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西北师大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世界遗产是世界级“名牌”,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指标体系、运行机制、监测系统及申报程序。目前已有162个国家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已有700多项遗产受到全国各地政府的重视,但在全国性的申报热潮中,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导致申报工作盲目无序,鉴于此,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心”将本着“立足西北、面向西部”的精神,系统地研究世界遗产的国际规则,研究世界遗产在申报、保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及改变世界遗产理论相对匮乏的状况;积极参与国内各省区尤其是西部的世界遗产调查、申报及保护工作。对西北尤其是甘肃的潜在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发掘和评估,对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根据起成熟程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申报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西北师大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1985年,中国正式加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短短的20多年里,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我国世界遗产增加到41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项,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8项,数量稳居世界第三位,并保持了世界文化遗产连续9年申报成功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3.
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也是我国今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一个项目。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于6月27日获得大会表决通过,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国世界遗产的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芹 《四川文物》2006,(1):86-90
中国现在拥有32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个类别。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占绝大多数。如石窟寺、皇陵等。我们可以将已有的世界遗产进行详细的分类分析,总结出一套如何更有效的申报世界遗产和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资讯     
《世界遗产》2010,(4):6-7
<正>元上都遗址成为中国2012年世界遗产提名项目国家文物局日前下发了《关于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将元上都遗址列为我国2012年世界遗产提名项目。目前,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理论与实践情况,认为随着世界遗产数量的逐渐增多,我国既要保持对于世界遗产的重视,又要针对申遗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对和解决,并对今后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内资讯     
世界遗产监测管理国际研讨会在苏州召开 9月19日至20日.世界遗产监测管理国际研讨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来自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等国际组织,阿根廷、芬兰、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墨西哥.日本、韩国等7个国家的代表.我国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部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一方面旨在通过中国与国际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吸收和借鉴国际世界遗产监测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8.
清沈阳故宫、清盛京三陵向“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迈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持世界遗产的地区性均衡,鼓励没有世界遗产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申报的行列,从2001年起,对于已有世界遗产的国家,世界遗产委员会原则上只接受一项申报。面对这种新的情况,中国调整了世界遗产的申报策略,将同一类型的遗址或者遗迹,作为同一个世界遗产来申报,于是中国有了明清皇家陵寝和苏州古典园林等容纳了多个遗产地的世界文化遗产。此做法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今年在苏州召开的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清沈阳故宫和清盛京三陵,将分别作为明清故宫和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予以审议。为了能够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当地政府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研究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世界遗产的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观察报告提出之后"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List)"的变化,对中国的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及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分别进行类型学框架、时间顺序-区域框架及主题框架的分析,指出中国在普查和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时应特别重视三个框架的应用及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国外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3,(3):105-107
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审议31处申报遗产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于6月16日至27日在柬埔寨金边和暹粒举行.大会审议成员国提交的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31处遗产申请文件,总结各成员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尤其是处于危险状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将一些文化遗产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撤销.  相似文献   

11.
World Heritage themes and frameworks, as well as the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 (OUV)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have been extensively criticised for being Eurocentric. Asia is a region of extraordinary levels of cultural,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 which often comes into conflict with UNESCO understandings of heritag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UNESCO, and the persuasiveness of the heritage discourses it authorises, Asian nations tend to utilise assessments and management ideologies that derive from a European viewpoi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role of herita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World Heritage listing of a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site,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ree and a half months of fieldwork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Hangzhou. Firstly, I examine how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experts formulated the nomination dossier, and explore their purposes in seeking World Heritage listing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eritage. In addition, tensions between governm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s of the site and those of UNESCO and ICOMOS will be mapped. Secondly, I examine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sed the World Heritage ‘brand’ and policies to construct national and local narratives during and after the World Heritage listing.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re quite cynical about the listing process, in that they not only recognise they are playing a game, but that the game is ‘played’ under Eurocentric rules and terms. They know some Chinese values do not fit into UNESCO’s conception of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 and they have ‘edited out’ those Chinese values, which could not be explained to Western experts, and utilised the discourses of international policy and expertise. Ultimately, these values and ‘rules’ frame the management of the sites to some extent, 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no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WH listing, deviate too much from the rules of the game.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世界遗产品牌价值的保护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学成  邢晓玉 《人文地理》2007,22(5):110-113
我国对遗产旅游以及相关的开发利用都制定了保护措施,然而针对遗产品牌价值的保护问题却一直缺乏相应的规定。加之世界遗产的公共资源属性而使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企业争抢使用遗产品牌的混乱局面。为此,笔者通过相关网站对我国部分世界遗产品牌的使用状况进行搜索,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社会公众的世界遗产品牌认知情况和被企业使用后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统计软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遗产品牌价值的使用已严重影响了世界遗产文化价值的传播、发展与实现,从而指出保护世界遗产品牌价值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我国世界遗产品牌的使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化景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郑军  吕睿 《东南文化》2011,(3):13-17
真实性与完整性是提名遗产地能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条件,文化景观遗产作为"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其真实性完整性呈现出与其它遗产不同的特点。研究相关国际论著成果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文化景观遗产的评估报告,分析《世界遗产名录》中各类文化景观特征各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对文化景观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e new interest in cultural landscapes is forcing a reappraisal of concepts of countryside heritage. First the traditional split between cultural and natural values is challenged. Second, modern landscape studies emphasise the subjectivity of landscape assessment, and this is subverting the former tendency to aspire to objectivity in evaluation. The acceptance of ‘associative’ value in landscape is an indicator of this. Modern landscape studies also emphasis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cesses and aspects of value, and this is encouraging specialists to communicate across disciplinary frontiers. The desire by ecologists in the mid‐1980s to have cultural landscap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caused a re‐assessment of the World Heritage Criteria, and an initiative by ICOMOS brought this process to a conclusion in 1992. However the reappraisal of concepts of countryside value imply that there are many other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matters still to be resolved.  相似文献   

15.
文化线路: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萍 《人文地理》2011,26(5):43-48
文化线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遗产专家的努力下,文化线路理论经过9次研讨会的补充、完善形成了概念清晰、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历次会议内容体现了文化线路理论发展演变的特点。分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形成的《2008文化线路宪章》内容后,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度解析文化线路思想,并指出文化线路对我国遗产保护体系重构、多元文化保护、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加强世界、民族的交流与联系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中国是遗产大国,但不是遗产强国。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世界遗产的申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还不够。通过分析我国的申报世界遗产现状,以预备清单为依据分析申报潜力,进而分析我国世界遗产申报的利益相关者、申报中的亮点与不足,并结合国外申报工作的先进经验,深入探讨我国申报世界遗产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给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旅游业对维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对社会、当地群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影响,也给当地遗产设施发展与保护带来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工作,开创有前瞻性的旅游业,承认文化多样性原则,强调旅游业在促进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效作用。其创意城市网络主推的"善行旅游",严格遵循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原则,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历史建筑、国家公园、博物馆等各类景区定期评估,提升公众关于新旅游产品及旅客稀少遗址的意识,提升参观者体验感受等多种行动,改善人群福利,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跨区域大型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了深入剖析大型遗产热的深层原因,笔者在美国遗产廊道和欧洲文化线路的理论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中国化的理论解读后,提出廊道遗产概念。本文在理清廊道遗产两条理论源流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廊道遗产文化价值,解析其政治、经济、教育三种衍生功能,以说明廊道遗产的现代价值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遗产和文物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廊道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相似文献   

19.
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丰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62项,101处,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安学斌 《民俗研究》2020,(1):19-29,156,157
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是人类珍贵的文化自觉和重要的行为选择。中国21世纪前2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秉持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念与精神,亦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创造性实践,构建了文化多样、整体、科学、人本、文化再生产等理念,进行了涵盖面较广、涉及人数较多、影响意义较大、成效卓著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系统完备、富有活力的措施体系,积累了独特、宝贵的经验,走在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列,并为之提供了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