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西会议是我党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它在我党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揭开了我党反对张国焘反党分裂活动的序幕。因此,很有必要搞清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根据《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注释的说法,长期以来,一般都认为巴西会议是一九三五年八月召开的。最近有人提出“巴西会议不可能在  相似文献   

2.
1935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陕北,结束了创造人间奇迹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为了肃清张国焘错误路线在红四方面军造成的不良影响,毛泽东决定在红军队伍中开展一场"肃反运动"。随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肃清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决定》,延安部队、机关和学校纷纷召开声讨张国焘会议,史称"延安肃反"运动。在"肃反运动"中,毛泽东仍对企图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张国焘、陈昌浩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史学界都认定一九三五年八、九月间张国焘向其支持者发出了要“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并认为这是张国焘进行反党分裂活动的一大罪证。可是,《党史研究资料》一九八一年第一二期《关于张国焘要“武力解决”中央密电的质疑》一文的作者王年一同志却认为“武力解决”之说不可靠。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张国焘是否向其支持者发出过“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不仅关系到其反党罪行的严重程度,而且关系到一九三五年九  相似文献   

4.
张国焘缺乏革命信仰,善于争权夺利,见风使舵;旷继勋是一位有革命信仰,有追求,性格耿直的革命军人。信仰、性格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两人交往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在小河口会议上,旷继勋对张国焘进行了极其严厉地批评,是两种革命信仰、两种个性品格冲突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这次冲突才最终导致旷继勋被杀。  相似文献   

5.
1935年9月,张国焘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与中央闹分裂,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并于10月间成立第二“中央”。为使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苦苦相劝,但张国焘仍置若罔闻。中央此时急切需要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但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夕上海中央局的电台被破坏后,中央同共产国际的联系就中断了。  相似文献   

6.
1935年9月,张国焘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与中央闹分裂,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并于10月间成立第二“中央”。为使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苦苦相劝,但张国焘仍置若罔闻。此时中央急需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但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夕,上海中央局的电台被破坏后,同共产国际就已失去联系1年了。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段曾被淹没的历史。曾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和在长征中任红军总政委兼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国焘,因反对北上抗日,自立中央,并拥重兵相挟,事件平息后,于1937年4月,在延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受到了系统的批判。张国焘当时曾对此作了“以后绝对忠实于党的路线”的声明。为了挽救,8月里,党中央还是分配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副主席。不久,主席林伯渠调去西安兼任“八办”主任,张国焘也就代理主席,担当重任。但一年未过,张国焘却精心策划了叛逃行动,祭黄帝陵,踏上叛逃路1938年的清明在即,这是一年一度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  相似文献   

8.
张国焘是共党史中必须提到的一个人物,他早年投身革命,参加过中共“一大”,但在长征途中他分裂中央、叛变革命.《张国焘暮年求助于蒋经国》记叙了他暮年的凄凉的景况,事实说明了一切叛徒都是以悲剧而告终.  相似文献   

9.
西路军的失败与陈昌浩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初,红军西路军两万多人,在河西走廊遭到几乎全军覆没的厄运。关于西路军的惨败,中共党史上有许多说法;比如《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的注释说,西路军是奉张国焘命令擅自过河,致使两万红军失败。许多党史专著也说,西路军的失败是张国焘退却主义与取消主义所造成的恶果。张国焘在其回忆录中;也承认:“我应负担西路军失败的全部责任”,但又说:“西路军的失败是陈昌浩同志的指挥的错误,如果张国焘同志也过了黄河,亲自策划指挥,则不会失败,反会胜利。”他把西路军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西路军最高军政首脑陈昌浩身上。随着对西路军…  相似文献   

10.
蔡和森的《党的机会主义史》记载:“不知道是初几(1927年7月12日──引者)老鲍(罗廷)提议独秀和平山去莫斯科与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秋白、和森赴海参威办党校。(第三国际)新指定国焘、太雷、维汉、立三、恩来五人组织政治局常委,自此独秀不视事。”五个常委张国焘、李维汉是中共“五大”时当选的,张太雷、李立三、周恩来是新增加的。由他们担负了这个非常时期的重任。汪精卫反共后,陈独秀、瞿秋白、鲍罗廷等几乎同时离开他们的工作岗位。张国焘召集周恩来、蔡和森、李立三等中委,举行政治局会议。张沉痛地说:在此生死关头,…  相似文献   

11.
于吉楠 《百年潮》2009,(3):38-43
1928年7月中共六大以后,张国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次全会,根据共产国际领导人布哈林的提议,决定瞿秋白、张国焘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会后留苏联工作.共产国际认为,张国焘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对共产国际不满,义不肯公开承认错误,一直不让他回国.1930年11月,共产国际突然改变态度,同意张国焘回国工作.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文史月刊》2011,(7):68-72
张国焘,字桤荫,又名特立,江西省吉水县人。张国焘1919牟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历任中共中央工农部主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13.
1937年3月中旬,在红军大学 (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开展了揭批、清算张国焘逃跑主义错误路线的斗争。批斗大会上,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的许世友率先站出来进行反驳:“张国焘有错误,但怎么能说是逃跑主义呢?中央红军不是也从中央苏区撤出来了吗?如果说逃跑,应该说都是逃跑。”于是他被扣  相似文献   

14.
1927年7月26日晚8时,张国焘怀着极不愉快的心情,在汉口的长江码头踏上了开往九江的轮船。 “呜……呜……”随着汽笛的长鸣声中,轮船缓缓地离开了码头。 武汉的夏日,天气炎热。张国焘在甲板上,烦躁地来回走动着,他从一开始便对党决定在南昌举行暴动持怀疑的态度。想到暴动失败后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张国焘深深地感到不安,望着渐渐远去的江城灯火,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15.
195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一则“开除戴季英党籍”的消息。1955年1O月11日,在中共七届扩大的六次会议上,毛泽东在做结论时说道:“不可救药的人总是很少的,比如陈独秀、张国焘、高岗、饶漱石,还有陈光、戴季英。”能和陈独秀等人被毛泽东点名批判,说明戴季英绝非普通人,但他的生平事迹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6.
1928年7月中共六大以后,张国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次全会,根据共产国际领导人布哈林的提议,决定瞿秋白、张国焘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会后留苏联工作。共产国际认为,张国焘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对共产国际不满,又不肯公开承认错误,一直  相似文献   

17.
高晓黎 《百年潮》2007,(11):76-79
1979年12月3日,张国焘以82岁的高龄,走完了他誉毁起落的人生之路。 张国焘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士嘉堡的老人病院去世的。去世后葬于士嘉堡南部的一家公墓——松山园,是万柏墓园公司的三大公墓之一。1994年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去世后,与张国焘合葬一处。  相似文献   

18.
林彪从第五次反围剿到会理会议前后一直摇摆不定;长征时差点被张国焘拉拢过去;在高饶一案中态度暧昧。诸如此类,本文对他的历史作了一次深入的梳理,也就找到了他之所以折戟沉沙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欢迎30万中央红军 6月12日中午12时,红一、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会师.毛泽东与张国焘通过电报约定在懋功两河口见面. 在前往两河口途中,毛泽东见到红四方面军张贴的标语——“欢迎30万中央红军”.他问红四方面军干部“你们怎么知道中央红军有30万?” 红四方面军干部回答:“根据张主席的公式推算出来的.” 在红四方面军和川陕根据地,指战员称张国焘为“张主席”.  相似文献   

20.
刘邦琨 《文史春秋》2003,(10):19-23
在当今的红军长征历史书籍中。都有这么一段史实: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在雪山之中与张国焘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两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在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里。有四方面军的大部和编入的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和第九军团。张国焘南下分裂中央分裂红军,遭到包括朱德、刘伯承等原红一方面军将领的反对。于是张国焘对反对他的人进行打击报复。撤了刘伯承的红军总参谋长职务,还抓了一大批原红一方面军中的中高级将领进行审查、批判,因此这些将领秘密商议要带队脱离张国焘的领导,北上寻找党中央毛泽东。但这件事被朱德制止了。其实,除此之外。还有更惊人的内幕。今天我们采访老红军——当年刘伯承总参谋长的警卫员王泉云时,他道出了历史上未曾揭开的绑架张国焘未遂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