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清末民初重要的历史关头,常州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并在辛亥革命和创建民国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们包括“民国诸葛”赵凤昌、民国江苏都督庄蕴宽、湖北新军创办者吴殿英、民国功臣屠寄、著名史学家孟森等,他们被称为“常州辛亥英杰”。在这些“常州英杰”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独具影响的人物,就是当年一桩震动中外、牵动朝野的政治案件“苏报案”的参与者、《苏报》馆主陈范。陈范(1860—1913),祖籍湖南衡山,为官宦世家。因父亲联姻常州赵氏世族而全家迁居常州,并从常州走上科举仕途,进而在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中成为关键人物。202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敏的新作《陈范评传》(以下简称《评传》)。《评传》主体分八章,从陈范的少年写到暮年,从官宦生涯写到“苏报案”,从流亡海外写到流寓湖南、回沪离世。因为陈范是常州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陈范评传》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常州名人谱系的一个空白,也为“儒风蔚然、名士辈出”的常州增添了一份有学术深度和高度的名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吴越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古代人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切部分.早在1936年.就有蔡元培,卫康贤诸先生发起组织“吴越史地研究会”,并调查过苏州越城,常州淹城、杭州古荡、良渚等遗址。林惠祥先生也于1935年前后调查发掘福建武平等地遗址.一批研究论著相继问世.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78年以来,吴越文化研究再度复兴.先后有“百越民族史研究会”(1980)和“吴文化研究会”(1983)的诞生,南方各省尤其是东南几省的考古所、博物馆、社会科学院和大专院校的许多专家学者鼎力相助,使吴越文化研究蔚成风气,遂有新成果叠出,除已推出《吴文化资料选辑》(吴文化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发刊词     
《东南文化》在各级领导和海内学人的大力支持下创刊了。她是江苏省考古学会、博物馆学会、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其前身是1978年创办的内部刊物《文博通讯》。 本刊名曰“东南文化”,是因为她诞生在祖国的东南,又将以研究探讨祖国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考古发现证明,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孕育产生过“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  相似文献   

4.
清康熙帝六次南巡,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加强清政府对江南地区的统治,每次南巡都把“安抚士子,笼络人心”作为重要任务。1705年的第五次南巡,康熙在江南贡院以常州为主题进行“御前召试”,亲自主持、亲自出题、亲自监试,这场“皇家诗会”立足江南,面向全国,推介了常州的安宁、富庶和人文,表现了常州之美、常州之饶、常州之典,成为历史上常州城市推介的荣耀时刻。清代常州能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文派、词派、诗派、画派、医派的“中国高地”,成为引领全国文化和学术风潮的“标杆城市”,与其人文传统和内在底蕴,是一脉相承和赓续迭进的。  相似文献   

5.
龙城  张军 《中华遗产》2008,(8):14-15
常州不仅是一座“工业明星城市”,还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常州,人杰地灵,素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市内古迹众多,但历经沧桑战乱,有些已经湮没,现存的一些古老街巷地名,就是仅有的历史遗迹了。近几年来,随着常州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常州的文化遗迹正以惊人的速度消逝。  相似文献   

6.
隋唐以来,扬州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进入清代.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贸易中心。经济的繁荣使各地的文人名士汇集扬州,进行诗文书画交流与创作,促进了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出现了一批画家,“扬州八怪”是其中最具有代表的画家群体。  相似文献   

7.
文史摘     
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科举社会是指科举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科举影响无所不在的社会。由于科举考试在教育、文化、政治方面的功能日益强大,而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尽管它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曾遭遇过不少历代重臣的反对,但1300年的封建统治对它仍“欲罢不能”。科举考试正是以其漫长的存在时间和巨大的历史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宋朝以后,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科举社会,朝廷、士大夫及学术文化经由科举而紧密结合。隋唐虽行科举,由于其对中下层能动极小,可以看作是门第与科第并存相争的社会。及至取士不问门第“,一…  相似文献   

8.
在元末文坛上,杨维桢以其奇谲兀■丽的诗风独步一时,其诗体被称为“铁崖体”,元明清三代均不乏推崇杨氏之诗者.但历来的学者对杨维桢的评价多局限于对其诗文作政治的或艺术的评析,而未以其价值观、文化观念、行为方式等作为视角的观照,从而影响了对杨维桢全面、中肯的评价.笔者认为,生活于元末城市商业兴盛,文化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的杨维帧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人:从他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及诗文中可以看出.他有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固有的特质;另一方面,商业精神的浸润和影响又使他呈现出相当程度的世俗化倾向.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杨维桢世俗化的这一“侧面”恰恰显示出一种新的历史倾向.因此,历史地分析杨维桢的这一“侧面”,有助于全面评价、了解杨维桢其人.  相似文献   

9.
陈尚敏 《上海地方志》2023,(3):39-46+94-95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家族对其生活的地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往往被冠以“望族”。值得注意的是,自隋唐科举制产生之后,“望族”的建构途径逐渐由原来的世袭或军功变为科举。至少在明清时期,“望族”基本是由科举建构起来的。尝试用“科举家族”的概念代替传统的“望族”,其意义在于凸显科举制对传统社会的型塑,赋予“望族”以新的社会学和历史学意涵。清代甘肃修志156种,其中可以考知的由科举家族编纂的有11种,涉及的科举家族有7家。虽说科举家族编纂志书在清代甘肃并不普遍,但这些志书多为上乘之作,其中四种被民国史志学者张维誉为陇上名志。另外,科举家族编纂志书也是其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朱成山 《东南文化》2022,(S1):136-138
<正>提及红色文化主题陈列,一般而言,不外乎是以表现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会议等为主要内容,可以把其归纳到革命历史类陈列之中。问题是,人们平常司空见惯了的历史类陈展模式,大多数是以历史发生的时间线来展开叙事的,往往摆脱不了“千展一面”和“形式雷同”等泥古守旧。今年,笔者受常州团市委邀请,为其新建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青少年主题学习空间做策展顾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0月27—29日,第二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科举文化与科举学)在上海嘉定中国科举博物馆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85位专家学者围绕科举文物与科举学、科举社会史、科举与教育、科举制的历史评价等诸多科举学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科举文物与科举学。科举文物是科举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科举博物馆展出的主要基础。刘海峰指出,科举文物主要存在三种形态,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保护难,题材好、价值高等特点。从科举文物的角度,可以看出科举学的广博性和系统性。张亚群《论科举文化形态》认为,科举文化是…  相似文献   

12.
明代琼州乡族科举网络,以琼山家族师友关系为中心而展开,呈现出数量大、地域分布广、内部联系紧密的特点,并与琼州北部、东部贸易港的分布有密切关系。琼州文人重视科举的态度,以及受贬谪文人影响而成的文化性格,体现了边缘岛屿文化对大陆中原文化的认同理念,加强了琼州与中央朝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使二者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他们以开放前卫的海洋意识和国际视野,从地理边缘走向朝政中心,并将影响辐射至全国。  相似文献   

13.
正一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已有考古成果和历史古籍看,常州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560多年的建邑史。秦代开郡设县,置有延陵县,成为郡府级城市也有1700多年历史。自古至今,常州都是江南乃至全国知名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吴文化和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常州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十分突出。历史上曾出现过春秋吴  相似文献   

14.
晚明时期,大量文人参与到科举参考书的选编活动中来,使得科举参考书激增.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因为科举考试在明后期出现了新的变化,科举应试者对参考书的需求增加;其二是因为晚明生员数量激增,大量生员陷于贫困,不得已选文谋生;其三因为晚明文人结社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常州,古称“毗陵”、“晋陵”,地处长江三角洲,襟江带湖,人杰地灵,是环太湖人文生态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就有“东南望郡”之美誉。  相似文献   

16.
<正>科举制度是符合条件的民众通过竞争性考试,获取国家品阶官位、社会荣誉地位的一项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在我国由隋代至清代存在了1300年,在韩国等国家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西方也对其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所影响。20世纪末,人们逐渐认识到科举的价值所在,对科举的研究日渐勃兴。正是在此背景下,“科举学”正式被提出了。一、“科举学”的提出与确立(一)“科举学”的提出。1992年,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农历龙年,常州别称“龙城”。常州“龙城”之称来源于“六龙城。”据笔者所知,文献中提及“六龙城”的地方均指常州。在古代文化中,“六龙”是帝皇的代称,常州并非天子之都,何来“六龙城”之关誉?这将是注释这些文献时不可回避的难点。  相似文献   

18.
近来,得读段本洛先生《吴文化研究刍议》(见《东南文化》1989年增刊)一文,认为段先生文中所论“吴文化”在内涵概念上似有不妥处,谨陈管见,以求教于段先生及学界同仁.作为历史范畴的吴文化,它的产生、发展、乃至于和别的文化相融合,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和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越文化一样,吴文化是形成于上古时代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是汉文化最终形成以前,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文化多元发展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支.经过春秋战国上古时代向中古时代的过渡,至秦汉之际,各种地域性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为汉民族  相似文献   

19.
宁(南京)常(常州)、镇(镇江)溧(溧阳)高速公路是江苏省在建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经南京溧水,镇江丹徒、句容、常州金坛、武进、溧阳等地,是上海至洛阳国家重点公路和江苏省“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条公路全长约150公里,计划2007年通车。其所穿越的南京、镇江和常州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杨远辉  才云 《中华遗产》2007,(5):112-115
在中国书法史上,“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的说法由来已久。大字之祖《瘗鹤铭》就保存在素有“东南第一碑林”之称的镇江焦山碑林。素素有“东南第一碑林”之称的焦山碑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如果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那么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