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满洲祭礼发源于满洲民俗与宗教信仰,在崇德称帝后,开始出现分流,部分祭礼向汉制靠拢。顺治朝全盘继承明朝祭礼体系,满洲祭礼在总体上呈现收缩之势。满洲祭礼的全族性与平等性,无法像汉族祭礼那样彰显皇权至尊;其民俗与宗教属性,又与汉族祭礼不相容,无法彻底融入汉族的"五礼"体系,这决定了清朝统治者只能将其作为保持本民族特性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也造成清代国家礼制格局中满汉祭礼彼此独立而又并行不悖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2.
王明霞 《满族研究》2004,(4):32-35,89
满族祭祖之礼非常隆重,各家族之间的祭祖礼在具体程序和方式上多有不同,此次发现的叶赫那氏满族《本家族祭礼祖上之礼节》,具体展示了这个家族祭祖的特点。它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了解和研究满族民俗的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刘志文 《神州民俗》2009,(7):I0001-I0001
由广东省文化厅主管、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神州民俗》(曾用名《广东民俗文化研究》、《广东民俗》)整整走过了20个年头。  相似文献   

4.
郝怡 《沧桑》2013,(6):160-163
丧礼自古以来都对中国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一个区域——山西省太谷县,通过当地的这一民俗来向人们展示,丧礼到了近现代有所发展的这样一个情况。通过丧礼的仪式以及与丧礼有关祭礼的仪式,让人们对丧礼有一个较准确而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太谷丧礼的认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5.
杨哲 《民俗研究》2006,(2):268-269
20世纪20年代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调查、搜索及研究本国之各地方、各种族之民俗”,出版刊物和丛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民俗学的摇篮”。现在,中山大学校友、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先生,著名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亲自率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师生对广东民俗进行考察、对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整理,编写了《广东民俗大典》,并于2005年9月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对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传统的极好继承,也是奉献给文化大省建设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马国恒 《神州民俗》2007,(10):24-25
祭祖是中国古代乃至当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静宁甘沟马嘴马氏家族地理偏僻,却保留了古朴的祭祖仪式,其主要内容与《礼记》等中国古籍中关于祭礼的记述相吻合。文章记述了马氏家族祭祖的全过程,并结合中国古代祭祖的内容,发掘其包含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清代国家祭礼分大祀、中祀、群祀三个等级,其礼仪要素具有普遍性,但也有较大的等次差别。群祀与大祀、中祀存在巨大的礼仪鸿沟,大祀与中祀之间也有礼仪等次差异,同一坛庙不同祭祀和不同神位之间礼仪等次差别明显。清代国家祭礼的等次差异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基于实际情况的考量。理清清代国家祭礼礼仪要素共性基础上的等次差别,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国家祭礼,也有利于透彻地了解特定的坛庙祭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礼制中,十分看重祭礼,而祭天,则是祭礼中最重要的一种,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天。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礼制中,十分看重祭礼,而祭天,则是祭礼中最重要的一种,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天。祭天礼中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其中之一就是报本思  相似文献   

10.
宗祠祭礼是传统宗族深化血缘认同、维护生活秩序的重要仪式。从先秦《仪礼》的士人祭礼模式初创,到宋明宗族对《家礼》祭礼的继承、变革实践,女性在宗祠祭礼中的角色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妇逐步被边缘化为专司祭品的厨娘。女性祭祀角色的历史变迁表明岁时祠祭的举行是对宗族生活中性别秩序与伦常关系的维护与强化。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国家礼制中,皇家祭祀礼仪的主要对象是天、地、人(祖神),祭地大典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典仪。"方丘"是古代祭皇地祇之坛,方丘之祭是国家祭地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项,属于五礼中吉礼(祭礼)的范畴。金朝承袭了中原地区的王朝祭礼,形成了兼具继承性和变革性的本朝方丘祭皇地祇之礼。笔者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并纠正了《大金集礼》中有关方丘祭礼史料的错误,继而对金代的北郊方丘之祭进行具体考述。  相似文献   

12.
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杨复编纂《祭礼》文本,也是研究朱熹及其弟子礼学思想的重要材料。该书因年代久远,有残损缺页之处,而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礼制部分基本抄录了杨氏《天神》、《地示》、《宗庙》、《百神》诸篇,可供考订佚文之用。本文试图据《文献通考》对《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进行辑佚的同时,总结归纳马氏吸收杨书的体例,并对两位学者编纂礼文的体例、思想试作比较。  相似文献   

13.
王新 《广东民俗》2000,(1):51-51,53
由辽宁省民俗学会,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盘锦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和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活动45周年研讨会”12月11日在沈阳举行。来自北京、广东、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河北和辽宁省内各市的专家学者、省市各有关部门领导及美国、  相似文献   

14.
张立新 《沧桑》2009,(6):249-250
屈大均为清代初期著名遗民、文学家,所著《广东新语》一书记述了广东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基本状况,是清代著名的笔记史料之一,足以补广东通志之不足。书中所记傜人、黎人的婚俗、经济、民俗等内容,为后人研究倨、黎等族的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祭在传统中国一直是被极为看重的官方祭礼,也是民众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但在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社祭似乎有逐渐衰落乃至消亡的趋势。敦煌文献表明,这一公共礼仪的变迁,除了社会变革所带来信仰世界的改易这一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式宗教精神促成的万神殿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在起作用,即神祗的“碎化”:社神职能被诸多新兴神祗所取代或其他传统神祗所侵夺。种植业方面有青苗神和葡萄神,畜牧业方面有驼马神、马神、官羊神,承担风调雨顺职责的有玉女娘子、风伯、雨师以及张女郎神等,社神存在的合法性被抽空, 由此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神州民俗》2007,(8):85-85
本刊讯 《神州民俗》前身《广东民俗》,创刊于1989年,为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主办。办刊18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广受国内读者和海外炎黄子孙以及外国人士的欢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近年出土的战国竹简文字中多见字,它是薦字的异体。这个字的考析,不仅对于认识许多简文的确切意义有作用,而且还可以对于周代的薦(荐)祭有新的认识。周代的薦可以是祭礼中的一个仪节,也可以是独立的一种祭礼名称。简文薦字的考释为认识商周时代的薦(荐)祭提供新材料,使我们能够窥见当时人们祭祀观念之一斑。  相似文献   

18.
我省民俗学家刘志先生,继《广东民俗大观》之后,又一部历史之作《广州民俗》,于今年二月在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国名民俗学泰斗钟敬教授特为该书庄重地题了词:“只有诚恳地关心自己乡土化的人,才能成为她的真正的爱护!”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的藏族节日当中,除了“藏历新年”过得最隆重以外,“望果节”也算是一个重大节日了。望果节是劳动人民预祝农业生产有个好收成的庆祝节日。“望”藏意为庄稼,藏语叫“望卡”或“兴卡”。“果”是转圈的意思,意即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如今,望果节虽然带有祭祀神灵的宗教形式,但已成为广大藏族群众祈望丰收过程中的主要民俗娱乐与体育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习俗活动,一是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驱邪防病,三是欢娱自身祈求长寿,四是以祭礼的形式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0.
明清民俗与物流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忠  柳进 《民俗研究》2007,(2):215-218
我国历史悠久,在人民的传承文化中逐渐形成了最贴切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我国古代民俗可谓丰富多彩——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很多民俗一直沿用至今,或与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