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捷 《民俗研究》2017,(1):80-86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编译的世界地图,为中国人打开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窗户,也记录下了晚明时期国人世界观中的域外想象.而在《坤舆万国全图》等作品中之所以会掺杂着女人国、长人国等“海外赢虫”,正是因为描绘了大量海外异人的《赢虫录》借助日用类书等通俗出版物的影响,不断扩大其受众范围,最终塑造了以“海外赢虫”为特征的大明世界观,进而影响到了西方知识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所以凭借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正可以揭示市民文化的时代作用,还原晚明时期市民与精英、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3.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编译的世界地图,为中国人打开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窗户,也记录下了晚明时期国人世界观中的域外想象。而在《坤舆万国全图》等作品中之所以会掺杂着女人国、长人国等"海外臝虫",正是因为描绘了大量海外异人的《臝虫录》借助日用类书等通俗出版物的影响,不断扩大其受众范围,最终塑造了以"海外臝虫"为特征的大明世界观,进而影响到了西方知识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所以凭借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正可以揭示市民文化的时代作用,还原晚明时期市民与精英、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意大利人,是最早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本文试论他在中国编绘世界地图的过程和地图的刊刻情况,以及目前在中国还可以看到的利氏世界地图。  相似文献   

5.
徐光台 《历史研究》2012,(6):66-82,192
明末利玛窦入华,学习儒学经典与注意科举考试,其引入西方自然知识对科举是否产生冲激,值得研究。利玛窦在世界地图中加入宇宙论、天文学、历法等自然知识,具有考据中国传统自然知识的蕴义,吸引李之藻求教并刊刻《坤舆万国全图》。之后,李之藻于万历三十一年福建乡试出一道"天文"试题。其中虽无一字提到西学,却吸引士人在揭榜后求教,激起郑怀魁兴趣,反映他从利玛窦那里学到了什么。三十三年京察,郑怀魁迁知处州,李之藻降职待补,有更充裕时间完成《浑盖通宪图说》,三十五年请郑怀魁帮忙出版。这段曲折的历史是西学与科举试题的首例,成为17世纪自然知识考据的一个案例,亦为中国士人间传播西学最早的案例之一。  相似文献   

6.
南怀仁的《坤舆全图》作为清初刊印的中文版彩色世界地图,既反映出16—17世纪中国经由来华传教士与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早期接触,又呈现出这个时期西欧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文章对坤舆全图中所绘制的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加以考察,并将之与在此前后于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关于该地区地理认知进行对比,可知中亚地区在16—18世纪经由东西方两种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完全呈现在世人眼前。这种变化反映出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于1608年“木刻墨印+彩色摹绘”的纸质本《坤舆万国全图》,在1922年被发现并入藏北京历史博物馆,1933—1936年间转藏于南京中央博物院,即今南京博物院。从公展记录、摹本比较、现有刊版、图幅尺寸、成图形式、成图底版、摹绘底本、独特价值8个方面可以发现: (1) “南博本”的发现与公展,开启了中国学术界对利氏世界地图研究的现代新篇章; (2) 新发现了有关“南博本”的中外史料; (3) “南博本”的成图形式为“木刻墨印+彩色摹绘”的纸质本; (4) “南博本”与“理格本”有差异; (5) 1602年的原刻版与私刻版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世界上是很早有地图的国家.但我国的地图缺乏精确度.现存的中国全图,较为精确的一部是康熙亲自鉴定的《皇舆全览图》,它是康熙四十七年,命供职清廷的耶稣会教士白晋、雷孝思等测量绘制的;它从北京附近长城始测,遍及东北、新疆、西藏等地,历经八年完竣,绘成皇舆全图.此后全图原稿为法国唐维尔收藏(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1736年,唐维尔将原稿按比例缩小,并稍作修改,在杜阿得《中国志》作为附图刊行;后又由巴黎戴绍苏出版社推出;1785年,第三次于格鲁西尔《帝国全貌图》刊行,它就是至今仍蜚声国际的《唐维尔地图集》(《皇舆全览图》的法文刊本).  相似文献   

9.
龚缨晏 《历史研究》2019,(5):146-159,161-165
中外学者公认,明末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于1602年在北京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但近年来,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在一系列论著中提出,《坤舆万国全图》其实是郑和为了"准备第七次"下西洋而绘制的,"成图时间为1428—1430年",该地图证明了"明代中国人比哥伦布先抵美洲"。李兆良的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专家甚至将其誉为"石破天惊"之作。但认真分析李兆良所依据的中外文资料,可知其观点在史实上是错误的、在逻辑上是乖谬的,完全违背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因而根本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清《广西舆地全图》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普通地图册,测绘历时六年。在完成之时,广西巡抚奏清廷奖励测绘舆图的有功人员,得到皇帝的允准。从光绪二十一年起的13年中,有三位广西巡抚和一位两广总督先后分别审检和主持重印该图册,形成光绪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一年和三十三年四个重印版本。这说明在晚清的不同时期,广西最高行政长官对地图的重视,还反映当时地图在广西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清乾隆朝传世舆图颇多,大致可分舆地图、都城宫苑图、江海图、河道河工图、武功图、巡幸图、名胜图、寺庙图、山陵图以及风土职贡图等几类,一般以中国传统的绘图方法或以山水画、界画的技法绘出。而乾隆朝《皇舆全图》(即乾隆十三排地图)和《乾隆京城全  相似文献   

12.
清前期的《合州志》版本中,国家图书馆所藏清初《合州志》抄本很可能不是康熙十一年成书的正式的《合州志》版本,而《古今图书集成》中所引用的《合州志》才应是康熙年间正式成书的《合州志》。此外,所谓乾隆初年许元基编的《合州志》抄本也是后人层累构建起来的一个并不存在的版本。清代现存最早且无争议的《合州志》版本为乾隆十三年本,该志与万历《合州志》之间存在一定内容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却不为乾隆十三年志的编修者群体所自知,体现出明清《合州志》内容的延续与修志记忆断裂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的是康熙年间吕抚所绘《三才一贯图》,探讨该图受到西方传教士影响较深的《天地全图》、《南北二极星图》这两幅分图及图序的内容。重点在于梳理两幅分图的知识系统,拟构它们与明末清初时期在华西方传教士所绘诸种地理图与天文图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吕抚受南怀仁图的影响最大。此外,结合全图其它表现中国传统知识的内容,讨论中西两种知识体系如何在普通士人中实现榫接和重构。最后,从吕抚这幅图的丰富内容注意到"图"在历史时期的多样性,提出地图史研究应拓宽视野,打破现代学科界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乾隆帝在位期间。曾下令编纂并亲自审定出版了《西域同文志》和《西域图志》两部巨著。他还写了《西域地名考证叙概》和《阳关考》两文。乾隆帝还曾派官员新疆实地测量。编绘了《乾隆内府铜版地图》。成为当时我国最完整的疆域地图。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亚洲大地图。在乾隆帝重视新疆地名研究和编写全图地图的影响下。促成了西北舆地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清刊本《福建省会城市全图》的生产、流通和使用,体现了地图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该图绘制的原初目的,是便利保甲制度的推行,但在刊印过程中却被简化甚至廉价出售,于是关于福州城市的空间想象也逐步向社会传播。《全图》重点登载官府衙署、军事设施、礼仪文教场所等地理信息,目的不是完整地呈现城市原貌,而是为了突显其政治属性,反映出绘图者高度的价值倾向,这种空间认知模式也影响了时人对城市的理解。《全图》的地理表述既受到主流价值的主导,同样也受制于民众的空间认知结构,这主要体现于《全图》的地名表述方面。《全图》对源自民间的各种"土名",尽管采取了"视而不见""掩盖"或"一地二名"等方式,试图对草根社会的空间观进行"改造"或"收编",但是仍有一些"土名"能突破这些筛选,而在地图中得以呈现,有时甚至取代了官方标准地名的位置,构成"自下而上"地影响地图空间表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实地测绘编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皇舆十排全图》和乾隆《皇舆全图》(即乾隆《十三排地图》),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三部清代全国大地图中的乾隆《皇舆全图》,有御制诗序,一九三二年故宫博物院重印出版时,曾由朱希祖、翁文灏进行专题研究,康熙《皇舆全览图》和雍正《皇舆十排全  相似文献   

17.
《江海全图》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一幅中文古地图。本文通过图中隐约可见的海运航路,结合道光朝海运初兴及运道梗阻等史实,推断此图反映了道光六年漕粮海运航路。并且,通过比对发现,《江海全图》与陶澍《海运图》虽然主题相同,但却是各自独立绘制的地图,可相互印证并复原道光朝漕粮海运航路。在《江海全图》中可见三条航路,其中上海至天津的航路应与道光六年海运有关;上海至牛庄、上海至洋河的两条航路,它图未绘且未见前人着墨,经研究发现其绘制背景当与清中期关东地区黄豆、豆饼南运上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继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步入第二次高潮,在此次中西会通的过程中,西方耶稣会士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会士之中,利玛窦身体力行,以适应中国文化的委婉传教策略为天主教传教中国奠定了基础。利氏传教策略为中西文化更好地互通、互惠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直接影响了西方思想界。本文试从耶稣会士利玛窦对儒学的高度重视、利玛窦本人与明末儒士的交往来分析利氏传教策略以及西方思想与孔儒文化的渗透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德藏《蜂蜜山招垦四至地图》以晚清时期蜂蜜山附近及穆稜河流域为中心,详细描绘了该地区的山峰、河流、湖泊、聚落及交通线等地物,具有重要的区域史料价值。该图产生于晚清吉林东部地区移民实边、设局招垦的历史背景下,精准反映了边疆危机中该地区的开发进程。通过静态的地图解读历史断面,结合地图之外动态的宏观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晚清吉林边疆地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长安志图》与元代泾渠水利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安志图》是元代西北地区比较重要的一部方志,所载史料价值很高。论文对《长安志图》的作者李好文,《长安志图》的成书、版本及其与《长安志》的区别,《长安志图》所载元代泾渠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以及该志反映出的元末泾渠水利建设的历史教训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