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雁 《敦煌学辑刊》2005,21(1):153-157
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法主,其与元世祖忽必烈的关系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一方面推动了中国佛教尤其是河西地区佛教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元统治利用佛教来有效控制吐蕃,巩固祖国西北边疆,达到“因其俗而治其人”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在西北地区传播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教,汉魏至隋唐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广泛传播,形成了西域、河西、陇右、关中、陕北和陕南六大佛教文化区。1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伊斯兰教在西北地区异军突起,西北佛教文化的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宋元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由天山北部藏传佛教文化区、甘青藏传佛教文化区和汉地世俗佛教文化区组成。新的西北佛教文化格局产生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趋于定型,从而奠定了近现代西北佛教文化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邹飞  高晶晶 《敦煌学辑刊》2021,2(2):114-123
伽西亚遗址,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哥达拉克普尔县西北2.5公里处,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佛陀涅槃的圣地,以著名的涅槃寺和卧佛雕塑著称.1904年伊始,印度考古局对该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活动,发掘了大量的佛教寺院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佛教遗物,为研究佛教艺术在北印度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同时为该遗址作为佛陀涅槃圣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古代印度佛教寺院布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4.
试论唐代吐蕃与西北各族的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略西北地区和统治被征服地区民族的过程中,吐蕃与西北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过密切的交往。西北各族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曾经影响到吐蕃文化,佛教传入吐蕃也有西北各族的贡献;同样,吐蕃文化也长久地影响到了西北各族,主要表现在文字、服饰、艺术等方面。吐蕃与西北各族的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心道是一位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有一定影响的高僧。然而其在当下无论是研究学者还是佛教信徒,对这位高僧都了解不多。特别是其两次来到西北学密弘法,尤其是第二次西北之行,曾在敦煌停留月余,在此期间弘扬法幢宗、兴建法幢宗寺院、广收弟子,把敦煌地区的佛教引入正信佛教。通过对心道在敦煌地区弘法活动的研究,可以对民国时期敦煌地区的佛教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前485年)。自公元前三世纪印度摩揭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开始,佛教越过古印度的边境,不断地向外传播。公元一世纪中叶,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伊斯兰堡西北的坦差始罗一带)产生了一种印度与希腊  相似文献   

7.
净土宗与祥宗是佛教中国化最为成功的宗派,这些宗派的发展主要在唐、五代。净土教从善导、慈民到法照,净土礼赞风行全国;不但流传于西北边陲的敦煌地区,甚至不远播东瀛.  相似文献   

8.
关中早期佛教传播史料钩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中早期佛教传播史料钩稽吴焯汉明帝水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洛阳乃有佛教;而传搐路线即循汉初开辟的丝绸之路,由洛阳西北经长安、河西四郡,出阳关、玉门而入西域。东汉未年,经由西域来中国的安息和大月支僧人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在洛阳已翻译了若干部佛经,桓帝...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气度     
中国美术的传统到底是什么呢?从中国美术史料看,中国绘画在唐以前,卷轴画很少,大部分画家本身就是壁画家。佛教从西汉传入中国内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美术便在我国迅速地兴盛起来。西北又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最早、最重要的传播通道。这一路有东西方往返的商人,也有很多为生计往返的画家。唐代在贞观以后,到开元、天宝年间,在绘画的各门类中,宗教艺术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时期佛教美术自然会吸引很多知名画  相似文献   

10.
佛典之翻译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基础,汉译佛典的绝大部分完成于中古时期。中古时期,西北地区形成了西域、河西、关中三大译经文化区域,译经中心大都位于交通要道或都城附近。中古西北佛教译经文化活动重心久在西域,晋唐时期转向了关中。  相似文献   

11.
鸡足山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圣地,中国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是迦叶菩萨的道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景点、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学研究、观光旅游、科普科考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鸡足山雄踞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宾川县境内西北隅,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旅游胜地”、“天开佛国”、“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以“四观八景”的奇风异彩名冠于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卖卖店     
《旅游》2009,(2)
钓岛——白沙岛地处舟山群岛东端,西北与著名佛教圣地普陀山隔海相望,与洛伽山一衣带水,东南面紧靠东海四大渔场之一洋鞍渔场,陆地面积仅2.88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佛教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在金代时,佛教在上京地区得以广泛的传播,虽然金代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并不具有十分重要性,但其佛教与南宋相比具有自身的堵多特点,所以文章通过对金初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金代上京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少林寺的佛教文化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项宝贵资源,本文在分析少林寺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少林寺佛教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解决对策。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约13公里处的嵩山西麓,是中国佛教禅宗和武术发源地,素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之称。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我国目前最高级——5A级旅游区。少林寺的一禅一武,加之  相似文献   

15.
《旅游》2009,(5)
钓岛——白沙岛地处舟山群岛东端,西北与著名佛教圣地普陀山隔海相望.与洛伽山一衣带水,东南面紧靠东海四大渔场之一洋鞍渔场.陆地面积仅2.88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6.
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历史时期佛教旅游发展以及佛教寺院作为旅游吸引物功能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佛教旅游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旅游活动形式之一,在不同发展时期,佛教旅游活动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内涵。佛教寺院在满足日常宗教活动同时,也采取"顺俗"措施,其作为佛教旅游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各项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历史时期佛教旅游发展对现代宗教旅游开发有着重要启示:本质上现代佛教旅游是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和延续;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是佛教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调整佛教寺院旅游功能是促进佛教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旅游》2009,(8):96-96
钓岛——白沙岛 钓岛——白沙岛地处舟山群岛东端.西北与著名佛教圣地普陀山隔海相望.与洛伽山一衣带水,东南面紧靠东海四大渔场之一洋鞍渔场,陆地面积仅2.88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8.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蓬莱山上,供奉清水祖师,素称闽台佛教圣地,是国家AAAA级名胜风景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游览胜地。  相似文献   

19.
《旅游》2009,(3)
钓岛——白沙岛钓岛——白沙岛地处舟山群岛东端,西北与著名佛教圣地普陀山隔海相望,与洛伽山一衣带水,东南面紧靠东海四大渔场之一洋鞍渔场,陆地面积仅2.88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0.
诃利谛信仰自公元2世纪左右在西北印度犍陀罗兴起,并出现大量的造像。与佛教其他的神灵类似,诃利谛的这些造像也明显带有希腊文化的特征。据图像特征,将之归纳为两种主要样式:持丰饶角式与不持丰饶角式。结论是佛教中著名的夜叉神诃利谛,在犍陀罗时期没有任何夜叉的特征,在那里她只是一个小儿的瘟神,成为夜叉女是佛教后期的编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