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年潮》2003,(4)
郑惠走了,我的又一位老友走了。前些年频频到八宝山送别友人,大多是比我年长的前辈。这些年送别的,就有许多是同辈中人了。真是岁月不居,廉颇老矣。郑惠这次住院,是去年七月。机关照例的体检,查出肝区长了肿块。复查通知送来时,郑惠正在山东烟台参加一个笔会,想必游兴正浓。是等他  相似文献   

2.
追思杜瑞芝     
一 我的良师益友,93岁的杜瑞芝走了,走得从容,走得平静,但走得那么遥远,走得让人难以接受,走得再也追不回来了! 他的遗体于2012年11月27日在广州火化。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表示深切悼念,汪洋、叶选平等前往送别。中央各部门、全国各省市,特别是广东省的党政军中熟悉杜瑞芝的领导同志对他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  相似文献   

3.
陈乐民 《炎黄春秋》2006,(10):56-58
老李(慎之)走了三年多了,在他西行启程时,我曾以《山高水远望斯人》一文送别(刊于零三年的《随笔》第四期)。然而,他似乎没有渐行渐远,在我脑子里的记忆中,时不时地跳出来一些交往中的情形,遂择其一二,顺手写下,聊补前文之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4.
谁说您走了呢?……亦文亦武,笔剑双修,繁华滤净红尘梦。忧国忧民,冰霜两鬓,大雪无痕赤子心。陈沂兄长走了,我蕴着热泪写了这副挽联,并且突节而歌:凭栏处,潇潇雨泣……来抒发我的沉痛。平生善歌不善哭,只有两次我以歌代哭,亦歌亦哭,头一次是八十年代初我回遵义的老家“沙滩文化”的沙滩,先是一门兄弟子侄执手而泪雨滂沱,继而是叩拜祖宗的坟墓而放声痛哭。二十多年的生死情结;骨肉凋零残照里,诗书灰土火魔中,我怎么不痛哭呢?第二次恐怕就要数给陈沂兄长送别了。  相似文献   

5.
人生虽短丝路情长武玉笑俗话说,不走的路都要走三遍。不知为什么,我与这条既苍凉又壮丽的丝绸之路却结下了不解之缘:十趟八趟不停地跋涉在这条情意绵绵的古道上。难道是那山舞银蛇般的冰山、雪峰的诱惑?还是对那草原牧场、戈壁湖泊的迷恋?不,确切地说,吸引我的是那...  相似文献   

6.
正雷达老师突然走了,走得太过突然,昨天下午同事告知时不能接受,过了一夜的辗转反侧、前思后想,还是不能接受!仿佛是刚刚发生的事,因为参加李杜诗歌节的事,2017年秋初的时候,雷老师来天水,有一日陪他吃饭,接他时在宾馆的房间见访客和电话不断,我感慨说:师父,你何时才能闲一点啊?雷老师回我:快了,过两年干不动了,我就回老家来,谁也不  相似文献   

7.
送别贾老     
贾老去了。贾老给中国和世界古人类学留下了丰硕成果,带着丝丝遗憾,去了。我怀着对贾老的崇敬来送别贾老,也怀着对贾老的歉疚来送别贾老。在中国考古学和古人类学领域,贾老是先师泰斗。在我刚踏入北京大学校门,走进考古学的教室,贾兰坡这个名字就突出地显现在我的面前。《中国猿人》、《河套人》、《山顶洞人》是我们必读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8.
刘墉 《神州》2010,(6):78-79
仲夏之夜爱就是一种盼望,盼望跟他相聚。问题是,如果从来没有别离,又怎么盼望相聚?吃完午饭,跟妻坐在窗前喝咖啡。“这样的感觉真好。”我说。“是啊!”她笑笑,“可是你没回来之前,我的时间安排得好好的,你一回来,把我全搞乱了”我跳了起来:“天哪!这是什么意思?”她歪着头笑:“你不在的时候,我很早起床,先读《圣经》、做体操,再叫女儿起床,送她上学。回家后,时间有的是,可以处理各种杂事,有时候还去逛百货公司,中午常常十二点半就睡午觉了。”喝口咖啡又道:“可是现在,一点半了’还在跟你聊天。”又笑笑,“不过也好,这样才有变化,变一阵,你又走了。”  相似文献   

9.
霍英东,一位起于赤贫的巨富,一位传奇的商业巨子,一位倾力回报社会的慈善家,一位心系祖国的爱国者。他走了,带着不能目睹2008年北京奥运的遗憾。仅以此文,送别这位将永垂青史的老人。  相似文献   

10.
唐双宁 《百年潮》2005,(2):72-76
今年,利用难得的休假,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走了一次草地.我是分次实现重走长征路的愿望的,这既是从小立下的志愿,也与我创作毛泽东<长征>诗的书法作品有关.红军走过的路,我差不多都走了,只剩下这块草地.  相似文献   

11.
"能走夜路?"两个中年男子有些疑惑地看着我."放心,经常走."我说."那就好."说着他们站起身来,准备上路.看着我背了那么多的东西,便把我的包都接了过去,我手上只剩下一个三脚架,感觉轻松多了.这里是青海省囊谦县吉尼赛乡深山峡谷中的一个藏族村落--瓦代村.  相似文献   

12.
叶当前 《旅游科学》2008,22(6):49-54
送别诗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元素,对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古代的祖饯仪式,揭示送别诗的起因,并结合古代文史资料对送别诗进行合理的归类,以期促进送别诗个案的研究与运用,从而推动旅游文学的深度开拓。  相似文献   

13.
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被誉为描写崔张爱情故事作品的“双璧”,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董西厢》和《王西厢》都写了“长亭送别”这个情节。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又都是精彩的篇章,把王,董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作一番比较,对探讨文学的继承和改革创新的问题是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八年前,我突然接到中联部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李一氓同志逝世的讣告,既未讲追悼会的日期,也没有让我去北京送别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一张通告。但我继续往后看。在另一张纸上印着他感人肺腑的遗言:“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  相似文献   

15.
阎愈新 《百年潮》2004,(2):35-38
侯外庐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史专家和教育家.侯先生1950年至1958年担任西北大学校长达8年之久,在成千上万师生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侯先生任校长期间,我有幸在侯先生亲自领导下编辑西北大学校刊,亲聆教诲,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6.
嵇康与嵇喜赠答送别组诗既体现了兄弟的手足情深,也表达了二人志向迥异的哲思。名为送别,实乃言志。亲情难以愈合分离,说明了魏晋之际两条思想路线斗争的激烈。  相似文献   

17.
李向东 《百年潮》2004,(12):68-70
心绪翻涌 初七一清早,更起的哥哥就从北京回到夏赵邱村,给丁玲带来木炭.屋子里烧了火,一下就暖和多了.接下来的几天,风小了一些,丁玲在夏赵邱村和邻近的几个村子走了走,和乡、村干部谈了谈,搞些调查,了解当地的农业规划和经济核算情况,她还把夏赵邱村去年的整个账目看了一下,替几家算了细账.她给陈明写信说:你一定很担心我的生活,可是我一个人好像也能混一样,你走已经六天了,我好像离开你很久,我一个人在这里混了很久一样.日子真是太长了!你这几天生活怎样?我是多么的想你呵!你的文章写得怎样了?我想着你也要写这样的"文章",我心里就难过,你有何辜呢?只不过由于我害了你……  相似文献   

18.
节目效果     
去现场看张绍刚主持的最后一期职场招聘节目《非你莫属》录制。我猜想这会是依依惜别的一期。也确实如此。张绍刚主持3年里来过这个节目的老板、求职者被请来许多,坐在十字型舞台周围,为他送别。  相似文献   

19.
桥啊桥     
我是走黄土路长大的. 后来,告别乡村,来到城市,开始在柏油马路上混生活了.这是1996年考上大学的事,从家乡杨家岘来到省城兰州,负笈求学,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大的转折.后来,回天水工作,家乡杨家岘渐渐成了我偶尔探亲、扫墓、踏访土塬民俗的地方.世事流转,谁也不知道你明天会去哪里,就像我当年穿行在天水的街巷时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迁居南方,走过一座又一座桥. 前几年在萧山,走得最多的桥,是城河上的六座桥.无事可干的时候,心情郁闷的时候,就会一座座地去走,顺着城河看两岸的市井生活,还特意写过一篇《城河;六座桥》的散文,收录到《客居萧山》的集子里.2015年初夏,我迁居吴中,我的生活还是离不开桥.  相似文献   

20.
李伯     
正月十六凌晨,李伯走了,走得很安详,享年76岁. 李伯是我一名初中同学的父亲,我们曾同处一乡,属两村,只因病重期间在我所在医疗单位就诊,相互间才有断断续续不到4个月的接触.满打满算,李伯至去世之日,已罹患痼疾三年有余,好在他们家道殷实,子女孝顺,竭力治疗,自己亦豁达开朗,硬是抵抗和支撑到了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