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文史博览》2006,(6):52-54
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43名国民党战犯的名单,这一名单基本上囊括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党政军大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尘埃落定,从第一个死去的戴季陶,到最后一个离世的宋美龄,这43名战犯的人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2.
智效民 《炎黄春秋》2015,(4):77-80,41
1946年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隆重开幕。会议期间,恰逢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兼中国民主同盟常委张君劢六十大寿,各界人士纷纷祝贺。当时,中共代表周恩来献了一块写有"民主之寿"的匾额以示敬意。这一年12月25日,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大会上通过了由张君劢起草的《中华民国宪法》,因此这次大会被称为"制宪国大"。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公布43名战犯名单,张君劢列最后一位。张君劢究竟是怎样一  相似文献   

3.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长女,当时,杜聿明作为国民党43名首要战犯正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接受改造;他的岳母曹秀清和岳母家中其他成员则在台湾。1971年杨振宁要回国探亲了,是先往祖国大陆还是台湾探亲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文史博览》2010,(9):47-47
<正>新华社陕北二十四日电:此间各界人士战争罪犯的名单问题,某权威人士称:全部战争罪犯名单有待于全国各界根据实际情形提出,但举国闻名的头等战犯,例如蒋介石、李宗仁、陈  相似文献   

5.
正翁文灏何许人也?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翁文灏既是一位在学术上负有盛名的学者,也是民国政坛上一个重量级的风云人物。翁文灏以一介书生,被蒋介石多次拔擢,官拜行政院院长,并兼任国家重要职务达十年之久。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报道,陕北各界人士谈论战争犯罪问题,提出43人当列为头等战争罪犯,翁文灏列为第12名。新中国成立后翁文灏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翁文灏从一个著名的地质学家到头等战犯,最后又成了  相似文献   

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美国军舰上举行。11月6日当时的中国政府依据有关规定,成立了“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从12月中旬起,陆续在北平、上海、太原、济南、沈阳、徐州、武汉、南京、广州、台北等10个城市设立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和战犯拘留所,对各地拘捕的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由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交通便捷,通讯完备,当时不少日本战犯曾在上海关押和审判。建筑精良的提篮桥监狱是上海地区最早关押日本战犯的一个重要场所,那里曾先后关押过几百名将、佐、尉级的战犯。那里不仅是上海地区,而且是中国境内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地方。据现有资料看,抗战胜利后至少有13名战犯被处决于提篮桥狱中,其中处绞刑的有5  相似文献   

7.
左双文教授在《国民政府与惩处日本战犯几个问题的再考察》一文中指出:战后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处置问题,是战后对日处置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初国民政府对这一问题甚为重视,在战时即成立了专门的调查机构,进行相应准备,战后亦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以策进行。但国民政府因为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秉持蒋介石“以德报怨”的对日处理方针,对战犯的...  相似文献   

8.
1948年12月25日的中国,虽然硝烟未熄,但胜负已定,江山唾手可得的共产党宣布了头等战犯的名单,共计43人,王世杰名列第22位。什么是“头等战犯”,就是“罪大恶极,国人皆日可杀者”。如果不是《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注释中介绍了他这个国民党政府的外交部长,我们恐怕连王世杰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过。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0年至1956年,中国政府对关押在本国的千余名日本战犯进行了改造和审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充分重视日本战犯的人权,尊重日本战犯的人格,在改造期间在生活上给予日本战犯优待和照顾,在侦讯审判期间在司法上给予日本战犯应有的权利,并对罪责较轻、认罪态度较好的日本战犯进行宽释。中国政府之所以优待...  相似文献   

10.
张皓 《安徽史学》2006,3(6):69-75
在国共两党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运用了战犯问题.无论是战犯名单的公布、严惩战犯原则的提出,还是北平和谈中关于这一原则的灵活执行及对桂系的争取,都是为了击破国民党政府的"和谈"攻势及企图,明确战争责任,将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1.
吴国桢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外交部政务次长、汉口市长、重庆市长、上海市长,1949年后还当过“台湾省主席”。1949年1月毛泽东宣布通缉的15名主要战犯中他名列第10。在南开中学,吴国桢曾经是周恩来的同窗好友,从政后他做过蒋介石的私人秘书。他与蒋介石和周恩来有过不一般的交往,由他口述的这些经历内容独特,鲜为人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吕春 《文史春秋》2007,(10):10-12
传奇将军卫立煌,与3位重要人物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有非同一般的关系———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卫立煌一生如同一个难解的谜  相似文献   

13.
纪敏 《文史精华》2002,(3):4-14
1950年至1956年,在中国关押着千余名侵华日军战犯。这些昔日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从死不认罪到洗心革面,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转变。在这期间,中国政府从中日友好长远角度出发,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并按照国际惯例,对这些战犯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改造,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使当时蒋介石正在着手进行的一件历史大事中断了,其积极意义也被尘封了。那就是,这一年,蒋介石在没有办法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之下,正积极想办法试图通过苏联渠道寻找一条与中共合作的新路子。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当时的驻苏联大使蒋廷黻。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胜利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曾枪毙过两名罪大恶极的日本战犯,总算替中国人民出了一口气。因我当时在行政院司法行政部工作,知道详情,特作如下记述。日本投降后的次年(194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和行政院联合组成了“日本战犯罪行调查小组”,先出公文和《调查表》到各省、县,望各地受难同胞及其因日本侵略罪行造成全家灭绝的邻居,将日本战犯的各种侵略罪行填报上来。截至该年四月底止,已收到《调查表)30638件。1946年5月,将调查小组改组为“行政院处理战犯委员会”。到1947年委员会结束时,共收到《调查表》44万多份…  相似文献   

16.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12,(11):20-24
他曾是孙中山的警卫,后又成为蒋介石"剿共"的干将;他既为蒋介石立下赫赫战功,又敢于和他唱对台戏;他在抗战中虽创下辉煌战绩,胜利后却被解除了兵权;在辽沈战役中他暗做"内应",配合了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事后却成了中共公布的战犯;蒋介石下野后,他逃到香港隐居,1955年初却突然返回大陆……这就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卫立煌曲折而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描写战犯的文艺作品已经不鲜见了。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和沈醉的自传,已经把战犯的心态和生存空间勾勒得栩栩如生。我所要介绍的不是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大战犯,而是散落在黑龙江省革志监狱(原黑龙江省第一监狱)里,与普通罪犯关押在一起的几个国民党将军级的战犯。文革中笔者受兄长株连,在狱中与这几位将军同食共眠,把他们的轶事披露出来,可以给尘封的史料添点活龙活现的景观。 嫡系少将陈嘘云 提起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人们都知道,这是国民党的王牌军,五大主力中的主力,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五十七…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文史博览》2006,(7):50-52
第十六号战犯戴季陶:油尽灯枯 戴季陶(1890-1949),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曾任国民党中执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委员和考试院院长、国史馆馆长。是国民党内反共理论权威,被称为:“反共最早,决心最大,办法最彻底。”随着国民党统治的崩溃,戴季陶也同蒋家王朝一样,最终避免不了被历史抛弃的命运。1949年2月11日,曾嘲笑陈布雷自杀行为的戴季陶,在广州面对窗外连日大作的风雨,大生悲恸凄惨之感,吞食了大量安眠药,匆匆在他乡结束了生命,他是43人中第一个死去的人,距名单公布不到2个月。  相似文献   

19.
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生于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他的一生既参与政治,又精研学术.以“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自勉。并怀抱其实现民主宪政的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近现代纵横捭阖、波诡云谲的政治活动中。他既因反对国民党而被绑架和软禁,又因支持国民党的反共内战而成为蒋介石的贵宾;既和共产党关系密切,周恩来送他“民主之寿”的寿匾,又被共产党列为43名战犯之一.  相似文献   

20.
改造日本战犯十四年纪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教育改造战争罪犯的伟大成功,举世有口皆碑。上千名日本侵华战犯回到日本故土,一直把中国人民看作“再生父母”,不懈地为“日中永远不再战”而奔走呼号,这更为世人叹为观止。 昨日的仇敌,怎样变成了今日的知己;昨日的战争狂人,怎样变成了今日的反战友人?……面对这带有传奇色彩的问题,人们在思索,在探讨,在寻找其中的“奥秘”。 我作为一名研究人员,1964年4月到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了实地调查:到监舍里体察两个月,访问工作人员,阅读战犯笔供,旁听战犯交谈。10年后的1975年3月,我作为一名报纸记者,又参加了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举行的最后一批战犯特赦大会。20多年过去了,现在,我将这些材料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