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后于1644年10月6日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自称老万岁。张献忠称帝后,立即与道教供奉的梓潼帝君张亚子联宗,说自己是张亚子的后代,借以抬高身份。张亚子是东晋人,曾长期居住七曲山,晓诗书,精医术,为贫苦乡民诊病施药,排忧解难,敬老爱幼,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爱戴,死后百姓建此庙以纪念。唐代封为英显王,元代称为文昌帝君。明清全国各地建文昌祠,因为文昌帝君发祥于梓潼,故又称梓潼帝君。  相似文献   

2.
张亚子为何被追封为“文昌帝君”谢焕智梓潼县七曲山大庙是全国文昌宫的发祥地。主神“文昌帝君张亚子”曾在全国各地立宫奉祀,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亦以“梓潼文昌帝君”奉祀,可以说影响遍及全球。笔者就张亚子为何被追封成“文昌帝君”作些探索。一、张亚子姓名的由来张...  相似文献   

3.
“首届文昌文化研讨会”在梓潼举行孟彦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昌文化研究所、四川梓潼文昌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文昌文化研讨会”近日在文昌帝君发祥地——四川梓潼七曲山举行。来自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有关地区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这次研讨会。学者们着重讨论了...  相似文献   

4.
<正>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管理科举文衡的大神,由上古时期的文昌星宿崇拜开始,在晚唐时期与蜀地的梓潼神崇拜相结合(梓潼神崇拜是指四川梓潼地方神崇拜)。在宋代,二神合而为  相似文献   

5.
梓潼七曲山大庙铁铸文昌像的断代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文昌宫(梓潼宫)的发祥地。庙内现存宋、明两代的实心、空心铁铸文昌及侍神像两组,是研究文昌帝君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6.
《神州》2004,(11)
梓潼七曲山大庙站在川西北的剑门山南望,古蜀道上有一颗明珠,翠绿的明珠,那就是梓潼。走进梓潼,你就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积淀深厚的文昌文化。七曲梓林,九曲潼水,文昌祖庭大庙就巍然耸立在梓潼城北高高的七曲山上。千百年来,香烟缭绕,俯瞰着布衣土著,文人雅士,达官贵人。  相似文献   

7.
陈德弟 《文史天地》2010,(10):68-69
《文史天地》2010年2期于“史海拾贝”板块,刊载了雷文进先生《明代宦官中的善类》一文,讲述了明代宦官中“间有贤者”数人,他们为助君明智、政治清明、兴利除弊等所起的良好作用。其实,历史上不仅明代宦者中有“善类”,即使在宦祸最烈的汉唐时期,宦官敢废帝立帝,甚至弑帝,也仍然有贤能俱佳的太监,匡扶正义,造福民众。  相似文献   

8.
平凉市博物馆藏金铜造像中,明代金铜造像占比最大,题材丰富,造型风格多样。本文通过类型学、标准器物学方法,对馆藏明代金铜造像分类梳理,并结合明代纪年造像,分析其形制特征和时代风格,总结出平凉明代金铜佛造像风格上为汉式造像和藏式造像共存,其造型和工艺精美程度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降低,恰与明王朝逐渐没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9.
瓶窑南山造像是东南地区一处重要的摩崖造像遗存,本文对造像中的摩崖三龛九尊作了考察,认为其属明代造像,并对其佛道合一或三教合一的内容及造像特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夹江千佛岩现存摩崖造像165龛,分为六个造像区,初步分为五期: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初、明代。中晚唐~五代造像以中型龛为主;明代造像绝大部分为微型龛。中晚唐~五代龛窟龛楣以带三角斜撑为主;明代龛窟龛楣均无三角斜撑。特殊造像题材有三佛并坐、四佛并坐、净土变、阿弥陀佛与观音地藏并列、观音地藏并列、双观音、地藏独尊、毗沙门天王、千手观音、三圣僧、塔等。各区的造像中均存在后代加装和改刻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先秦蜀道已经通行,为天下的统一提供了军事与文治教化的可能。政区分割而民风不一,秦巴山地水陆贯通成就了汉代道教源地。蒙元时期,全真教融合三教,在北方政权中获得认同。宋蒙战争使人口迁移,文昌祀迁移扩散。道教的发展促进文昌祀等级扩散,明清与科举相关的梓潼神崇奉与扩散前有别。  相似文献   

12.
黄春和 《收藏家》2003,(4):20-25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明代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尤为引人注目。由于明代宫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乐和宣德两朝,所以又通称“永宣风格造像”或“永宣造像”。永宣造像不仅做工精细,风格成熟、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明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汉藏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世纪初至今,国内外的藏学专家都十分关注永宣造像,并重视其研究,永宣造像的图片资料和研究文章经常见诸国内外精美的艺术图册和报刊杂志上;与此同时,国内外的文物收藏者也把永宣佛像作为梦寐以求的搜求对象,在国内外的拍卖会、私人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专集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目睹到永宣造像的风彩。由于永宣造像在历史、艺术和文物等方面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所以近半年来笔者专门对永宣造像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夹纻胎造像的制作方法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目前,由于文化断层以及现代工业材料的不断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已越来越少。夹纻胎造像的保护修复,一直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重点。藏于右玉县博物馆的两尊明代夹纻胎造像,由于库房常年湿度大、霉菌严重,造成两尊造像本体出现严重的病害状况。本文着重介绍了右玉县博物馆藏两尊明代夹纻胎造像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修复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元明清佛教摩崖龛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在重庆市范围内尚存有元、明、清时期佛教摩崖造像200余处,其中元代造像4处,明代造像60余处,清代造像180余处。这些晚期造像主要分布在重庆大足、潼南、合川、江津、荣昌、南岸等25个区县(图一),是研究唐宋之后石刻造像的珍贵材料。很久以来,由于晚期造像一直不被研究者和文物保护部门重视,许多造像  相似文献   

15.
七曲山大庙     
梓潼县七曲山大庙,位于县城北9公里处,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首批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区重要景点之一。 “路从古柏荫中转,楼向云峰缺处开”。在层层古柏掩映之中的亭台楼阁,就是闻名遐迩的梓潼文昌帝君庙。据记载,七曲山大庙始建于晋代,越西人张亚子,因避母仇,客居梓潼,行善教化,死后人们立庙祀之,晋代曰“亚子祠。”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幸  相似文献   

16.
黄春和 《文物天地》2021,(3):102-107
三“钱塘”款造像,风格的历史渊源“钱塘”款造像产生于明代早中期,它没有学仿盛行的明代宫廷造像风格,而是承袭了元代宫廷造像遗风。这一情形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翻检钱塘地方佛教历史可发现并不奇怪,它确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元代藏传佛教及其艺术形式在江南地区的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论崇祯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昊 《史学集刊》2001,(4):22-28
崇祯帝是明代的亡国之君,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对他的评价就褒贬不一。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崇祯帝虽对此不负有重大而直接的责任,但他的用人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军事对策有许多失误,对明朝的最终灭亡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飞来峰杨琏真伽造像明代遭“斩”说探疑劳伯敏杭州西湖飞来峰造像,是我国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石刻造像群,尤其是其中的元代造像,不仅造型较大,而且雕刻也十分精美,是飞来峰最引人注目的造像。但是由于这些造像的发起人和主持者杨琏真伽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和尚,所以,从...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明代佛学兴盛,广建寺院,为满足朝廷布施及民间供奉的需要,金铜佛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佛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水充足,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使汉藏金铜佛像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  相似文献   

20.
玉蟾山明代摩崖造像群位于四川泸县玉蟾山金鳌峰山麓,十一面千手观音是玉蟾山体量最大的摩崖造像,雕刻精美。其在造像像式上在造像雕刻中不注重对经典的严格遵守,重义而不重形,民间化、生活化的特征十分明显。既学习有藏传佛像的风格,又沿袭了汉传造像风格,是汉藏造像文化传统相互学习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