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有关北九州地区古代冶铁生产的遗址有福岗县系岛郡志摩町八熊的冶铁遗址(图一)和该郡二丈町琢田的精练锻冶(大锻冶)遗址(图二)等。经过发掘调查能够确定的时代为古喷时代后期至奈良时代后期。大泽正已氏认为,从古坟时随葬品的铁滓分析来看,日本的砂铁精炼始于五世纪后叶,盛行于六世纪后叶。日本的冶铁精炼,从须惠器窑和木炭窑等制窑技术的外来输入的时间考虑,似以五世纪中叶为妥。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郑州市博物馆配合“农业学大寨”运动,对市郊古荥镇一处汉代冶铁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古荥镇位于郑州西北二十余公里处,是汉代的荥阳城。冶铁遗址在该城西门外,面积达十二万平方米(图一)。一九七六年上半年发掘一千七百平方米,发现了冶铁炉基和矿石推、炼渣区等,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铸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我们做文物保管或博物馆工作的同志,应该主动的请科学家协助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最近因工作需要,有机会和一位冶炼科学方面的教授会见,请他给我们研究的有关宋代冶铁的问题提些意见。由于我们对这方面科学知识不够,在他帮助下,改正了一些错误,也肯定了我们一些想法是正确的。当主要的问题结束后,我们就谈起冶  相似文献   

4.
新安在河南伏牛山东麓,北濒黄河,南界宜阳,东与孟津、洛阳接壤(图一)。矿藏丰富,盛产瓷士、釉药、原煤、铁和铝钒土矿。汉魏以后,冶铁业比较发达。据调查,汉至北朝冶铸铁器作坊遗址共发现4处,朱元时期瓷窑遗址已发现12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的长河中,冶铜术的发明,把古代中国人由原始社会推向文明时代。在发明冶铜术的基础上,人们发明了冶铁术。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把奴隶制社会改变成封建制社会。冶铜、冶铁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省境内发现的冶金史料加以综述,以利读者了解我省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邛崃市平乐镇冶铁遗址,经过调查和试掘,发现了一批晚唐两宋时期的遗迹与文物,很可能是受汉代临邛冶铁业影响之后发展起来的一处有相当规模的冶铁遗址,为研究四川地区古代冶铁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7.
1957年5、6月間曾赴安阳、三门峡、西安、洛阳、郑州、开封、曲阜,济南等地,获見各地遺存的汉代画象石刻百余种。在山东滕县出土的数十方画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长方形石刻冶铁鼓风爐图,上面刻有汉代鼓风爐的形象。該石现藏山东省博物館。(图見本期第2頁) 图的右方为三人打铁情形,左方有一楕圓形物,上面装置有排列的筒形。它的左边有一人,可能是操作此物的。对此有人認为是鼓风爐,也有人認为不是。归来以后,检寻有关記載,特提出下列数事  相似文献   

8.
河南冶金考古主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治金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末期使用青铜器开始,到春秋时期冶铁业的兴起,经历了长期实践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青铜文化艺术。建国以来,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社会主义建设,在全省各地先后进行多次普查,大致上摸清了自商周至汉代有关冶铜、冶铁遗址的分布情况。对唐宋时期的冶铁遗址,也做了一些调查工作。冶铜遗址共十五处,如郑州西郊牛寨河南龙山中晚期遗址、偃师二里头三期文化、郑州商城南关外、安阳苗圃、洛阳市东北郊、新郑城关阁老坟和小吴楼、南阳市瓦房庄等。冶铁遗址三十多处,如战国时期以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9,(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7年3月,配合鸭河口水庫工程进行文物調查时,在南召县鸭河上游草店西部及西南部发现了古代的冶铁遺址。在这个遺址上共发現十二座冶铁爐,計草店西两座,庙后村北一座,下村南六座,朱砂鋪三座。爐都是用岩石砌成,石与石間空隙用冶铁渣填补。十二爐中以庙后村、下村两处保存較完好,这两处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10.
铁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已置于国家的管理之下。从《汉书·地理志》来看,各地铁官所在地46处分布在各郡国。但是,有关的冶铁遗址怎样和铁官相对应,是判断汉代冶铁特征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些冶铁遗址和铁器出土地,出土有冠以郡名、县名简称的铭文陶范、铁制铸范及铁器等(图一)。铁范上带有铭文的例子在战国就已有之,河北省兴隆县寿王坟出土的铁器就是燕国官营作坊的产品。现在把以西汉为中心的冶铁遗址、铭文遗物类和铁官相关联的资料汇集(如表1)。下面,试按各郡国顺序加以研究。京兆尹汉代京兆尹在郑县设置铁官,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西平县酒店冶铁遗址试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店冶铁遗址位于西平县西部38公里的酒店乡酒店村南约0.5公里处。东边邻杨庄村组,东南连赵庄村组,西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南离跑马岭2.5公里,北接棠溪河1公里。该地属浅山区边沿地带,遗址南和西部即为连绵起伏的丘陵区,屹岭河(洪河支流)从遗址中部穿过。(图一)1958年在遗址处的河段修建一座小型水库,叫潭山水库。现在的遗址被潭山水库分割为两部分,水库南岸有一座保存较好的冶铁炉和一小片遗址区,小片遗址与冶铁炉隔沟相望,沟宽125米,在沟边的小路上及沟下的断壁边,均可见到炼渣堆积,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3米,厚约0…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九州早期冶铁问题,桥口达也先生在《初期铁制品二·三问题》、《九州古代铁生产》、《古代九州的冶铁生产》,佐佐木稔在《古代铁》,潮见浩在《东初期铁器文化》等都有论述。现对上述著作中关于所谓“舶载品”(见本刊译文《古代九州的冶铁生产》图三:1—3。下同。)的原产地、九州生产的产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配合上武高速公路南段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并调查了泌阳下河湾冶铁遗址,发现各类冶铁遗存,其时代从战国中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是一处大型冶炼与铸造并存的"大铁官"作坊遗址.它的发现对中国冶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鲁山县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 ,位于鲁山县城南关与望城岗村之间。 (图一 )鲁山县城按规划要修建的南环路通过该遗址的北部。为配合该路的修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县文物部门的协助下 ,于2 0 0 0年 1 1月至 2 0 0 1年元月对道路所经过的遗址部分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鲁山县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偏西 ,地处秦岭山系东段的伏牛山和外方山的东麓与淮河图一 鲁山南关汉代冶铁遗址位置示意图图二 一号炉炉基及其相关遗迹平面图平原的过渡地带 ,北、西、南三面环山 ,东部为河流冲积平原和丘陵 ,淮河水系的一条重…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冶铁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曾产生过划时代的作用,一切文化民族都不例外。恩格斯指出。"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量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因此,探讨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这个问题,过去曾有过许多推论,但问题并没有解决。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展开,这个问题我以为是到了基本上可以解决的时候了。1957年,我曾经把中国开始冶铁和使  相似文献   

16.
远在战国时期,平定就有了开采铁矿和冶铁铸造的历史,据周人所著《山海经》记载:“白马之山,其阴有铁.”据考证,“白马”这个地方,就是平定北部和盂县东南部一带的山脉.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一章中说:“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治富,秦破赵,迁卓氏.”三卿分晋时期,平定地属赵国,赵人卓氏以铁治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平定便以采矿冶铁发家致富.到宋代,平定冶铁已有明确的记载.《晋乘搜略》载:“庆历二年命河东铸大铁钱,太原境内、五台、平定皆有铁冶.”明成化十二年(1476)抄本《山西通志·  相似文献   

17.
唐代渤海国时期,今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的冶铁业有了较大发展;铁器的使用更加广泛,尤其是铁制生产工具已被大量应用于农、渔及狩猎各业;冶铁技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本文拟分别介绍上述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物》1978,(2)
1975年,我馆配合市郊古荥镇农业学大寨运动,对该处的汉代冶铁遗址进行了发掘。古荥镇位于郑州西北二十多公里的汉代荥阳城旧址上,北依邙山,山北临黄河。冶铁遗址在汉荥阳城西墙外(图一)。经初步钻探,遗址南北长四百米,东西宽三百米,面积十二万平方米。1965年和1966年曾对遗址作过调查和试掘。这次主要在遗址的东北部(Ⅰ区)发掘,共开探方、探沟二十一个,  相似文献   

19.
战国晚期是我国先秦手工业发展的极盛时期,官私营手工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产生了不少以手工业著称的城市。在众多的手工业部门中,对于当时整个社会影响最为巨大的是冶铁手工业,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官营冶铁手工业。本文拟就战国晚期的官营冶铁手工业作进一步的探讨。一、战国晚期各国官营冶铁手工业机构 (一)秦国云梦秦简《秦律杂抄》中有:“大官、右府、左府、右采铁、左采铁课殿,赀啬夫一盾,”可知秦设有“右采  相似文献   

20.
1982年夏季,承德地区文化局所属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部分同志,对承德境内辽驿道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柳河馆时,于其西北的半砬子东沟村后梁梁顶发现大量古代炼铁渣,根据文献记载,疑此地就是辽朝柳河馆渤海冶铁遗址所在。1988年5月,根据有关线索,我们对滦平县半砬子东沟村后梁冶铁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其中一处业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