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天的新疆若羌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若羌河下游的一个小绿洲上。若羌的自然环境总的说来不利于农业生产,但它的地理位置却相当重要:从若羌东达敦焊,南到青海,西北至库尔勒,西至和田乃至喀什。正因为若羌地处交通要冲,放自汉代以来,中原政权一旦有能力经营西域开通丝路,便一定要控制若羌。史籍的记载和敦煌地理文书的记载都表明了若羌的重要性。若羌,汉代先后称楼兰、鄯善;唐代则改称石城。敦煌地理文书S.367《沙州伊州地志》云:石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上都六千一百里。本汉楼兰国。《汉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2.
多少个闲散的夜晚/沙枣花香的庭院里/紫须碧眼的胡人击鼓奏乐/他们的女人分外妖娆/就连王宫的花朵也醉了/国王也一边饮着红葡萄酒/一边梦想着幽会/那是和平的岁月/传说和爱情一样美丽/塔克拉玛干的沙暴/埋葬了城市、乡村及爱情/多少年后/太阳照在光秃秃的沙漠上/没有故事也没有传说这是一首怀念楼兰的诗。曾几何时,作为塔克拉玛干最负盛名的绿洲之一的楼兰,不仅是东西通道上的重要枢纽,而且是稳定西域的定海神针。颇有握楼兰则拥西域,失楼兰则丧西域之意。当然,这不是狭义上的楼兰,而是指改为鄯善国后包括楼兰、若羌、且末、于阗在内的广义…  相似文献   

3.
若羌,西接且末、于阗,北连楼兰,东北达哈密,东到甘肃,东南临青海,若羌自古即为玉石之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中转站……  相似文献   

4.
若羌西接且末、于阗,北连楼兰,东北达哈密,东到甘肃,东南临青海,若羌自古即为玉石之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中转站……[编按]  相似文献   

5.
米兰,又称磨朗、密阮,位于新疆若羌县城东北70公里(直线距离),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较大的绿洲之一。其名得自浇灌这片绿洲的季节河米兰河之名。米兰河源于阿尔金山山脉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山北麓,自南而北流,最后注入阿不旦湖。这条河下游的冲积三角洲即米兰绿洲。由于风沙侵蚀、河流改道,米兰绿洲东北部今已沦为荒漠,或为流沙掩埋,或形成雅丹地貌。古代遗址即分布于米兰东北一条古河道西岸的荒漠之中。  相似文献   

6.
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干旱区,地表径流决定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空间,是环境变迁的决定因素.楼兰古绿洲的环境演变及其在4世纪末的最终消失都与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河水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石器时代至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经库鲁克塔格山南麓东流,形成面积广大的孔雀河三角洲,成为楼兰古绿洲繁荣与发展的基础;4世纪中叶,部分塔里木河水在营盘附近歧道南流,离开了孔雀河三角洲,楼兰古绿洲开始衰败、萎缩;4世纪末,孔雀河、塔里木河河水全部南流,孔雀河三角洲水源断绝,楼兰古绿洲衰废、消失.这其中,孔雀河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影响孔雀河河道发生变迁的基础因素;人类引流蓄水的捕鱼活动和屯田所需河渠管理系统的兴废是影响河道变迁的重要人为因素.4世纪中晚期,塔里木河下游与孔雀河的改道南流是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西北历史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区,地表径流决定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空间,是环境变迁的决定因素。楼 兰古绿洲的环境演变及其在4世纪末的最终消失都与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河水的空间分布密切 相关。石器时代至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经库鲁克塔格山南麓东流,形 成面积广大的孔雀河三角洲,成为楼兰古绿洲繁荣与发展的基础;4世纪中叶,部分塔里木河水 在营盘附近歧道南流,离开了孔雀河三角洲,楼兰古绿洲开始衰败、萎缩;4世纪末,孔雀河、塔 里木河河水全部南流,孔雀河三角洲水源断绝,楼兰古绿洲衰废、消失。这其中,孔雀河三角洲 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影响孔雀河河道发生变迁的基础因素;人类引流蓄水的捕鱼活动和屯田所 需河渠管理系统的兴废是影响河道变迁的重要人为因素。4世纪中晚期,塔里木河下游与孔雀 河的改道南流是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初论楼兰国始都楼兰城与LE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95年第6期刊载林梅村同志《楼兰国始都考》,提出罗布泊北岸LE古城为汉楼兰国始都,而不是西北岸LA古城,LA城是《水经注》北河所经的注滨城,北河再东,经楼兰城,东注罗布泊,就是LE古城。汉楼兰城与国都所在是本世纪以来西北绿洲历史地理与考古上问题大,牵涉多,国内外争论多次都未获得很好解决的问题。林文提出  相似文献   

9.
古代鄯善地区的农业与园艺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处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鄯善地区在史前时期的社会经济尽管以畜牧业为主,但绿洲农业的端倪已经显现。汉通西域以后,以楼兰、且末、精绝等城邦国为代表的绿洲农业、园艺业开始兴起。鄯善王国的局部统一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保证丝路南道的畅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鄯善王国的农业、园艺业在经营、管理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东西丝路经济交流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尉犁县顺着塔里木河一路下来,看到进36团的标识牌时,我们高兴极了。然而,才走了一两公里,就觉得不对劲:起伏的沙丘伏卧在柏油路上。不到10公里,越野车已无计可施。大家意识到这是一条废弃的路。只能先到若羌,才能进入36团。从若羌到36团所在的米兰镇,85公里左右的路程。由于还在建设中,全部是沙子路。  相似文献   

11.
罗布泊南古城 位于若羌县东北,楼兰古城遗址以南50公里的荒漠中,罗布泊南古城遗址属楼兰国辖区,始建于奏汉时期,罗布泊南古城遗址废弃于公元400年前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一迄今所知现存佉卢文献,主要有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敕令、希腊——大夏时期铭文、印度——斯基泰(塞克)时期碑铭、贵霜王朝时期碑铭和中国古代鄯善王国时期文书,而以出自中国新疆尼雅和楼兰古城的鄯善佉卢文书数量最多。据波义尔等所刊三卷本《佉卢  相似文献   

13.
楼兰探秘     
《福建旅游》2004,(3):34-35
举世闻名的楼兰古城,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侧,罗布泊的西部。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著名的驿站,这里曾盛极一时,我国内地的茶叶、丝绸,西域的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许多商旅经过这片肥沃的绿洲时,都要在此休整数日,然后踏上险象丛生的西行的坎途。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汉晋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被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下游绿洲归属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再次畅通,是因为这一时期气候湿润: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再次变干,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治、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15.
罗布人     
罗布人,也叫罗布淖尔人。据考,为古楼兰人后裔。曾以渔猎为主要生计,乘用以整株胡杨树掏空制成的独木舟——卡盆,活跃在罗布泊一带和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一千多年前,战乱和风沙吞噬了肥沃的罗布泊绿洲,罗布泊也逐渐萎缩,著名的楼兰古城长眠在黄沙瀚海之中。生活...  相似文献   

16.
楼兰新发现的东汉佉卢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佉卢文是我国新疆最早的民族古文字之一。这种文字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创建于印度河流域的犍陀罗,后来流行中亚广大地区。佉卢文表达的语言是中古印度雅利安语的西北方言,现已定名为犍陀罗语。本世纪初叶,佉卢文经卷、文书、碑铭、题记和钱币在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库车、尼雅、米兰、楼兰,河西走廊的敦煌和河南洛阳等地不断被发现。这种文字最初何时传入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1980年4月,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楼兰考古队在楼兰的发现为解释这一问题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证据。1986年,我去新疆考察时,承蒙参加楼兰发掘的侯灿同志惠示新发现  相似文献   

17.
楼兰—尼雅地区出土汉晋文字织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兰—尼雅地区出土汉晋文字织锦对于确认其织造年代、产地,研究纺织工艺水平、社会经济文化,探索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历次出土的近40余件文字织锦图案风格及织文的研究认为,文字织锦出现于西汉晚期,主要流行于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时期;文字内容可分为吉祥祈语、政治祈语、弘扬儒教教化及社会价值理念的祈语,以及根据西域绿洲城邦或边疆民族的审美和功利目的而专门织造的汉语—胡语双语文字。图案风格可分为传统的吉祥瑞兽云气纹样、几何纹样、瑞花草纹样,并出现了西域风格的有翼神兽和狮子纹样。  相似文献   

18.
楼兰人的生存资料,史籍记载极少,要谈论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只能根据一个世纪期间在楼兰遗址区出土的有关考古资料来说明。楼兰遗址区的考古资料表明,这里人们的生存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史前时期,主要遗物是细石器文化标本;二是历史时期的早期,或者说铜石并用时期,主要遗迹遗物是土著人的墓葬;三是屯垦时期,主要是出土的汉晋时期的各种物品。 细石器文化时期 1906年和1914年斯坦因两次到楼兰考察,他在自己编号的LE、LF、LI文化点收集到了几件燧石刃和碧玉箭头,还有LA(即楼兰古城)发现了数量很多的石刃片,但他并没…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中期以来新疆奇台人工绿洲开发下的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野外调查方法分析了18世纪中期以来奇台人工绿洲的开发活动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奇台县人工绿洲开发活动始终以农业为主,所以,本文研究人工绿洲发展以耕地变化为主。18世纪耕地呈点状形态沿北部泉水和南部河流分布;19—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两片灌区,即南部河水灌区和北部泉水灌区;以后耕地扩张,在平原区广泛分布,南部仍是河水灌区,中部和北部则发展成纯井灌区。人工绿洲开发过程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20世纪40年代末,人工绿洲发展与环境相对协调时期,"以水定地",人工绿洲发展与环境之间相对协调;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绿洲人地关系发展失衡时期,表现为耕地迅速扩张,灌溉水源不足,水土利用矛盾突出,经营粗放;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地之间脆弱平衡形成时期,绿洲内外环境的脆弱性都增强。研究认为可持续的水土资源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和富有弹性的生态系统重构技术是奇台绿洲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荒原尼雅     
离开米兰、若羌,沿着丝路南道西行,也就是沿着素以“进去出不来”而闻名天下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行走。但今天人们所走的道路,早已不是汉晋时的古道。那时的古道与古城,大多已掩盖在数十或上百公里外的茫茫沙海之中。今天的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