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再谈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田赋征实问题——答刘仲麟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仲麟同志《也谈1942年田赋征实的税率与税负问题》一文(本刊1987年第4期)对拙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提出了商榷,个人颇受启发。今天看来,我  相似文献   

2.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家财赋重地沦陷,财政收入减少,国民政府以增发货币的办法弥补赤字,引起通货恶性膨胀。为有效控制粮食,增加财政收入,国民政府自1941年起实行田赋征实政策。八年抗战,五度征实,四川田赋征实数额几乎占国统区田赋总收入的1/3。地主是田赋的主要承担者,田赋征实使地主收益受损。但地主也通过加租、加押、缩扣等手段改变租佃制度,向佃农转嫁田赋负担。这一行为压缩了佃农的土地收益,引发了较为普遍的租佃纠纷。抗战期间,国家占有土地收益的比例剧增,土地收益分配的基本格局产生变动。地主和佃农围绕剩余利益展开竞争,致使主佃关系恶化,后方农村逐渐演变成矛盾不断积聚的火药桶。  相似文献   

3.
郝银侠 《民国档案》2011,(2):108-118
田赋征实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财政经济制度.国民政府选择田赋改征实物,是抗战时期特殊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也是当时环境中解决财政经济粮食困境的必然选择;从机构的相对完善性、实践成效的显著性、粮食供应的相对畅通性等方面观察.田赋征实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施的一项具有成效的制度,它以及相关的征购征借,成为抗战中后期国...  相似文献   

4.
田赋征实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本文对抗战时期广西实行田赋征实的缘起、概况,以及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抗战时期新桂系在广西所推行的经济政策之本原。  相似文献   

5.
粮食库券制度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因征购粮食所付货币太多引起通货膨胀而发,是和征购征借制度相配套的产物。它由财政部与粮食部联合发行,一般是三成法币,七成粮食库券,征借则全部支付粮食库券,以每年田赋征实的实物作抵押,两年或五年后开始返还,分五年平均偿还。粮食库券的发行,使政府把握了大量粮源,对于供应军糈民食,控制粮食市场,稳定法币价值,挹注财政,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的违规操作,又将其推向了人民的反面,可谓自掘坟墓。  相似文献   

6.
1943年8月15日,阎锡山在克难坡召开的行政会议上首次提出“兵农合一”,继而在乡宁县“试点”。1944年2—4月,又在晋西各县普遍推行。晋西民怨沸腾,后被迫于1944年4月告一段落。日军投降后,阎锡山回到太原,又重提“兵农合一”制度。1946年1月,阎派出解救团分赴晋中、晋西各地,强制推行“兵农合一”制度,人民怨声载道。消息传到南京,阎的老乡贾景德等人纷纷致函规劝。本组史料即为阎复贾等函,它对研究阎记“兵农合一”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阎锡山之间的明争暗斗历时数十年,有时剑拔弩张,兵戎相见,有时握手言欢,互相利用。本文记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晋西地区的一场蒋、阎暗斗。 晋西事变后,阎锡山为了补充和扩大自己的实力,进一步加紧了和日军的勾结,企图得到日军的援助和扶植,先后串演了“白壁关会谈”、“汾阳协定”、“安平会议”。 对于阎、日紧锣密鼓的勾搭,蒋介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曾派人到吉县克难坡对阎锡山旁敲侧击。阎锡山则装出有苦难言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八路军挺进华北,开展敌后抗日,在晋西南、晋东南、晋西北、绥蒙等地区创建了抗日根据地。而阎锡山对日本侵略军却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于1939年12月竟发动旧军消灭新军的磨擦斗争,新军被迫自卫反击,爆发了“十二月事变”。新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八路军的坚强后盾,很快粉碎了阎锡山旧军的军事进攻并将其赶出了晋西北。这次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后,划定以汾(阳)离(石)公路为界,我八路军和新军以及我党领导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了朱玉湘同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一文,颇受启迪。但文中关于1942年的税率与税负(赋税负担)比战前倍增的论断,我认为值得商榷。我根据材料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税率虽已明文提高了一倍,却贯彻不了,因此税负没有倍增。下面具体谈谈这一问题,未必正确,请史坛同志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1939年12月初,阎锡山密令其旧军首先向晋西南地区的决死二纵队等新军(新军是指阎锡山在其原有旧军无法抵挡日军进攻的情况下,要求牺盟会负责人薄一波等组建的军队,名义上归属阎锡山,实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包括青年抗敌决死队等五个部分)进攻,并大肆捕杀牺盟会(阎锡山在山西成立的抗日团体,后邀请薄一波等共产党人从事实际领导工作)的干部和进步分子,  相似文献   

11.
“晋西事变”发生在1939年12月12日,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十二月事变”。这是阎锡山一手策划的进攻牺盟和新军抗日力量,破坏民族统一战线,以达到其与日军勾结的反共阴谋的大暴露。  相似文献   

12.
“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发表宣言,号召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1937年9月周恩来同志亲赴雁门关附近太和岭口第二战区指挥部驻地,向阎锡山提出建立民族革命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阎锡山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于10月18日在太原成立了动委会,由续范亭任主任,八路军代表程子华任武装部长,南汉宸任组织部长。不久地委会总部转移到岢岚,协同一二○师、决死四纵队,开展抗战大宣传,动员各阶层人民为抗战做贡献,广大爱国青年纷纷而至,组织了八个游击队,壮大抗日力量,点燃了晋西北抗日烽火,为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为了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国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统制,其措施主要是田赋征实、军公民粮定量供应和限制粮价等。国民政府实行的粮食统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1937年11月8日,日本侵略军攻占省城太原,阎锡山部队溃退到晋西南,以吉县"克难坡"为中心建立根据地继续抗日。随即清源县、太原县(现晋源区及小店区部分)、徐沟县(现清徐县汾河东部分)相继失守。于是,我党在这一地区重新建立党、政、军、民各级组织,依托边山地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国军人数剧增.从1941-1944年,国军需要补给的士兵从425万增至681万,粮饷遂成为极关键的大问题. 抗战之初,粮食问题尚不严重.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致交通阻隔,后方粮价大涨.如以1930-1936年的粮价为100的话,1937年12月为127,至1940年6月已是424.因粮价过高,军粮购买不易,国民政府遂在1941年设粮食部,在四川等21省实行“田赋征实”,农户改缴纳货币为上缴谷物.  相似文献   

16.
潘印 《文史月刊》2006,(6):56-57
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伸向山西,阎锡山将“存在就是真理”的哲学运用于实践,逐步提出“守土抗战”,并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合作,为山西抗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阎锡山从“自存”出发,提出了抗日要求,这为建立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政治基础。阎锡山是一位比较  相似文献   

17.
“亲训师”是阎锡山的王牌军队,由于是阎锡山亲自主持组建训练的,故名“亲训师”(报蒋中央为第七十二师)。这个师的建立,有其一定的时代背景。 1947年2月份(春节前后),解放军由晋西山区推进到汾孝平原,打响了著名的汾孝战役,并攻占了孝义城。随后,阎军第六十九师、七十三师(师长祁国朝)两个师在孝义城南梧桐一带  相似文献   

18.
四、国民党高级将领陈铁起义 十一月七日,国民党国防部长阎锡山电令贵州省改隶华中长官公署辖区.并由广西和四川抽调部队入黔协同“围歼”解放军。遵义人民到处议论纷纷,准备着迎接一个巨变的日子到来。十日下午.杰生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19.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供应与配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雷 《安徽史学》2010,(6):71-76
抗战时期,为了支持抗战,维持军心民心,确保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国民政府在实施田赋征实的基础上对全国军公民粮实行定量供应和配给。这一战时特殊粮食统制措施的实施,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成效较为明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0.
晋西事变,也称十二月事变,发生于1939年12月,距今60年了。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抗战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时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晋绥绥靖公署主任的阎锡山,几乎动用了他全部晋绥军(旧军)进攻山西新军,镇压与新军一体的牺牲救国同盟会。新军在八路军的支援下奋起反抗。中共中央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妥善处理了这次事变,打击了山西反共顽固派的妥协投降阴谋,发展了抗日武装力量,巩固了山西的抗战局面,并争取到阎锡山继续留在抗日阵营,维护了中共与晋阎的统一战线关系。这一年的6月,我从晋西北来到绥靖公署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