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风景名胜》2008,(10):115-115
时光回溯到2001年,一部名为《世界遗产在中国》的38集高清纪录片开始了它长达7年的拍摄旅程。该片首次以高清纪录片的形式,系统、集中地展现了2007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历史文化的瑰宝,其精华部分对现代园林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水平亟待提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园林设计者需要从古典园林的设计中探寻新的设计思路,促进中国园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借景是江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重要手法,可分为远惜、邻惜、仰借、俯借、应时而惜。  相似文献   

4.
邱明 《神州》2013,(34):248-248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无论是园林的服务对象、表现形式还是人们的审美要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对于石头的喜爱,依然没有改变,对石的理解:“石为永恒不老的介质,不受时间限制的,汇聚历史的,令过去与现在相连的主题。”园林中对于石材的应用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加之我国古典园林注重以塑山为主的纵向叠山工艺,现代园林出现更多的是以组石为景的横向置石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成都平原有许多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古典园林,如桂湖、草堂、武侯祠、望江楼、东湖、离堆、三苏祠、望丛祠、罨画池、房湖等等。笔说的川派园林,就是由它们组成的。但是,它们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上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它们既不是皇家园林,也不是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专家们有时候把它们归入自然山水园林(如《中国园林特色旅游》,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含有丰富的自然意识,是”敬畏自然”思想的具体表现。文章就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和归纳,指出现代园林建设中应该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以促进我国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把绘画、诗歌、建筑、雕刻、花木集于一身.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特点和诗词文字的表达方面,在不同的时期作用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分析园林不同时期的诗词和意境,希望能为当下的园林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玉梅 《沧桑》2009,(3):245-246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神话传说与古典园林是各领风骚、并驾齐驱,但却又是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神话传说当中所表现的浪漫主义、虚无主义、生态主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意境、建筑风格、营造法式等造园关键,从而催生了中国的神话式园林;而中国古典园林在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吐故纳新,进一步丰富和刺激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创作与繁荣,从而书写了一个辉煌而宏大的园林神话。  相似文献   

9.
综合艺术对古典园林影响浅析——成都与扬州园林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与扬州在历史上有数次城市发展的高峰期,经济、化发达,地理条件优越,加之多年来,双方在各自所在的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和化的中心城市,唐宋时有“扬一益二”的称谓,因此园林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条件有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使园林化的发展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的连续性。成都与扬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景观特色各有千秋,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扬州在其园林发展的顶峰时有“杭州以沏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鼎峙,不可轩轾”之谓。而成都园林虽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程度不及扬州,但是在其园林发展过程中仍然是中国园林重要的一个分支。园林学刘天华认为:我国园林按地区分类,有所谓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北方园林和蜀中园林的称谓,成都园林则是蜀中园林最典型的代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卉  王文 《风景名胜》2020,(2):0018-0019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建筑文化的瑰宝,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在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不失活泼与灵巧,享有“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同中国山水画用色、构思极其相似的是,苏州古典园林将形、声、色、香充分融入到苏州园林建筑艺术中,故作为东方文明造园艺术不可多得的典范,对于苏州古典园林营造技艺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能够为我国造园文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文章主要从苏州古典园林文化因素、意境营造等方面出发,对于山水意境、诗画意境、审美意境以及空间序列等方面具体剖析。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与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强华  冯学钢 《旅游科学》2004,18(3):40-44,64
客源市场的研究是旅游开发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和旅游管理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根据客源市场结构的有关理论,结合相关旅游统计资料,探讨了江苏客源市场的结构特征,分析了空间结构、时间结构与旅游者类型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国内外客源市场的目标层次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旅游市场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燕 《东南文化》2005,(5):76-79
苏州古典园林和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以传统方式的文物保存上升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略论苏南土墩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夫 《东南文化》2001,(3):27-39
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化遗存,它与同期的吴越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土墩墓的研究是考古学界研究南方地区考古的重要课题。土墩墓为一墩一墓、土墩封土层内含有祭祀器物堆、大部分墓有熟土坑及葬具存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江苏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进入新世纪江苏考古的体制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以及在工作中的课题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等都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江苏因文化艺术资源丰富而被誉为文化大省,但江苏艺术品市场却相对疲软和欠发达,这已经成为江苏文化大省的一根“软肋”。艺术品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高端部分,需要江苏省全力去打造江苏艺术品市场,从北到南分区成立艺术品市场板块,然后系统有机地联合各板块市场共创江苏艺术品市场品牌,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基础,而且具有江苏特色和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邢致远 《东南文化》2012,(2):105-109
基本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江苏发展的明确目标。在这一目标下,江苏"十二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把建设覆盖全省的县级博物馆体系作为"约束性指标"。江苏县级博物馆体系规划需从目标、布局、体系、阶段、制度等五个层面来构建,实现这一目标的五种有效途径,即强调政府的主导责任、事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建设过程中的科学规律、投入主体多元的鼓励、恪守博物馆公益性和行业道德规范。通过博物馆体系规划,将促进江苏县级博物馆整体功能优势进一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董佳 《安徽史学》2015,(2):79-88
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南京与滞留市内的江苏省发生严重利益冲突。市方为解决问题提出扩大市区、重划省市界线,由此引发涉及划界之江宁县民的强烈抵制,使得双方原本单纯的行政和经济利益博弈因掺杂勘分省界更加复杂。双方厘清市权和扩大市区的过程一波三折,国民政府作为居中调停者的态度亦多次反复。整个事件的动态变迁过程,不仅凸显了近代以来地方主义兴起后地方纠纷的复杂性,也折射出国民政府高层的权力斗争和民族主义化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及近代城市发展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对扬州园林的艺术描绘,不仅为今人研究当时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同时对修复、维护扬州名园古迹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州汉代采石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市区南部,2004年5~8月发掘。遗址地层堆积简单,但采石遗迹分布密集。采石坑数量大,反映的采石工艺较为多样,另外还有石坯坑、石渣坑、未完成坑、踏步、楔窝等。遗址内出土遗物丰富,主要为采石用的铁质工具和生活用的陶器等。遗址的时代为西汉时期,下限不晚于东汉早期。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对江苏苏州市木渎古城进行发掘,发现五峰村北城墙和城壕遗迹、新峰村南水门遗迹,以及东、西城墙遗迹等,出土遗物有原始瓷器、陶器等。初步推断北城墙修建于春秋晚期,南水门使用时期为春秋晚期。木渎古城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木渎古城的发掘为探索吴国都城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