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涪陵白鹤梁石鱼和题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鹤梁石鱼因镌刻于涪陵白鹤梁上而得名。白鹤梁位于长江江心,略微靠近南岸,矩涪陵城西北不到一里。南岸临涪陵市,北岸是北岩点易洞,下游里许为长江与乌江汇合口,江面较宽阔。据《方舆胜览》所载:“州西一里白鹤滩,尔朱真人冲举之处。”经一千多年江水冲刷侵蚀,昔时河滩已成笔直而狭窄的石梁。整个石粱长约1600米,宽10—15米,与江流平行。梁外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梁内风平浪息,江面如镜,被誉为“鑑湖”,与对岸北岩坪自古为涪陵八景之一。  相似文献   

2.
涪陵北崖     
涪陵北崖刘争,扬峰“北崖高耸向谁开i云际偕登目八垓。道自洪潆传蜀远,易从伊洛入涪来。风清落叶依晴路,露重飞泉点翠苔。坐语不知尘界回,恍疑踪迹足蓬莱。”这是明代四川巡按、监察御史湖南李廷龙对涪陵北崖的赞誉。在涪陵城北隔江相望的二级台地上有一长约350米...  相似文献   

3.
洛阳龙门西山北端现龙门石窟研究院所处的红石沟北崖中段近巅处一个小平台后部崖体上,开凿一小型窟龛群(图一)。  相似文献   

4.
郦道元(约470—527年)注《水经》,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大致完成。那时的易水还只是滹沱河水系中的一个分支。许多人都以为易水只有一条,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页50-51“相、冀、幽、平等州”图幅(标准年代为497年)也仅绘出一条。事实上,这不过是北魏郦道元时代的北易水。另外,还存在着一条南易水。北易水入巨马河后,于平舒县北与入滹沱河的南易水相汇合。 据《水经·易水经》的记载,北易水出故安县阎乡西山宽谷中,迳五大夫城南,东行,左与子庄溪水合,…  相似文献   

5.
位于咸丰县北的唐崖上司王城遗址,目前湘鄂西少数民族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土司王城遗址,是历史上,该城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称。唐崖土司王城遗址,坐落在该县尖山区唐崖河畔的唐崖村。城址背依玄武、前望朱雀、左视青龙、右仰白虎4山,山体磅礴,缓缓向东南延伸。四周青山叠障,谷壑纵横,雾霭缠绕。奔腾的唐崖河由北而来,紧环城垣而南下,浩浩荡荡,一泄千里。民间传说,该河“流入川东而南下,又西流入境而北返,倒流3800里入长江”。唐崖土司世袭,罩姓,是鄂西南最早的土家旺族之一。据《咸丰县志》(1983年重印本…  相似文献   

6.
在洛川县以东约35公里的菩提乡董子河村西50米处的厢寺川,董子河以北不远处有一东西走向高约3米、宽4米不规则的垂直崖面(图一),崖前杂草丛生,董子河摩崖造像就位于该崖间。崖面坐北面南,摩崖像龛现存7龛,风化严重(图二、图三),并有一幅线刻人物图。其中有北魏熙平三年(518)至五代乾化二年(912)造像记5则。笔者于2005年10月间对上述遗迹进行了调查并作了详细记录,现将遗迹情况介绍如下,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志佳  张飞虎 《中国地方志》2022,(5):97-106+127-128
下马崖古城,位于哈密向北翻越天山的东部交通要道上。其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便于瞭望,可控制水源长期驻守,兼可屯田,是天山北麓理想的军事要塞。下马崖系由蒙古语演化而来,“马崖”为“摩垓”“莫艾”音译,其地名使用大约经历了摩垓图、多都摩垓、下摩垓、下莫艾(爱)、下马崖的演变过程,而古城建置则与清王朝平定西域,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有关。至迟于雍正九年,清军防御准噶尔时在其地筑城驻守。乾隆二十一年,撤哈密等地卡汛,其地划归哈密回民为世业,其城亦废。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曾有南疆拜城百姓随玉素甫迁至下马崖定居,当地百姓至今仍俗称其地为“巴依”“拜”。  相似文献   

8.
山西昔阳石马寺石窟及摩崖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马寺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昔阳县洪水乡石马村北,东北距县城12公里,东依石马山,西临石马河(图一)。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始凿群像于三沙岩巨石周围,巨石排列呈“品”字形。北侧巨石最大,四面皆镌龛像。南侧巨石背靠石马山,西、北二崖镌造龛像。西侧巨石位置偏低,仅东崖镌造龛像。北宋熙宁年间因像造寺,环巨石券围廊,兴建殿宇,并  相似文献   

9.
刘朴 《文物春秋》2005,(4):64-65
烟筒山位于承德县磴上行与三家两乡之间,海拔1213米,距承德县城80公里,因主峰突起状如烟囱,被当地人称作烟筒山。烟筒山的中段有一陡立石崖,高约8米,崖面自上而下刻有隶书“第一山”3个大字,每个字宽约1.5米,面积在1平方米以上(图一),整个石刻面积约为7.5平方米。在大字的右侧是一行竖刻小字“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镌”(图二)。  相似文献   

10.
“成山头”是荣成的游览名胜,《史记》中把它写成“成山”(P244)、“荣成山”(P1185)、“盛山(P475)等,在现在的中国地图上则称为“成山头”、“成山角”。在《史记》(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11月第二版)中有关“成山斗”的解释,有多处误注,现试做引证说明。《史记·封禅书第》载:(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北迎日出云。”在这段话后面,《史记》(P1368)注中对“成山斗”有如下解释:集解韦昭曰:“成山在东莱不夜…  相似文献   

11.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注)北部,有一处世界罕见的石林奇观——阿斯哈图冰石林。 “阿斯哈图”是蒙古语,意为“险峻的岩石”。阿斯哈图冰石林规模宏伟、数量众多,形状非常奇特,经地质学家鉴定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形成的冰石林。 阿斯哈图冰石林位于克什克腾旗辖属的巴彦高勒苏木(注)南部、天合园乡北部的北大山上。 北大山,当地牧民叫“达拉哈达”,是大兴安岭余脉的一部分。这里重峦迭嶂,树茂草深。冰石林就坐落在这群山之中,分布面积达十多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2.
回归自然的好去处沟崖风景区旅帆远离俗世,远离烦扰,能够真正休闲地在大自然中度过一个轻松的假日,对于久住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向往。位于昌平十三陵西北,被誉为“小黄山”的沟崖风景区,正是可以满足人们这种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愿望的好去处。下午四点多...  相似文献   

13.
蒲江道教“北极驱邪院印”考龙腾1988年,蒲江县天华乡出土一枚道教正方形铜印,边长5厘米,背纽长方形,连纽高3.5厘米,印面铸阳刻九叠篆书“北极驱邪院印”6字(图一)。今对此铜印试作考索如下:一、“北极驱邪院”考“北极驱邪院”见于《列仙全传》卷六、《...  相似文献   

14.
黄土塬上黄土窑徐志贤黄土窑,即窑洞,是利用生土的特性创造的一种居室。同时也是建筑艺术和旅游事业待开发的的荒原窑,是在人工掘成的崖上,由靠地面部分纵向挖成的洞。和盖房相比较,“崖”就是屋架。“崖”的组合,叫“庄”或“庄子”、“庄基”、“院庄”。“庄”的...  相似文献   

15.
大程书院     
大程书院王一心,王纪安豫东扶沟县城西南隅有一所著名的古学堂──“大程书院”。大程书院为宋代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在扶沟任知县时所建。原名为“书院”。因程颢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程颢居长,故称之为大程。后人...  相似文献   

16.
千佛崖(图一)位于“全国咽喉,嘉陵砥柱”的广元县城北五公里。即古石柜阁。《四川通志·山川志》引《清一统志》云:“千佛崖在县北十里,江东岸,石崖蜿蜒其形如门,上有千佛,唐时韦抗凿石为佛”。事实上,这里的佛教造像肇端于韦抗造像之前,早在南北朝时期千佛崖就开始造像了。史书之所以记载千佛崖造像为韦抗造佛,因为在大云洞外壁上还保存有唐刻的功德记:“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固传》引班固《东都赋》云:“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西荡河源,东澹海,北幼幽崖,南朱垠。殊方别区,界绝而不邻。自孝武所不能征,孝宣所不能臣,莫不陆水,奔走而来宾”。这里的“朱垠”所指何地?《后汉书》历代注家都付之阙如...  相似文献   

18.
资中重龙山摩崖造像又称“北岩”造像,位于县城北重龙山麓,现存造像1600余身,共编号162龛。据《会石苑》载《唐重修北岩院记》,其创凿肇始于唐建中(780—783年)年间,“会昌法难”曾使造像活动短暂沉寂下来,稍后,造像又趋于活跃,到咸通二年(861年),北岩佛殿僧虏已多达23间,佛事活动已恢复昔日盛况,为晚唐乃至五代、北宋造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介绍各龛修建时代和造像内容。谬误之处,敬祈同仁指正。第1龛,北宋。释迦牟尼佛像,头顶宝盖,饰螺髻,面相及衣纹被近人修补过。左手曲胸,右手上举作说法状,衣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赤足立于莲上。右臂镌阿难立像,  相似文献   

19.
川东地区散藏的青铜绳纹甬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东地区散藏的青铜绳纹甬钟幸晓峰1993年,笔者参加全省音乐文物普查①,在川东地区采集到散藏于市、县文管所的青铜绳纹甬式钟8件。本文作一简介,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一)涪陵小田溪战国土坑墓群出土一件(M1:41)②。1972年10月,涪陵小田溪...  相似文献   

20.
南、北集渠最早见于《水经注》卷33江水,“江水又东会南北集渠”,其大概位置在今重庆万州境,但在历史文献里即存在着一些争论,甚至今日仍有不同的看法。 《水经注》卷33载:“江水又东会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县界,谓之阳溪,北流,迳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溪夹侧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煮不绝。溪水北流注于江,谓之南集渠口,亦曰阳溪口。北水出新浦县北高梁山分溪,南流逞其县西,又南百里至胸忍县,南人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名分水口,朐忍县尉治此。” 通过这则记载,我们可明确两点:一是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