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天津《今晚报》副刊2016年4月2日登载了一篇李忆莙写的小文《美丽的旅程》,我读后产生了一定要去南疆帕米尔高原红其拉甫口岸的冲动。帕米尔当地语为"U型河谷",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是五条山脉扭结之处,号称"山结"。它是古代联系东西方世界的枢纽,也是古代东西方主要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汇处。至今,它依然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如丝绸之路穿越帕米尔的具体路线、唐代高僧玄奘去天竺  相似文献   

2.
1940年11月13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的《中国事变处理纲要》,提出了"重庆工作"的计划和条件。这一目的虽然没有促进"钱永铭工作",但随着11月30日承认汪伪政府而实现,并奠定了此后"和平工作"基础。1941年,日本加紧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事变"转向持久战略而无暇顾及"和平工作"。1942年,日本以设置对重庆的谍报路线为主,开展"重庆工作";并以阎锡山为对象开展"对伯工作",来分化国民政府。1943年,日本实施"对华新政策",并在日本领导下、由汪伪政府进行"对重庆政治工作",但到年底,"开罗宣言"的发表宣告了"对华新政策"的破产;随后开始的"一号作战"又使得"重庆工作"无果而终。1944年7月小矶内阁上台后,再次转向通过汪伪政府的对重庆政治工作。但由于汪精卫病死,该工作愈加悲观,只好转由中国派遣军主持。小矶首相还企图主持"缪斌工作",由于受到内部的强烈反对而夭折。1945年4月以后的铃木内阁,为了本土决战,仍企图进行对重庆的"和平工作",但中国派遣军的谈判并未取得结果。抗战中后期日本的"重庆工作"均以失败告终;伪满洲国与日本驻军问题,成为检验其是否有和平真意或和平是否会实现的关键条件。日本在承认汪伪政府的前提下、并主要通过该伪政府进行的"重庆工作",其实质就是要使重庆国民政府沦为南京伪政权,以达到其不战而降的目的,其失败的命运亦是历史的时势之使然。一系列"重庆工作"失败的记录,证明抗战中后期日本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仍然主要实施战略进攻;它也从反面佐证了中国政府坚持抗战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景德镇山黛水碧,"水土宜陶",这里有着二千余年的制瓷(陶)历史。宋代景德镇独创的青自瓷闻名退迩,受到世人青睐,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窑场之一。元代开始在这里设置有官窑性质的"浮梁磁局",明,清两代在此基础上设立御窑厂,逐渐形成全国制瓷中心,并在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历史巅峰。中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近七百年。而一直以来,这里民窑兴盛,遍布窑场,其产品甚至"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  相似文献   

4.
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大量军费涌入桂林府地区,严重破坏了银钱比例,使得"银贵钱贱"的趋势突变为"银贱钱荒",这一变化导致了桂林府地区物价突涨。  相似文献   

5.
正清在入关之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两次攻打了朝鲜(指李朝)。一次是在1627年(天聪元年),朝鲜国王仁祖避入江华岛,双方结成了兄弟关系,史称"丁卯之役",朝鲜称"丁卯胡乱"。另一次是在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亲征朝鲜,史称"丙子之役",朝鲜称"丙子胡乱",其结果朝鲜战败投降,国王仁祖出南汉山城,向皇太极称臣纳贡,双方结成了宗藩关系。根据《南汉山城盟约》,朝鲜要岁时朝  相似文献   

6.
<正>(上接第10期)(五)光辉永存的红色文化哈尔滨是通过"红色丝绸之路"传播红色文化的纽带和桥梁。提起"丝绸之路",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中国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交通要道将中国内地的丝织品经过甘肃、新疆、越过葱岭,运往西亚、欧洲各国。但是还有一条"红色的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阳明后学当中,围绕"良知"命题之辩驳向来不绝。王龙溪与聂双江在《致知议略》中对"良知"之究竟义展开反复论争,成为王门的重要议题。王龙溪肯定"良知现成",从变化生成之"动"的立场对"良知"作以理解,阐明人须"反诸一念良知",返归于跃动之生命实相与本来;而聂双江则直言"良知归寂",从"未发之中"之"静"的角度,指出须于"绝对的孤独中"直觉内心,在静坐瞑想中追求宇宙生命与实践伦理的统一。王龙溪与聂双江对于"良知"之论争作为王门的重要议题,既充分彰显出"良知"问题的张力,也实然推动了阳明后学中关于"良知"义理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上接第6期)在旧社会,人们习惯于把坐牢叫作"蹲笆篱子"。这并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说的"溪中士女出笆篱"的笆篱,那是指用竹或草编成的障蔽物;在意念上,它也不是杜甫诗"局促伤樊笼"中樊笼的演变。我请教了几位"老哈尔滨",才知道这笆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2010,(4):132-133
地理位置→位于杭州西部,距杭州市区75公里"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距杭州75公里,坐落于"杭州—富春江—千岛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地段。桐庐是"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名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山水旅游资源得  相似文献   

10.
正90年前,一所军校在广州黄埔区的长洲岛上建立。军校建立之初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7年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度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尽管校名几度变更,但它一直拥有一个举世皆知、如雷贯耳的大名——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影响了20世纪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余程万、蒋先云、杜聿明、左权、戴安澜、张灵甫、郑洞国、刘志丹等,可谓英才辈出,将星闪烁。东征战役,黄埔师生崭露头角;北伐战争,黄埔同学大显身手;八年抗战,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张桂光先生在北京举办书法展览,我为题辞两帧:一是"以古求新·抒写心源",一是"守持传统·独立不移"。今年准备在广州举办回顾展,我的题辞是"守望岭南"。蒙桂光认可,取以为展标。这几帧题辞,我认为已概括张桂光的书法精神和特色。桂光在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位置上,一再强调自己是位业余书法家。他虽然热爱书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中国古文字学方面。他出任主席时,我曾表示惋惜,因为  相似文献   

12.
<正>《杭州市志(1986—2005)》是副省级城市中规模较大的一部续志。第二轮志书虽有很多共性,但个性特点也很多见。那么,《杭州市志(1986—2005)》最大的特征又是什么呢?该志执行主编李忠民在导读中是这样说的:"把握地情特点,突出时代特征,浓墨人文特色,记好发展变化。"这4句话集中为一点,就是"以特为主",以"不缺要项、归类调整、增新扩容、强化综合、丰富体裁",凸显思想,凸现志魂,凸露灵气。具体而言,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晓玲 《神州》2013,(9):204-204
两年一度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正在如火如荼的举办。因为中间停了一年,因而本次大赛显得十分让人期待。一方面我们期待出现好的歌手,另一方面,我们期待听到好的作品。每届大赛优秀的歌手都层出不穷,然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善于歌唱的"能工巧匠",却难以听到真正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老残游记》中黑妞白妞的表演可谓是演唱的典范,尤其是白妞堪称歌唱的精灵。声乐演唱者应当从中获得思考。  相似文献   

14.
17至18世纪在欧洲兴起和盛行的罗可可之风,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国内学者朱杰勤、朱谦之、何兆武先生等多有介绍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笔者在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田野调查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罗可可之风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罗可可之风是欧洲大地上掀起的一股中国风。任何一次的文化交流,都离不开"输出"与"接纳"之双方,离不开后者对前者的"适应"与"调适",而任何一次的"适应"和"调适",都是一种新的文化的再生和创造。东西方文化的原胚在这种交流和传播中溶解与铸造,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正是在这种融合与变异中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正灯具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的人类不会制造光明,一直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直到"火"的出现,才彻底刷新了人们的生活,此后历经周代的"烛",战国的"镫",由此拉开了灯具的发展序幕,据相关史料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战国时期,《楚辞·招魂》曰:"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说明战国时期为人们所熟知的灯具已经初现了。笔者认为,古代灯具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关键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辉煌期。  相似文献   

16.
与西塘相识是在一个夏意犹存、秋光明媚的日子,在一连串江南古镇游中,我把距离上海最近的西塘放在了第一站。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好感;也许是其本身的自然和谐,每当我身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怀想起江南的温婉美丽时,闪回于脑海的全是西塘的影子,那里的流水、那里的房屋和那里的弄堂。"西塘"这个美丽的名字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在那场吴越争霸中的风云人物——伍子胥。当年伍子胥为辅佐吴王征服越国,"兴水利,通漕运,造福于民",开挖了胥塘河。至今,胥塘河仍不息地流消着。千百年来"胥塘"之音也逐渐被人们念成了如今的"西塘"。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重视人物记述,自古皆然,这是由地方志书的性质所决定的。第二轮志书万不可忽视对人物的记载。既写事又写人,既写已故人物,又写健在人物,既写大人物又写小人物,这样的历史才是完整的历史,这样的志书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入志人物不畏其多,入志人物不唯"故";入志人物不唯"官",志书是官书,官修官编,但绝不是职官之书;入志人物不唯"正",以记正面人物为主,同时也收录了少量较有"身份"和影响的反面人物;搜集入志人物资料方法不唯"一";撰写入志人物不唯"凑"。  相似文献   

18.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种视"河""山"为人间世界与神灵或鬼魂世界之间的"间隔地带"的观念。也就是说,古人很早就形成了一种以"河""山"来间隔人间世界与神灵或鬼魂世界的观念。梳理这一观念,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不到黄泉不相见"的"黄泉",到泰山脚下的"奈河"和汉墓中的"冥河",一直到"送瘟船"祭祀活动中的"地河",可见一脉相承的痕迹。它主要代表的是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地下他界",其中"奈河"是重要一环,其与现世界存在着一种"连续性",与活人世界保持着一种"间隔性",是古人冥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上古幽冥观和佛教地狱观的"扬弃"。  相似文献   

19.
臣谏簋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处于軝"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从",或误释作""。本文根据不其簋、不其簋盖、引簋铭文等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而读为"同",意思是聚合,并讨论了甲骨文中与之用法相同的一些"同"字。"引又"下一字,或释作"■(忘)",或认为是"闻"字之省,或释作"长",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灷",旧或读为"■(媵)",或读为"告",或读为"朕",本文认为它可读作"遵"或"顺"、"训"。"灷皇辟侯"下一字,或释作"令",或释作"余",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侯令"下一字,或释作"■",或释作"!",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指出它仍是虚词。"■"下一字,或认为是"服"字稍残,或释作"■",或隶作"■",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又根据铭文文义,指出它应该是一个虚词,并且讨论了金文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20.
关于持续了46年之久的"友人"问题,毛泽东曾四写"友人是周世钊",周世钊却五写"友人可能不止一人",叶君健则写"友人肯定只有一人",郭沫若两次写"友人是周副省长",文物出版社等认为"友人是周世钊"。然而,有人却认为不,我们认为,只能是答诗周世钊。建议《七律.答友人》恢复原题《七律.答周世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