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江苗寨     
在贵州省东南的雷公山麓,有十多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这里居住着约一千二百户的苗族人民,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人聚居的地方,被称为“西江千户茁寨”。它最完整地保存着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是领略、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11,(3):17-17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建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永华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苗族风情浓郁,其住房十分考究,别具一格。在贵州凯里苗岭山寨,苗族同胞居住的吊脚楼比比皆是。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浮沉于朝雾夕烟之中,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  相似文献   

4.
苗族是远古时代“九黎”、“三苗”的后裔,经过几千年征战与迁徙,从黄河、长江下游辗转到西南地区定居下来,以贵州境内分布最为集中。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苗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黔东南苗族村寨文化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黔灵山的周围,从前是很荒凉的,只有少数民族才在这里居住。 现在的八鸽岩一带,原来是一个苗族寨子,有七八十户。因为附近的山岩呈白色,因此人们就把这个苗寨叫白岩脚。又因为山岩面向贵阳城的石壁上有两个石洞,每个石洞口经常都有4只鸽子站在那里,因此又把这个寨子叫八鸽岩寨。由于贵阳人称某某寨时,都习惯把“寨”字省略,因此一般就把这个苗族村寨叫作八鸽岩。  相似文献   

6.
姚胜祥  CTA摄影 《文史天地》2011,(3):F0004-F0004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雷公山麓,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是苗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其苗族节日、建筑、手工银饰制作、音乐、服饰、习俗等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7.
一、“父权婚”的形式 1970年初,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属平茶乡的一个苗族村寨,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桩婚姻:村上有一户姓龙的人家,两老有三个姑娘,老大、老三都遵父命,早已出嫁,只剩下老二。本来老者要她嫁给同寨一户姓欧的去做儿媳妇,老二不肯,硬要“自由恋爱”,父女二人常常为这“扯筋”。一天晚上,老二竟“私奔”了。老者几次着人去寻找,老二不会面,男家也不承认。老者无法,只有动用苗家传统“领”的办法来对付了。“领”是苗语译音,有“咒”的意思。不管是“人”是“物”,被“领”过后,都没有人再要,会“犯忌”的。特别是父母“领”过的子女,一定是大大的“忤逆不孝”,是“逆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三穗县“千里苗疆门户、千户苗寨”,以当地习武强身的万官保牛(史称甘保玉)为首领,积极投入了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族农民起义之中。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控拜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优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吊脚楼,保留了传统的“吃鼓藏”“吃新”“祭秧”“祭桥”“招龙”等传统文化事项,但是,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其保留创造和传承的苗族银饰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控拜银饰手工技艺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正黔灵山周围,从前很荒凉,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在这里居住。现在的八鸽岩一带,原来是一个苗族寨子,有七八十户人家。因附近的山岩呈白色,人们就称这个苗寨为白岩脚。又因岩面向贵阳城的石壁上有两个石洞,经常有8只鸽子从那里飞进飞出,人们又叫这个寨子为八鸽岩寨。由于贵阳人称某某寨时,都习惯把"寨"字省略,所以一般就把这个苗族村寨叫作八鸽岩。抗日战争时期,吴鼎昌1937年接替薛岳在贵州当省长,直到1945年才  相似文献   

11.
苗族,大多住在山坡上,而有“高山苗”之称。又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乃是以其居住的环境不同而名之的。可是,有的人却以“山居”、“水栖”为其居住民族的一种习性而津津乐道。这并非今日才有,早在历史典籍中就有过记载。如称“盘瓠”蛮“好山恶都”《搜神记》:“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后汉书·南蛮传》。人们不禁要问:苗族真是“好山入壑,不乐平旷”的么﹖事实究竟是如何呢﹖“盘瓠”传说,源于湘黔交界的武陵、五溪地带,现今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那里山高箐深,确乎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苗族也许是…  相似文献   

12.
潮汕是广东第二大平原。北面和西北面,莲花、凤凰诸山脉筑起了与客家和广府地区的屏障;东面是历史上福建移民进入的陆路通道:向南,是“红头船”载着代代潮人向海外拓展的帆影。潮汕人把自己的家园称为“省尾国角”。在这里,明清以来为抗御海寇而建的以宗族聚居的大村寨沿袭至今,村寨盈千户累万人,古老的祭祀习俗仪规还保留在乡村里。加之人数超过一千万的海外潮汕人对本土传统的坚守,也推动着潮汕文化古老血脉的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3.
人的头发一般长不到半米长就会枯黄、开叉,在琳琅满目的美发护发化妆品多如牛毛的今天,许许多多爱美女性仍然为自己的头发枯黄、开叉而心急如焚。然而,在广西北部龙胜瑶族自治县密林深处一个几年前还处于原始状态的红瑶村寨里,仅68户人家近300名红瑶嫂的头发超过1米,最长的达1.70米而不枯黄、开叉。10月“旅游黄金周”期间,这个叫黄洛的红瑶村寨以“群体长发之最”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名声大作,使得人们对这个刚冠上“世界长发第一村”的深山小村寨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14.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属于4A级景区,景区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苗族风情浓厚,是目前苗族生活民俗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西江千户苗族旅游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旅游知名度更是直线飙升,在促进当地苗乡群众收入增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江苗寨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的问题。虽然专家学者不断呼吁加强西江苗寨本土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由于投入经费有限、村民文化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苗族飞歌的传承与保护仍处于自发状态,文化保护的力度和强度远远不够。为更好地促进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的发展,本文拟引入当地苗寨经常传唱的飞歌,不断充实和完善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资源,同时推动苗族飞歌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维其 《神州》2013,(4):23-24
苗族佩戴银饰历史悠久。苗族人民比任何民族都更喜好佩戴银饰,其银饰工艺水平之高也是绝无仅有的。究其根源,在客观上,是苗族曾长期居住在银矿富集的荆楚之地,对白银的特性有较深了解并具备了开采冶炼和加工白银的技术条件;在主观上,是苗族“以富为美”的审美观念的表达和巫文化心理的自然选择。正是以上几方面的条件共同造就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独有境界。  相似文献   

16.
《文史月刊》2013,(5):F0002-F0002
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是全国仅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千户  相似文献   

17.
为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贵州申报小组的一员,我兴冲冲走进了开阳县马头寨。开阳有四个“马头寨”,这与历史上用“马头”作行政单位统治“仲苗”有关。何谓“仲苗”?有人认为,“仲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实不对。“仲苗”古代又称“仲家”,是对今布依族先民的称呼。为什么要将布依称之为“仲苗”?原因出在古人将居住在今贵州境内的所有少数民族统统称为“苗”。为便于区分,复将其分为“仲苗”、“洞苗”、“水家苗”、“仡佬苗”等等。对于真正的苗族,又分别按其住地或服饰分为“水边苗”,“高坡苗”,“鸦雀苗”、“大花苗”、“小花苗”等等。这都是他称,苗族多不爱听。解放后,进行民族识别,给少数民族正名,将不属于苗族的侗族、水族、仡佬族、布依族等从“苗”中分出来,将“苗”单独作为苗族的专称。而对苗族内部的不同支系,或者用住地加以区别,或者用方言加以区分,不再沿用不受苗族同胞喜欢的称谓了。若将历史再往上推,居住在今贵州甚至整个中国南方的各族人民,笼笼统统地被称为“蛮”。不过,“蛮”与“苗”倒是有点音近,故苗族又被统称为“苗蛮”。由于苗族支系太多,古人在给苗族作画时,取名《百苗图》。“百苗”当中的“仲苗”及“仲家”,就是今天的布依...  相似文献   

18.
一敦操是贵州长顺县代化区的一个乡,与紫云、惠水、罗甸三县交界,蒙江上游擦边界东侧而南行.从长顺有班车经芦山、雅羊、睦化可达敦操;或从长顺经摆所、古羊、代化亦可.敦操乡有七十多个自然村寨,原先分六十余个作业组,现在分属四个村管辖(四村:即敦操、斗麻、打招、过荣).除过荣村布依族外,其余几乎全系苗族,苗族占全乡人口的八百九十五户、布依占七十七户,汉族只占十  相似文献   

19.
说画     
曹琼德  唐亚平 《贵阳文史》2010,(6):F0002-F0002
<正>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村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北约5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住着371户人家,世居于此的苗家人一直保存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岜沙的男人很有名气,岜沙男人的发髻是这个族群的独特标志。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元旦节前后,我们与朋友相约一起到贵州榕江县新华乡高排村参观苗族传统的“鼓藏节”(或“牯脏节”、“吃牯脏”)仪式。高排是一个很大的苗族村寨,又不通公路.十三年举行一次的“鼓藏节”不仅规模宏大,而且传统礼仪也保存得较好。我们在高排逗留了数日,高排村的“鼓藏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