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学者詹姆斯.洛温的著作《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先后获得美国图书奖和奥利弗.克伦威尔.库克斯‘杰出的反种族主义学者奖’,销量已超过100万册。洛温认为,美国中学教科书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见解。该书中文版2009年底面世后,也引起中国各界读者的重视。正如一些人指出,这部著作的价值,不在于作者揭露了哪些谎言,而在于启迪人们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谎言。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一些中青年学者就这些问题举行座谈,本刊摘要发表有关发言,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朋友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被视为有关亚历山大远征最可靠的史料。作者在书中力图真实记述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表现出自觉的求真意识。另一方面,这部著作也有明显的古为今用的目的,即通过再现亚历山大的活动、赞美亚历山大的功绩和美德,为当时的元首乃至后世提供行事指南和道德借鉴。为实现道德训诫的功能,阿里安难免对亚历山大有一些文学性的塑造和溢美,这一点也体现出罗马帝国中期史学与传记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求真”才能“致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学是一门具有重大社会功能的学科。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就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探索历史的真实,把握历史的真实。把握历史的真实愈深刻,历史学的知识功能、借鉴功能和指导功能发挥得就愈充分。  相似文献   

4.
正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传统士人也向着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认为,"与梁启超、胡适一类‘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学者对比,顾颉刚无疑是一位纯学人"。但在近代政治环境极其复杂的大背景下,顾颉刚作为一个有着巨大社会声望的学人,他个人的命运无疑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相关联,他的学术始终面临着"致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宋学勤 《史学月刊》2003,(11):125-127
历史学是通过史学家的主观认识来表达客观历史的 ,史家的记载与客观历史之间总存在不能符合之处 ,有的是因认识能力的限制而造成的差距 ,有的甚至是主观有意加以歪曲。因此 ,世代进步史家对历史真实性的不断追求 ,就构成史学进步的重要阶梯。所以说 ,求真精神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更是代表了乾嘉学术的最大特色。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以下简称《札记》)中所做的工作 ,更是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他全面考察了历代正史 ,对史家笔法进行了评判 ,对那些曲笔回护的史书给予揭露 ,对一系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力求持论公正 ,贴近于事实。他…  相似文献   

6.
正盛夏的陇原大地,树绿荫浓,山清水碧。在2017年的暑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46名本科生、研究生通过组团立项的形式形成了七支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了以"喜迎十九大,青春建新功"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此次社会实践历时25天,实践团队成员足迹遍布甘肃省榆中、庄浪、崇信等20多个县(区),进行了包括临洮县暑期支教、丝绸之路河西段古城遗址调查以及转型中农村妇女口述史调查、"长征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希恩 《满族研究》2003,(2):1-5,12
本文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异同及关系作了辨析。文章认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是互有联系但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民族意识是民族精神的一个局部构成,它赋予民族精神以民族的属性,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中民族活力、社会信念的源泉和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但民族精神的正面约束力又对民族意识作了积极的性质限定。  相似文献   

8.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研究”为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A级中标课题。2006年1月13日,课题组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有:郑师渠、刘家和、吴怀祺、陈其泰、史革新、朱志敏、向燕南、汪高鑫、李帆、张越、张皓和张昭军等部分成员。会议围绕着民族精神研究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思考民族精神问题、民族精神是否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之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区别、民族精神是否有层次之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何关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同时这对于建设新世纪的历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参加座谈会的学人将自己的发言稿作了整理,现摘录发表在下面。  相似文献   

9.
周静 《贵阳文史》2009,(5):78-80
文学与民族精神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的课题。文学与民族精神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意识形态表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常因文学而得以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学的魂魄,  相似文献   

10.
李文华 《攀登》2006,25(6):156-158
江河源文化有着其博大而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在这一沃土上孕育凝聚成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海各族人民为建设和保卫自己美好的家园而前仆后继,不惜牺牲生命。在今天,弘扬和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实现青海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研究”为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A级中标课题。2006年1月13日,课题组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有:郑师渠、刘家和、吴怀祺、陈其泰、史革新、朱志敏、向燕南、汪高鑫、李帆、张越、张皓和张昭军等部分成员。会议围绕着民族精神研究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思考民族精神问题、民族精神是否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之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区别、民族精神是否有层次之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何关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同时这对于建设新世纪的历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参加座谈会的学人将自己的发言稿作了整理,现摘录发表在下面。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本系求真之学,但当史家基于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张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违时,围绕价值判断所生之困境则如影随形。民国年间,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其中以两个案例最具代表性:初中教科书《本国史》所涉之风波和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论争。这两个案例集中体现了学者个体学术主张和时代需求之间的纠葛,其实质反映出史家求真与致用的双重情怀如何展现,学术追求和现实政治如何协调,专业研究和大众普及的关系如何处理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抗战时期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以不同方式实现了历史研究的价值理性,似在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两途获得了统一,实现了两全,然此两全伴随着两难,内里深刻的矛盾纠结仍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13.
求真与立本     
正真,原义本性、本原、自然,引申为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如真理(最纯真或真实不变的道理),也表示一种至纯的特质,如真人(修真得道者)。道家视求(修)真为求(修)道,而求真一词,今人理解为追求真理、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本,原义树根、草木茎干,比喻根本的、重要的事物。立本,原义"立天下之大本"(《中庸》)。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公地道,不偏不倚,所以立本是立一种崇高的格局、境界、愿景,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课题。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此后,有许多文章发表,就如何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谈了很好的意见;但遗憾的…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刘大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召开座谈会,讨论准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问题。这个事情抓得很及时。会议通知中列举的一些题目,我讲不出多少意见,只能就其中的两个问题简单说几句。一关于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八年抗战是近代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6.
韩献峰 《神州》2012,(13):265-265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同时又承载着人类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它几乎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说,中学语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发现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继承和弘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研究”为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A级中标课题。2006年1月13日,课题组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有:郑师渠、刘家和、吴怀祺、陈其泰、史革新、朱志敏、向燕南、汪高鑫、李帆、张越、张皓和张昭军等部分成员。会议围绕着民族精神研究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思考民族精神问题、民族精神是否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之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区别、民族精神是否有层次之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何关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同时这对于建设新世纪的历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参加座谈会的学人将自己的发言稿作了整理,现摘录发表在下面。  相似文献   

18.
康、梁与史学致用王也扬戊戌维新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史学救国运动。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发明最多者为史学”,他的有名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以及《俄大彼得变政考》、《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突厥削弱记》、《法国革命记》和一系列“上皇帝...  相似文献   

19.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研究”为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A级中标课题。2006年1月13日,课题组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有:郑师渠、刘家和、吴怀祺、陈其泰、史革新、朱志敏、向燕南、汪高鑫、李帆、张越、张皓和张昭军等部分成员。会议围绕着民族精神研究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思考民族精神问题、民族精神是否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之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区别、民族精神是否有层次之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何关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同时这对于建设新世纪的历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参加座谈会的学人将自己的发言稿作了整理,现摘录发表在下面。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研究是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就民族精神内涵研究与民族历史特点、民族精神与历史发展大势、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史学的关系,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指出,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民族精神的历史特点,继承史学传统,在历史典籍中进一步挖掘传统民族精神的深刻底蕴,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史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历史学家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