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武 《收藏家》2005,(6):69-72
要论清初山水画坛,首先应从“四王”说起,所谓“四王”,乃清初的王时敏、王鉴、王石谷、王原祁的合称。  相似文献   

2.
“清初四王”之一的王鉴,一向被认为与王时敏、王原祁同属“娄东派”,事实上,他应与王翚同归“虞山派”。具体而微地梳理王鉴的生活经历和画学道路、师承范围和笔墨风格,画坛影响和归派变化,并适当地将其与王时敏、王犟对照分析,当能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秦杰 《收藏家》2007,(8):25-28
所谓清初"四王",实际上包括了两代画家。王时敏与王鉴属于上一代,王翚、王原祁则属于下一代。王鉴虽然在家族辈分上晚于王时敏一辈,但与王时敏年龄差距不大,在艺术上又比较接近,所以与王时敏属于同代人。王时敏与王鉴共同的学生王翚则和王时敏之孙王原祁属于下一代。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明末时由祖荫袭太常寺奉常,人称王奉常。他  相似文献   

4.
清初中国文人画,以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四王”为代表的画派学摹古人,继承传统,多保守,少创新,“摹古逼真便是佳”为其画风。形成了五时敏开创、王鉴为首领的娄东派么王为首的虞山派,尤其在五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后,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7,(9)
<正>王鉴(1593~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早年字"玄照",清兵入关后,为避康熙帝讳而改"玄"字),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人,是清初绘画正统派的领袖之一,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清初四王",增添吴历、恽寿平两人,又统称"四王吴恽",与王时敏、王原祁同归"娄东派"。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是明朝时刑部尚书、文坛复古运动倡导者王世贞的曾孙。他曾任明末廉州太守,所以也有"王廉州"之称。广州市文物总店藏有王鉴《仿古山  相似文献   

6.
王鉴系清初著名画家,与王时敏、王(羽军)、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六家”,又称“四王、吴恽”。关于王鉴的身世,史籍的记载中有一个不大的问题,即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的孙辈,还是曾孙辈?直到几年前的“四王绘画艺术国际研讨会”中,此问题仍引起与会学者们的关注,但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就此略作小考。先看有关的文献记载。1994年出版的《王时敏与娄东画派》一书中,集有署名岳岐的“关于王鉴身世的辨正”一文,文中引述了《镇详县志》卷十二“人物类”的王鉴传记。“王  相似文献   

7.
书画     
叔华 《文物》1978,(11)
南陈北崔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和崔子忠以画人物著名,作品造型都较奇特,富于装饰性。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崔子忠字道母,号青引,山东莱阳人:二人并称"南陈北崔"陈洪绶也擅长画花鸟,山水(图一)。四王吴恽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王时敏字逊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7,(5)
<正>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大家张葱玉、徐邦达、王己千等前辈评论中,对清代大画家王原祁推崇备至,认为其笔墨能力堪比宋元大画家,西方美术史界将他的绘画称为"东方塞尚"。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与王时敏、王鉴、  相似文献   

9.
张彬 《收藏家》2000,(11):43-47
清代绘画艺术承元、明余绪,文人画日益占据主流。清初,以摹古创新深受皇家喜爱的“四王”画派,占有领导地位。他们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源及元四家画法,追求笔墨韵味,有着深厚的技巧功力,影响了整个有清一代的山水画风。由于王时敏与王鉴最先开所谓“山水正宗”,而成于王原祁,且三人居住地均是江苏太仓,所以,画史称为“娄东派”。王翚创造了一  相似文献   

10.
正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嗜画,得二王教授,肆力模古,遂为一代作家。尝奉诏作南巡图称旨,圣祖赐书"山水清晖"四字以宠之,因以自号。时有"画圣"之称,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石谷是虞山派开山之祖。初师王鉴,后拜王时敏门下。二人丰富的家藏历代珍品,为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与前辈相比,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关于汪精卫及汪伪政权的研究资料,同时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汪精卫生平传记陆续问世,另外在北京还召开了两次以汪精卫和汪伪政权为主题的学术会议,这些都推动了汪精卫及汪伪政权研究的良性发展.近30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汪精卫的方方面面都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学者们发表的有关论文及论著来看,对汪精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汪精卫、大革命时期的汪精卫、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原因、汪精卫的人际关系、汪精卫的政治思想等几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修正了不少学术观点.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汪精卫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创作宏富,以诗名世的五代王仁裕,秦州人。历一朝五国,生平经历颇为复杂。却因流传诗作较少,在文学史上很少被提及。本文依据史料书薄,对王仁裕杂史小说首次系统考述,以引起学者们对王仁裕杂史小说的注意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20年7月,直皖战争在直隶境内进行.皖系骨干吴光新,虽未直接参与战争,但在段祺瑞的授意和支持下,为击败直系,上窜下跳,作了充分表演.其一,是年2、3月间,段祺瑞图谋赶走豫督赵倜,让吴光新取而代之,以便拦截北归直军于途中.但这一图谋未能得逞.其二,是年5月,驻防湘南的直军吴佩孚部,为搞垮皖系张敬尧在湖南的统治,在与南方结盟后,撤防北归.直军一撤,湘军立即接收直军原有防地.张的统治岌岌可危,遂请求时驻岳州等地的吴光新部来援.但吴为保存实力,坐视张之垮台而不加援手.其三,直皖战争爆发后,直系王占元在武昌设计将吴光新扣押,并将其分驻各地的部队一一缴械,这对皖系在战争中的惨败,无疑是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战争结束,吴被免职查办,并交付军法审判,可谓身败名裂.  相似文献   

14.
王倚平 《收藏家》2008,(1):63-68
湖北省博物馆历时3年的扩建工程圃满完成形成具有楚韵文化特色的“一馆二翼”的建筑格局,展厅面积达13420余平方米,共11个展厅,展出文物万余件。新馆借2007年11月8日在湖北举办的第八届全国艺术节之际开馆接纳观众。其中,《馆藏明清书画展》是自建馆50余年来首次公开展出,为搞好这次展览,相关人员经过长期筹备,精心布局,将其具有代表性书画作品拣选出来,展出作品60余件。  相似文献   

15.
从《吏民田家莂》看汉代田税的征收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牍表明,孙吴把国有土地按质量分为“熟田”、“旱田”两类租给农民,征收不同标准的田租,其“熟田”、“旱田”的数额是人为地“定”出来的而非依据土地质量的自然状况而统计出来的数量;东汉自章帝以后把土地“差为三品”而税之,吴简的问世,间接地证明了东汉土地分为三等之后是分别征以不同数额的田税;孙吴的“熟田”、“旱田”之分是东汉田分三等的发展,尽管租、税性质不同,但方式一致。  相似文献   

16.
梁永照 《华夏考古》2005,(3):111-112
最近,孟州市博物馆在当地村民手中征集到2套大泉五十钱范,其形制相同。从其形制结构、文字风格等判断,当为王莽时期盗铸钱币的钱范。这2套钱范的发现对研究王莽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兴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他是中国新人文地理学的倡引者与践行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用现代新人文思想引领中国对空间对偶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创立了系统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学理。具体表现在倡导探讨空间(或地点)社会-文化空间秩序的构成规律,引领对人文空间的社会公正与价值尊严结构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他力践中国新人文地理学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的社会空间基础、结构与解构及其规划的系统理念与原理。他的以上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现代人文地理学领域中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以及城市社区体系规划等四大领域的系统研究中。人文地理学大师吴传钧先生生前在王兴中先生的前三部代表性力作《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和《中国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原理》的序言中,赞称填补了该三大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我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城市社区体系规划原理》一书为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了新思想。不仅如此,王兴中先生运用新人文思想对旅游资源景观和行为地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王先生积极投身于我国人文地理研究,成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生力军,通过他的具体工作,创办了我国唯一的人文地理学学术杂志《人文地理》,在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2001-2010年,在王先生的带领下,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学术会议几乎年年召开,积极地促进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王先生对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将载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册。  相似文献   

18.
荆州胡家草场12号汉墓出土竹简《五行日书》按端、令、罚、刑、德五时占测为事、初病、生子诸事项的吉凶。这篇文献与尹湾汉墓出土的《刑德行时》大体属于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两相比照,有助于加深对其文本源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两汉戊己校尉建制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戊己校尉是汉王朝在西域设置的重要官职,其职数情况是:西汉元帝至哀帝和东汉明帝时所设的戊己校尉,实际上均为戊校尉和己校尉二职,后又都合并为戊己校尉一职;无论是分设二职,还是仅设一职,其属官都分别有校尉丞、部司马、曲候及校尉史、司马丞、候令史等。作为中央派往西域的驻屯兵的军事长官,无论戊校尉、己校尉还是戊己校尉,除听命于中央,大约西汉至东汉中期要受敦煌太守节制,此后则由凉州刺史领护。  相似文献   

20.
Fei Xiaotong (Fei Hsiao‐Tung, 1910–2005) obtained his PhD under Bronislaw Malinowski's supervision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1938. Of the 20 volumes of his completed works, two books are well‐known in the West: Peasant life in China,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1939, and Xiangtu zhingguo (1947), translated as From the soil by Gary Hamilton and Zheng Wang in 1992. As one of China's finest sociologists and anthropologists, Fei was instrumental in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China, and his work helped to influence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is a translated, abridged and revised version of a conversation originally conducted in English, but published in Chinese to commemorat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Fei Xiaotong. Wu Zitong, the editor of China Reading Weekly, puts a series of questions to Gary Hamilton and Xiangqun Cha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