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贵阳市开阳县永丰布依族苗族乡的马头寨古建筑群,是布依族文化与汉文化互相交融的典型,也是水东宋氏土司统治黔中布依族聚居杂居区达千余年的历史见证。本文通过对马头寨直接有关的几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研究,力图挖掘马头寨深刻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展开50年前出版的福州市区地图.很像一条扁担挑着两个箩筐:北面的箩筐是鼓楼区.而南面的箩筐就是台江区。中间那一条“扁担”就是现在提到的属于台江区的茶亭街了。这条茶亭街.自古以来就是福州城区和台江区交通的唯一通道。虽然古代的茶亭街只是一条狭小的石板小路.但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在整个福州市的文化生态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唐强 《黑龙江史志》2013,(15):264-265
如果说人类的出现是生物史上的巨变,工业社会是人类史上的巨变,我们这个时代则正经历着工业社会的巨变。尽管人们已经习惯了将这个时代称为信息时代,但实际上,信息产业不过是"后工业时代"科技创新的持续进化形态。而文化产业已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黔西南州拥有着丰富的布依族文化资源,本文就黔东南州布依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4.
天主教最早传入黔西南布依族地区是在17世纪中叶南明永历帝避居安龙府时期。之后,该地区部分布依族民众接受了天主教。天主教的传布,对布依族信仰文化心理产生了冲击,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是贵州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二百万,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专区、安顺专区、贵阳市花溪区,也有少数居住在毕节专区和六盘水地区。布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因此在布依族社会中,还保留着富有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6.
“补锅——锔碗——“这是儿时经常听到的小炉匠有节奏的吆喝声。小炉匠进镇入村后不紧不慢地走着,肩上的扁担一弯一弯地颤着,扁担两端的风箱和煤灶一上一下颠  相似文献   

7.
"补锅——锔碗——"这是儿时经常听到的小炉匠有节奏的吆喝声。小炉匠进镇入村后不紧不慢地走着,肩上的扁担一弯一弯地颤着,扁担两端的风箱和煤灶一上一下颠  相似文献   

8.
《王玉连》是流行于望谟蔗香一带用布依语翻译、以布依族方块古文字记录的叙事长诗抄本。抄本产生年代在清末至民初,由王廷彬、王由戬、黄华祥根据历史故事"改汉作夷"(改编)而成。故事讲述王玉连被王二娘迫害被迫参军,母亲与妻子遭王二娘虐待外出乞讨,王玉连功成名就之后,在朝廷帮助下,惩罚了王二娘,与母亲与妻子重新团圆的故事。改变者的初衷是以布依族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汉文化,丰富布依族文化内涵。作品的改编在布依族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布依语改编本《王玉连》是研究清代布依族文人社会思想的重要史料,是研究布依文学的一个窗口,也是研究布依族古文字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韦丹 《神州》2012,(24):21
布依族常常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用歌声诉说着炽热的生活,传递着缠绵的信息,抒发着动人的情感。布依族情歌对唱又称为"问呦".布依族"问呦"是以布依族男女青年以情歌对唱的方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表现形式。"问呦"一般是在逢年过节、请客吃酒、赶场聚会时,由"浪哨"引出一群"问呦"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场面盛大而且热闹,所以"问呦"又可译为"情歌满天飞"!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向认为,我国产棉区在华北,而对于贵州产棉、特别是布依族地区产棉,人们有所质疑。笔者翻阅20多年来所作的调查笔记,特整理此文,以述原委。布依族种棉花,可追溯到原始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布依族古歌(造万物·造棉广g道:远古那时候,世上没有棉,“人人挂树叶,个个裹树皮”。后来,布依族先民在采集劳动中,发现“山上有种花,叶子张张大,叶片圆又滑,真象大巴掌”;她们把花摘下来,“拿花慢慢捻,丝丝细又长,结实不易断,好比蜘蛛网。大家快去拣,拣来野花花,姑娘就捻线,线子挽成团,就把布来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椿 《民俗研究》2008,(1):104-110
当我们陷入“发展与环保”的困境,而不得不引入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时,我们可曾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看看是否有可供借鉴的智慧?本文通过布依族自然村寨——大盘江村的两个案例,肯定地告诉我们:有。  相似文献   

12.
青岩,是个文化古镇。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古迹交错,风情独特。而由于苗、布依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7万)的32%,有着不同于汉族的节日活动;汉族又有其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两相映照,互参互补,真乃奇葩纷放,弓队入胜,赞赏不已。在龙井村,布依族人民于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其优良的传统美德,诗人热忱,很讲礼貌。善于唱歌取乐的龙井布依族,无论是逢年过节、民族节日、婚姻嫁娶、起房盖屋、丧事祭奠、劳动生产都喜欢唱歌。其种类有敬酒歌、送客歌、结亲歌、赞美歌、抒情歌、劳动生产歌等,内容新…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简介     
从中华民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之后,汉文献上不断地然而却是零星地记述着布依民先民的片断历史。布依族历史堪称悠久,考诸史籍,布依族先民是古代“百越”族群系统中的“骆越”支系的居民。汉以后,史称“蛮”、“俚”、“僚”、“蕃”、“夷”“仲家”等。本族多自称布依。解放后,人民政府尊重民族意愿,于1953年统一定名为布依族。春秋时期,辖及黔境布依族地区的古牂牁国,是一个正处在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14.
拥有28O万人口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山);添美的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名种类繁多,有反映族称来源的地名,有冠以动物名称的地名,有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地名,有与当地风物传说有关的地名,也有以天干地支命名的乡场和集市。一、地名与族称布依族自称“布依”。“越”、“依”是古越人自称。史载族名“越”、“俚”、“夷”、“依”都是同音\近音或转音。当地汉族亦称布依族为“夷族”或“夷家”,都因“夷”与“依”近青。关于“骆越”名称的由来,文献记载说:“交趾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其…  相似文献   

15.
在早年八月金秋、丹桂飘香的季节,如果您漫步在南京城南的小巷之中,就会不时听到这样的叫卖声———“糖粥(音竹)哩”,寻声而去原来是经营糖粥藕的流动小吃摊。过去南京人把用扁担挑担子的行当统称为“八根系”,因为扁担两头四根绳索系着担子。这其中又把卖菜,挑...  相似文献   

16.
正布依族,荔波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人民勤劳手巧,在森林洼地开垦农田,在依山傍水处建立村寨,构建了自己独有的农耕文明。他们利用天然植物纺纱染布、酿酒、造纸等,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乡村小社会,并在世代繁衍传承中创造出璀璨的民族文化。坐落于茂兰喀斯特森林附近的尧古村,便是体现布依族生存智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贵阳名胜——开阳马头寨古建筑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先龙 《贵阳文史》2006,(5):F0004-F0004
马头寨,位于贵阳市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这一布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古老村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头寨始建于宋代,初名杨黄寨,元明时期逐步形成底窝八寨布依族聚居区。元初(1283)置底窝紫江等处(相当于下州)于杨黄寨,并建总管  相似文献   

18.
正高荡布依族古村落位于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距县城约12公里,全村近300户,1500余人,全是布依族。该村至今还保存着极富民族特色的民居、寨门、古堡、营盘、石拱桥、古井、学堂等古建筑和碑刻,高荡村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至清代渐成规模,堪称布依族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是贵州省居住的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仅次于苗族,居第二位。布依族历史上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布依族在解放前称为“仲家”,最早见于《元史》。可见宋元时期是布依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这个时期八番土官的来源和社会属性,对于研究布依族的历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八番的先民最初出现在文  相似文献   

20.
世世代代生活在贵州的布依族人民,有着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布依族民间文学和民间的音乐、舞蹈、戏剧、工艺美术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审美观点,然而布依族民间文学相对地更集中和多方面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审美观及其发展的情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布依族以前没有文字,但它有丰富瑰丽的口头文学在民间广泛流传。解放以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我省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