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博 《南方人物周刊》2012,(26):120-120
黄益泉居士(1922-2004年)是我的父亲,祖籍北海,早年丧父,痛感生死无常,自青年起即虔信佛教,皈依虚云和圆瑛法师,法名净海,以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为终极皈依。他早年与赵朴初居士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青年佛教会,  相似文献   

2.
武汉红十字会会长及汉口佛教正信会会长王森甫居士,一九二○年皈依太虚法师,法名慧力。一九二四年他的原配张夫人病逝。一九二七年太虚法师在上海静安寺路一五二号设立“法苑”,王森甫等武汉弟子诸多参加,王森甫就在此时续娶刘夫人。主持婚礼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皈依师太虚法师。出家人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禅林交游考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延  陈开勇 《文献》2002,(3):87-96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山谷.擅长诗、文、词、书法.举进士,曾入仕途,政绩卓著,然以党见遭谪贬.山谷崇奉佛教,以居士而嗣黄龙祖心之法.  相似文献   

4.
近代太虚法师致力人生佛教,力图把闭关的佛教推向社会,提倡济世利人的大乘利他精神.民国4年(1915年)冬著《整理僧伽制度论》以革新僧制,并组织佛教正信会,发挥居士能量,做弘法利生工作.民国9年(192年)成立汉口佛教会,民国18年(1929年)正名改组为汉口佛教正信会,把会务从3部扩充到6部,成立了慈济团,专门负责救灾济贫扶困,利生送诊施药,赠米散衣等慈善事业.每年冬季,大规模的发米施衣,春季放赈,夏季施菜施药,凡贫者所需.无不设法救济.如送诊施药,自办大药房,延聘中西医内外科医生多达12名,每日平均治病人四五百号,全年支出万余元.太虚法师曾总结指出:“佛教正信会为社会人士所推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慈济团”.又说:“慈济团事业的发展,皆赖钟居士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清末著名佛学居士杨文会(1837~1911),号仁山,安徽石埭(今太平县广阳镇)人。冠有“十大功德”[1]美称。迄今,对他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保护、流通佛教典籍方面的贡献,可以说褒誉累加,无需赘叙了。本文旨在对杨文会宣传西学,普及科学知识,进而直接或间接与当时维新人物结交,支持或影响当时的维新变法运动及其在这些活动中,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新思想火花,作一全面阐叙。  相似文献   

6.
金陵刻经处,位于南京淮海路35号,主要建筑有深柳堂、祗洹精舍、经版楼、杨仁山居士墓塔等。始创于清同治五年(1866),初在北极阁,后迁至常府街花牌楼,光绪二十三年(1897)迁入延龄巷今址。明清建筑,庭院深深,实乃喧嚣闹市中的一片净土阆苑。金陵刻经处的创建者,为清末著名佛教居士杨仁山(1837~1911)先生。杨仁山,字文会,皖南石埭(今池州市石台县)人,道光十七年(1837)生于石埭下杨  相似文献   

7.
谭伟 《文献》2002,(4):139-146
《庞居士语录》是中国佛教的著名居士--唐庞居士庞蕴的语录和诗偈集.庞蕴(?~815),字道玄,出生于衡阳(今湖南衡阳市),元和(806-820)中,举家北游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在禅林中,庞居士与梁朝傅大士齐名,被人们称之为"中土维摩诘",《庞居士语录》是研究唐代禅学的重要著作.庞居士与王梵志、寒山一样,是唐代著名白话诗人,《庞居士语录》保存了大量唐代口语和俗语,也是研究唐代语言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佳木斯地区有大小佛教寺院十座,出家僧尼一百三十余单,皈依居士数以万计。佛教信徒的信仰目的各不相同,大多数信众的信仰具有某种功利性和实用性。各寺院宗教活动普遍积极入世,参与社会生活,贡献社会。佛教事业走"人间佛教"的道路是佳木斯市佛教协会的宗旨,也是佳木斯地区佛教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洪瑞 《古今谈》2005,(2):35-37
项无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墨林居士,浙江嘉兴人,明代有名的书画家和收藏家。他不乐仕进,万历时,征他去做官,他不去,对古代文物却有特别的爱好。  相似文献   

10.
黄国光 《文献》2004,(1):208-218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别署均斋、瓶居士、瓶生,晚号松禅、松禅居士、瓶庐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清末名臣.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的佛教界都喜欢标榜“人间佛教”。既有人间佛教,当然就应该有人间菩萨。在我遇到的佛教界人士中,何泽霖老居士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人间菩萨”。菩萨精神就是慈悲喜舍的精神,就是要“能忍难忍,能舍难舍”。眼下这个世界,大部分人只懂得抓,抓钱抓权抓出名,却不愿意施舍。在深圳的一家所谓慈善酒店里,还看到老板自书“中国慈善第一人”。这哪是舍啊?分明是用小小钱去换大大名。何老居士则为了佛教复兴而默默地奉献了毕生所有。  相似文献   

12.
明神宗万历年(1573-1620年)时期。佛教义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学识广博、在士大夫层中影响较大、对促进居士佛教起过重要作用的有云栖株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漓益智旭等人。后世称为“四大高僧”。而憨山德清大师因为曾经是驻锡金陵大报恩寺的佛教界大德。他的生平事迹和佛学观点。以及他留给世人大量的文史资料。对我们研究永乐年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的历史定位。具有关键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那先比丘经》(Minlindapanha)是唯一以印度—希腊人国王为对话主角的佛经。根据汉译本与巴利文英译本,结合其他中外古典文献和最新的钱币、考古资料,可以证明该经包含了比较明确的希腊化信息:所谓的"弥兰王"就是公元前2世纪中期统治印度西北部的著名国王米南德,他的出生地阿荔散应是"高加索的亚历山大里亚",他的都城舍竭可能只是他的偏安栖身之所。他和他的希腊随从可能都皈依了佛教,但他并未出家为僧,而是做了在家的居士,最后死于军营,备极哀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关中国近代佛教复兴问题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撰写的论文及论著亦日渐增多,但他们所认为的复兴一般是一系列的革新运动或居士佛学的复兴。笔者认为,只有出家人才是佛教的真正主人,佛教的兴衰应以僧人为主要评价标准。但近代以来,作为僧人载体的僧团混乱不举、僧人整体佛学修持低下,僧人和佛教甚至毫无任何社会地位可言,以至失却了整个社会的信仰。凡此种种都说明,佛教不但没有复兴,反而处于更加艰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正>刘未林,即刘凤起(1867年—1933年),是民国时期江西籍著名诗人、书画家。又字未霖,号真庐居士、未道人、威禅居士、金楼峰樵等。他生于南城,天资聪慧,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二甲,任翰林院编修等职,旋赴日本留学法政。回国后辞归江西  相似文献   

16.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相传他29岁出家修道,在深山密林中历尽艰辛,静坐苦修六年方悟道成佛。他随后到各地传播佛法,建立僧团,成为信徒非常敬重和崇拜的“智者”和“觉者”。甘肃省陇西县博物馆现藏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高90厘米,系檀香木雕刻镏金而成,整体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之上,两手搭膝上仰,双指相扣作禅定的形象;佛像头顶饰螺髻,身披锦袈裟,宽额圆脸,两耳悬垂,修眉慈目,含笑下视,端庄而雅致,刚毅中流露慈祥。整座佛像制作工艺精湛,灼灼放彩,肃穆典雅,栩栩照人。关于这尊释迦牟尼佛像“落户”陇西,还有一段奇巧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位高僧名比丘无达,朝拜浙江东海普陀山后,以募资奉请了释迦牟尼、韦陀、关公和观音四尊檀香木佛像,用一条扁担肩挑这四尊佛像,发愿要徒步万里,沿丝绸之路西行去西天。他沿途募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由于长途跋涉,朝夕沿途化斋,他身体日渐消瘦,于康熙七年(1668)抵达丝绸之路南路重镇———陇西翔秦门(何家门)时,竟倒地不起,恰遇一位胡姓居士相救,将其搀扶回家歇息医病。比丘无达和尚终因劳累过度而逝世,临终之前托付胡居士将四尊佛像留在陇西建寺安座。胡居士遵嘱与陇西众佛教信徒集资于陇西北关建起一座宏...  相似文献   

17.
奈良平安时期的日本诗僧包括“披着袈裟”的出家僧侣和“不披袈裟”的居士或准居士诗人。日本诗僧群体的产生不仅与唐代盛行的诗僧文化密切相关,还受到佛经中诗偈的潜在熏陶。佛教被提升到日本国家宗教的高度后,日本诗僧亦表现出亦佛亦俗、亦僧亦士的双重性人格。  相似文献   

18.
“贞吉居”,位于福州南后街西侧162号,为董执谊故居。董执谊(1863--1942年),字藻翔,号藕根居士.出身书香门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出任盐官、咨议局议员。归辞,专心治学,喜藏书。在南后街开设过“味芸庐”书坊,主营地方文献和书籍。他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  相似文献   

19.
高汉强 《文史春秋》2014,(1):F0003-F0003
高汉强,字远征,号南山居士,山东平原人。  相似文献   

20.
正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晚号复翁,又自号佞宋主人、求古居士、书魔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家境殷实,少时受到很好的教育,表兄石蕴玉称他"少岁读书,务好精纯"。19岁得中秀才,乾隆五十三年(1788)26岁以第三名中举,一时春风得意。但此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