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承略 《文献》2003,(2):220-229
现年93岁高龄的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王绍曾先生,是和已故著名学者顾廷龙、冀淑英相齐名的古典文献学家.《世纪学人百年影像》一书收录的古典文献学家,只此三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今学界的公论.难能可贵的是,三人是至交好友,彼此长达数十年的学术交往,有力推动了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关于顾廷龙、冀淑英两先生的学术成就,王绍曾先生在为他们各自的文集所做的序中,记叙得既详且尽了,在此不再赘述,只就王绍曾先生70多年来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山东文献、张元济研究等诸多方面的成就略抒管见,以此纪念三位先生交谊之笃和相知之深.  相似文献   

2.
郭华东 《黑龙江史志》2013,(15):118-119
迈克尔·H·韩德是美国外交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其研究领域涉及到中美关系、美国外交等。韩德早期专注于中美关系研究,是美国学界知名的中美关系研究专家,同时在美国与亚洲关系、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等方面也有造树。他的主要论著中既有微观实证,亦有宏观思考。其治学路径及研究视角值得国内美国外交史学人借鉴。  相似文献   

3.
陈桥驿先生是我国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他治学严谨,博采众长。他自喻是地方志的“大用户”,对地方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亲自参与旧方志的搜集、点校,亲身指导、编纂新志,并为多部志书担任顾问,提出了许多极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他与地方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方志界的挚友良师。喜逢陈先生八十华诞之际,本刊特发陈先生家乡史志界人士撰写的3篇章,以表达我们对这位学界长的崇敬与祝福.  相似文献   

4.
如何进行中西方史学比较研究以及在新的世界史背景下认识中国史学传统,是当今中国历史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海内外学人倍加关注。刘家和先生长期从事希腊、印度与中国的古史研究,近些年来开始从思想的层面检视中西方史学,因为有着深厚的古史研究基础与通贯中西的理论修为,刘先生总能见人所不能见,于中西史学颇多新识,尤其是在方法上多能予人以启导。当然,由于中西方语文背景与思想进路的迥然不同,双方史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西方的逻辑理性与中国的历史思维如何对接与融通,仍然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由于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他蒙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名字,但在海峡对岸,他是一直受到尊崇的。近年来,他的作品在大陆得以介绍,我们也才明白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真正地位。这篇关于他夕阳恋的文章,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位一代学人。  相似文献   

6.
“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王念孙语),汉字古音问题在古籍整理工作及汉语研究中殊为重要。然因其难度大,学人常为之所惑。今李珍华、周长楫编撰的《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1月第1版)方法新颖、资料详实,是当前学界一部方便实用的汉语字音工具书。  相似文献   

7.
民国以来的史学界,义宁陈寅恪先生,新会陈援庵先生,长乐(今五华)陈槃庵先生,皆属一代宗师级的人物。义宁陈先生治隋唐政治史,善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成就为举世公认。故晚近学人,多以治义宁之学为进身学界之捷途,能得义宁治史之方法与真精神,替国家民族作出贡献却十分鲜见。不过因之成名射利的确不乏其人.故义宁陈氏少学发展到今天,已由显学诼渐转峦为俗学矣。[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徐松石先生诞辰105周年,他的一生论著甚丰,尤其在壮学研究领域很有建树。今天,我们广西民族学界、历史学界的学者共同来缅怀他在壮学研究中的功绩。他是比较系统地研究壮族的先行者,是壮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作为历史事件早已落下了帷幕,但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却历久弥新,经百年而不衰。经过数代学人的努力,可以说无论是事件本身,还是其后续影响,海内外学界对此的探讨已十分充分。在此背景下,继续研究辛亥革命似乎已是山穷水尽,但最近由罗福惠、朱英主编的四卷本《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的出版却使人有"柳暗花明"之感。  相似文献   

10.
1.1941年3月3日函布雷先生赐鉴:顷得上海接近日本军人之人来函云:近卫用兵南进之意已决,日本国内虽有阻挠者,恐难为力。现在军事准备均已完成,只候运输问题更有准备,即行动作,至迟不过五月,以越南问题解决急转直下,其行动较此期更早。至若离开轴心,自认失败,则近卫性格不许,即军部亦不许也。敬叩道安弟 希圣叩三月三日2.1941年3月31日函希以病未能执笔,久无论述以呈,然欧洲战局之演化,亦正如上所陈,春季之中,希特勒固未能有惊人之举以改观瞻也。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之驻兵,为德国对巴尔干之成就,然南斯…  相似文献   

11.
阎宗临先生是我国史学界有成就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著名教授。1947年,山西大学编印的《国立山西大学一览》中,又另辟《现任教员一览》。其中,阎宗临先生列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有识者告诉我,这是校方有意将各方面权威,征得同意后,聘在我校我系任职,山西的学界风云蔚起。阎宗临先生是历史学界权威。山西五台县人。这样的聘任是希望今后返回太原,回山西大学执教。我当时是文学院教育系一年级学生,未谙学界各方面卓有成就的人物。对阎宗临先生也是素昧平生。1950年,大学毕业后,我留在新建的文学院中文系任助教。1952年,阎宗临先生,确如学界所…  相似文献   

12.
张喆 《纵横》2010,(7):35-38
钱稻孙其人并不为当今学界所熟习,更有甚者,学人有的不知道在历史上曾有过钱稻孙这样一个人物。何天伊曾撰文指出:《中国医籍大辞典》的编撰者不知钱稻孙其人,在介绍日本人鲇川静所著的《中医治疗经验》节译本时,将钱稻孙节译误为“钱稻孙节”译。  相似文献   

13.
朱凤玉 《敦煌学辑刊》2005,4(4):147-161
北海道大学石壕晴通教授醉心于汉训读与敦煌献的研究,成就非凡,素为学界敬重。由于他是日本敦煌学大师藤枝晃教授的乘龙快婿,对藤枝晃先生在敦煌学研究业绩的整理,孜孜砣砣,不遗余力。而我与外子也正致力于先师潘重规教授有关敦煌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工作,情境相似,对石蟓先生尤为感佩。明年春,先生即将退官,学界特筹划编纂《纪念论集》,征稿于我,本人因执行《百年来敦煌学研究之述评与研究方法之考察研究》划,正拟针对日本学界对敦煌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进行考察,乃以此为题,撰写论,既可资先生退官之纪念,又可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唯以囿于识见,且僻处海隅,资料搜寻不易,墨漏讹误,自知不免,尚祈博雅方家,有以教之。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我省六盘水市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刘国治先生,长期从事英语教学,退休后仍笔耕不授。他为了向国外宣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使西方学人对孔子有所了解,用英语编著了一部《孔子故事新编》,近十万字。该书得到台湾《黔人》杂志总编辑李永久先生资助,并亲自编辑校定,于1996年3月在台湾出版。由于刘国治先生早年就读于中央政治大学,曾受业于陈立夫先生,于是以学生身分敦请陈立夫先生题写书名,年近百岁高龄的陈立夫先生慨然题赠;李总编又为该书写了热情洋溢的简介文字,这都为该书增添了光彩。本刊特选出其中一些篇章,并由刘国治…  相似文献   

15.
此是本刊的特约稿,王运熙先生是复旦大学中系博导,曾任中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是我国名的从事古典学研究的名家。此是先生55年来研究古典学较为全面的总结。此主要由三个部份所组成:一是研究成果简介,二是主要作、论及其观点,三是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此是了解王运熙先生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对古典学研究与古代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如何从事专业研究亦具有指导与启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西学东渐和追求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亚当· 斯密和马克思的学说传入中国,并对近代中国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对二者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承继性和一致性、差异性及其原因,两者背后的道路选择等方面进行解读和探讨.近代学人的这种书写,既是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翻译和研究经济史的重要内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学界对两者代表的路径所涉及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张维华先生常常对我们几个研究生说:“第一是人品,第二是学问。”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上所说的“道德文章”的一种通俗说法。张先生正是以这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世人景仰的成就,而且以他的高风亮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  相似文献   

18.
张振鹍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辈学者。他和其他前辈学人一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出版《帝国主义侵华史》《日本侵华七十年史》等著作,运用“两半论”搭建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框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精深客观的学术研究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对外斗争中,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前辈学人一次次证明了这一基本道理。《帝国主义侵华史》《日本侵华七十年史》更是阐释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典范之作。此外,张振鹍先生对不平等条约的重点关注和深度思考,为学界此后研究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生柱 《民俗研究》2011,(4):2-F0002
一种纯学术期刊能绵延26载.出版百期而不坠.便在学界筑起了一道景观。在推出佳作的同时,自身也有了被当作“佳作”赏析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古籍所编《全宋诗》为目前收录宋人诗歌最多、最全的诗歌总集,有功学界至伟,为海内外学人所称道。近年因参编《全粤诗》,从明清文献特别是明清广东方志及古今广东许多地方文献中发现《全宋诗》未收诗,辑成《全宋诗辑佚73首》。本文所辑佚诗,先依序列《全宋诗》已收诗人之作,后列未收诗人之作,凡作者事迹可考者,则先作小传,后录佚诗,并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