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侠文学萌芽于早期游侠歌谣。先秦游侠歌谣大都是史家收录记载而流传下来的,其生存与传播状态是与史相依,关联着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而被收入史书或野史小说当中。先秦游侠歌谣启发了文人咏侠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意识,对《周易》、老庄、孔孟、管子、荀子等的生态观进行初步提炼、分析,寻求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原则、立场与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先秦时期生态观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近代首先尝试运用西方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治墨学的大家。其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既有《墨子》本的校勘,也有墨家思想的研究。在近代墨学研究的历程中,梁启超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方法上看,其墨学研究上承孙诒让,下启胡适,是近代墨学研究方法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4.
5.
汉代以来的墨家学说,常被学界称为绝学,认为其势凋零衰颓已甚。本文考察魏晋墨学流传之况,提出四个问题:一是其时学者仍多读《墨》用墨,《墨子》和墨学谈不上衰歇。二是魏晋玄学崛起而形名、名理学甚盛,其既与墨渊源甚深,构成了当时出现名、墨新著的基础。三是墨子被道教收入神谱,墨学部分成份在道教中承续和变迁,构成墨学发展又一分支。四是魏晋墨学的生态,说明其非因儒学独尊而衰,反映了当时子学传播和发展的某些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6.
墨学曾为先秦显学,西汉以降湮没无闻,但在19世纪重新显露并渐趋复兴.详究此中原因,除西学东渐、社会变动等外缘因素之外,墨学在近代的重振还受到中国传统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的制约.乾嘉考据学的高度发展及儒学正统地位在近代的衰落,不但为近代墨学复兴提供了起点与机遇,而且影响着近代墨学的治学途径和风格.  相似文献   

7.
先秦陪都初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Is Yanshi Shangcheng (a city site of Shang dynasty at Yanshi county, He‘nan) the capital or something else? Did the Western Zhou move its Capital to Luoyi? Scholar‘s points vary. This paper regars the two cities are the secondary capitals of the early 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akes the two cities and Yanxiadu (the secondary capital of Yan stat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s examples, the autho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background of the secondary capital of Pre-Qin, and its influence to latertime.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作为近代墨学复兴的领军人物,就传统墨学的时代价值及其深刻内涵做了系统发掘和梳理.梁启超研究传统墨学的现代意义是:第一,复兴传统墨学,意在弥补中国传统学术之短处,以求与世界学术发展同步;第二,复兴墨学,是对孔子儒学至尊地位的挑战和否定;第三,传统墨学的牺牲精神和高尚人格,可以成为挽救民族危机和重塑国民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玉璧是我国古玉器文化发展的重要类型之一,从原始社会延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玉璧代表美好和吉祥,给人们以高贵的品位、气质和内涵,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理念。先秦时期是我国古玉文化发展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在我国玉文化发展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的玉璧艺术造型精致、优美,对后世玉器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特别是先秦玉璧文化也折射出先秦时期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人文历史的发展特色。同时,笔者结合国内有关博物馆的玉璧文物精品,着重对先秦时期的玉璧艺术和人文特色展开思考,希望对传承和发展我国玉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发挥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是记载一个行政区域的历史和现状的传世之书。基于区域性这一特点。只有突出地方特色,地方志才有强盛的生命力。现就地方志的地方特色以及如何反映这些特色,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曹汉刚  祝容 《收藏家》2009,(4):3-10
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的祖先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怎样的传统礼仪与风俗习惯?河南博物院近期推出的华夏文明之源——先秦社会生活展,以历年重大考古发现为依据,结合实物与文献资料,为观众展现上古先民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这里既有王朝更替、列国征战、盟会朝聘、祭祀礼乐的壮观场景,也有婚媾谒享、农工商贸、衣食住行的生动景象。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的历政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自尧制新历起形成了实质上与巫史文化对立的历政文化,这标志着中国古人对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对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发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并孕育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天人哲学,故历政文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一。在先秦学术中,真正继承历政文化精髓并使之升华的是儒家之学,渊源于历政文化的阴阳五行之学则最终沦为一种“舍人事而任鬼神”的“小数”。  相似文献   

13.
湖北随州叶家山遗址是一处西周早期的曾国墓地,出土了大批遗物,包括数量众多且铸造精美的青铜器。这批青铜器的总体特征与中原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风格相似,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叶家山青铜器属典型西周文化性质,并无自身特征,不过,也有学者指出,那里仍有一些所谓的地域特征。本文对西周时期若干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实地观察和调研,并将其与叶家山出土青铜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叶家山出土三足青铜器中,桃圆形器口的器物为绝对主体。而其它地区西周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仅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与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几件为桃圆形器口。基于此,叶家山出土的三足青铜器中,大多数器口为桃圆形,而这应属于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凿井取水,二是穿渠引水。井水水质纯净,渠水水量较大。城市的排水主要依靠管道将城中的雨水和生活废水排往城外的护城河中。  相似文献   

15.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一条学者经常引用的资料 ,即“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似乎一元化的君臣名分在西周就确立了 ,其实这与事实不符。稽考史籍 ,先秦社会士的君主观绝非如此 ,甚至到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已经建立 ,君主专制政体已相当完善 ,一部分士大夫还没有把皇帝奉为自己唯一的君主。他们的君主观具有两重性 ,不仅认为皇帝是君 ,举主、府主等人亦可作为“君”。君臣名分多元化乃是先秦秦汉社会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墨学与儒学是颇有影响的两家学派。而至秦汉,由于种种原因,墨学陷于"中绝",这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均有消极影响。当今,探讨墨学"中绝"之因、认识墨学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女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乐是中国古代贵族阶层娱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先秦时期是指宫廷中的舞伎,而到汉代,不仅指掖庭材人,而且还用于称呼祭祀天地活动中歌唱的童男童女。女乐的拥有者从先秦到秦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由宫廷所有,到西汉后期出现了私家畜女乐的现象,东汉以后私家畜女乐则更为普遍,并且有时还被称之为女倡。这表明私家女乐自东汉以后开始向倡伎转变。  相似文献   

18.
赵宾福 《史学集刊》2004,(3):95-101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市奉节县的考古工作基本上属于空白。近十年来,配合三峡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对该县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先秦时期的重要考古收获主要有二:一是通过对三个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辨识出了五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一次建立了奉节县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坐标,也为整个重庆三峡库区的先秦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把可供比照的标尺。二是找到并确认了川东地区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老关庙下层文化,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而且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重庆三峡库区的新石器文化搭建了一个认识和讨论问题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论先秦时期湖北地区的技术发展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了新的考古资料,从新的视角出发,对先秦时期湖北地区的技术发展与当地文明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使人们对当时的技术成就的认识更为系统全面。  相似文献   

20.
先秦骑兵的诞生及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骑兵以其高度的机动性和攻击性在中外战争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骑兵出现,大大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不仅加速了战争的进程,扩大了战场的范围,而且使以往的战略、战术以及后勤保障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从世界范围看,“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的主要兵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