谊、和平、合作、发展是北京峰会的主题,也是推动中非和谐关系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此次峰会,中非领导人充分交换了意见,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作为峰会两项具体成果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则是“凝聚了双方的共识”的“纲领性文件”。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次峰会是中非之间一次和谐的盛会,也是“和谐世界”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5.
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大学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2年7月 2 7日 -2 9日在广州大学举行 ,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代表一百余人出席了会议 ,提交论文 60余篇 ,会上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综论性综述岭南是中原文化和古岭南文化、南亚文明和中华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 ,处在中华文化边缘的岭南文化 ,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性和开放性的文化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独特而又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对…  相似文献   

6.
“巴蜀文化暨三峡考古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西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巴蜀文化暨三峡考古学术研讨会”于2 0 0 4年 1 1月 2 0日至 2 2日在西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吉林、湖北、四川等 1 3个省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巴蜀文化与三峡考古研究中的如下热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 ,即 1 6至 1 8世纪 ,既是中国和欧洲社会处于剧烈变革 ,又是中西文化进行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的时期。如何将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线索的梳理 ,从而对明清社会形态及其早期近代化进程 ,乃至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重新进行审视和总结 ,这在当前中外学术界都是颇为关注的问题。最近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 :调适与会通》一书 ,便是作者沈定平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50余万字 ,主要沿着两条历史线索展开。一条是来华耶稣会士在对中国国情有所认识的前提下 ,逐渐抛弃在当时基督教…  相似文献   

8.
简妮 《世界历史》2006,(1):141-143
2005年6月5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中南分会与武汉大学世界历史所联合主办,主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会议聚集了来自北京和中南地区的部分二战史专家、学。与会学们主要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二战与战后国际关系、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二战史研究的拓展问题进行了大会交流,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瞿太素的家世、信仰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瞿太素的家世、信仰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沈定平凡熟悉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人,大都推崇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作出的贡献。一些宗教史学家更把他们称之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不过,徐、李、杨三人同来华耶稣会士的交往,主要是在利玛窦1601年初进入...  相似文献   

10.
20 0 4年 7月 2 8— 31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与河南省安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 0 0 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召开 ,出席此次学林盛会的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的海内外学者 1 30余位 ,此次会议的论文已先行结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收入论文 99篇 ,会议期间 ,又陆续收到 1 0余篇论文 ,论文总数达百余篇。这里就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讨论内容作一简述。甲骨文方面。学者对花园庄东地甲骨占卜主体“子”的身份展开了热烈的…  相似文献   

11.
《民国档案》2004,(3):126-12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共同举办的“1 92 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4年 7月 2 6— 2 8日在素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召开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及美国、韩国的近 6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 44篇。与会专家学者就 1 92 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物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 ,对推动民国史特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的研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2.
徐良  李江 《世界历史》2006,(2):148-151
2005年11月1至4日,由“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二届年会组委会和江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二届年会暨“中国史学会世界史研究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本次会议是继200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首届年会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又一次盛会。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世界历史》等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并提交论文70多篇。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钱币博物馆代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由埃及国家文物委员会、金银管理委员会暨伦敦大学学院联合主办的“金属遗物的冶铸技术研究与科学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4月10日至14日在埃及开罗举行,中国钱币博物馆戴志强、周卫荣两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以...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月19日至21日,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指导、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及财团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合办的"穷古通今——两岸唐三彩暨低温釉陶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博物院隆重召开。来自两岸40余名陶瓷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和参加此次会议。与会代表纷纷发言,会议发言主要集中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唐三彩的起源和产地研究陈彦堂《从汉代铅釉到唐三彩——中国古代低温釉源与流的辨析》认为东周是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第五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于 2 0 0 2年 1 0月 1 2 -1 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交流学会换届以来的工作及研究今后学会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探讨华侨华人研究的新方向并举行《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完成出版座谈会。此次会议时间虽短 ,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收效显著。一 学会工作交流和探讨在学会工作交流中 ,李祖沛常务副会长代表理事会作了学会换届一年多来的工作通报 ,回顾了学会换届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主要有 :完成学会的法人代表和章程内容变更的申报、核准工作 ,启动抢救华侨华人历史活资料工程 ,积…  相似文献   

16.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和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拟于2012年4月25—28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以"文本、记忆、地域与解释的新视角——中国东北地区的基督宗教与中西文化交流(清初至民国)”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暨研讨会议。  相似文献   

17.
葛新生 《世界历史》2003,(3):109-111
20 0 2年 1 1月 2 3─ 2 9日 ,中国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年会暨“中俄改革比较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约 5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俄两国的改革进行了比较和研讨。由于篇幅所限  相似文献   

18.
德阳市钱币学会成立大会暨广汉三星堆出土海贝与西南丝路货币经济研讨会于1993年5月27日至28日在德阳市人民银行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是列入德阳市龙舟经贸会和国际华夏艺术节的重点活动项目。参加此次学术交流的有省内、外和本市金融、文博以及有关方面的代表40多人。 一、会议特点 (一)此次研讨会紧扣“广汉三星堆出土海贝与西南丝路货币经济”这一古今结合、研究学术、服务经济的课题,具有以下特点: 1、这是第一次专门研究三星堆出土海贝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阎铭 《黑龙江史志》2009,(12):53-54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使中国和西方得以进行较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耶稣会作为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年轻修会,却能成为当时天主教修会在中国传教最为成功者,与修会的自身内涵紧密相连。本文将尝试从欧洲背景和耶稣会自身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背景。  相似文献   

20.
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义雄 《近代史研究》2000,4(2):205-222
在早期的《圣经》中译史上,“译名之争”是一个影响颇为深远的事件。这个争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前期的“礼仪之争”,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场围绕着God或Theos等基督教核心名词如何中译而产生的争论,在1843—1851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集体合作修订《圣经》中译本期间达到高潮。在这期间,英国传教士与美国传教士各自坚持己见,展开长期的论战。“译名之争”导致了早期新教传教士合作译经事业的结束,但也促使多种《圣经》中译本相继问世。它不仅在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播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而且波及近代中西化交流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