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发推陈出新”。是新中国发展包括戏曲在内的艺术改革和研究的指导思想,更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方针和路线,而这一题词的问世,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姚华通过大力弘扬戏曲的"俗"性所带来的社会教化作用,来放大戏曲的社会价值,从而提升戏曲的社会地位。其戏曲理论中的"真",主要包括"真情"与"真事"两个层面,所谓"真情",是指戏曲要抒发真情实感,而"真事"则涵盖了相应的两层含义:一是戏曲中自然景物描摹的逼真;二是戏曲所叙之事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八国集团找到了"新的主题",那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援助发生"阿拉伯之春"的国家5月26日至27日,八国集团峰会在法国西北部海滨城市多维尔举行。一改过往美欧争论不休的惯例,八国在中东局势、非洲发展等议题上空前一致——严辞批评利比亚、叙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提出戏曲要“两条腿走路”“三者并举”马彦祥遗篇[编者按]为纪念周恩来逝世20周年,也为祝贺中国首届京剧艺术节胜利闭幕,本刊特发表著名戏剧家马彦祥1981年在全国戏曲现代戏教学研究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含周恩来关于戏曲方针的指示),以期对我国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高阳县以其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绚丽多彩戏曲文化,素有“戏曲之乡”的美名 ,其中有一颗摧灿的“明珠”,就是河西村的昆曲。河西村位于县城东南角,与河间、肃宁两县的边沿村庄接壤,居有300多户。就是这样一个普通村庄,在戏剧上几经波折,久而不衰,先后培育出100多名昆曲演员,不少人成为著名艺术家,为我国传统戏剧的继承和发扬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昆曲产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发祥地在江苏昆山一带,故称昆山腔,后简化成昆腔或昆剧,也叫昆曲。当时为许多人所喜爱,发展很快,一度风行全国…  相似文献   

6.
张晨 《沧桑》2009,(5):222-223
明代随着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繁荣,戏曲理论批评经过理论批评家们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李渔《闲情偶寄》的"曲话"部分是此时极有分量的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在大量戏曲文献的基础上研究戏曲理论,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部最完备最系统的戏曲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7.
“富连成”是培养京剧戏曲演员的科班,由于其由名师执教、教学严谨有方、学业系统,培养出了享誉国内京剧舞台上辉煌的一代。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将将 《神州》2014,(5):4-4
晚明以来,尤其随着王学的兴起,理学家压抑了几百年的士子们开始觉醒,压抑了几百年的人性就犹如火山般爆发出来。这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高扬人性、人情的狂飙与突进的时代。戏曲创作不再像明初那样以"理"为主,而逐渐转向以"情"为主。在这个戏曲创作言情的时代,戏曲作家、理论家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9.
杨兰春以《朝阳沟》为代表的现代戏曲作品,经受住了大浪淘沙,迄今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这不仅是因为内容反映现实、贴近人民生活,而且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杨老编导的戏,具有醇厚、芬芳的乡土味和中原地域色彩。特殊的对象范围———河南农民,特殊的语言方式———俗白而又凝炼的诗化的中州语,特殊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传统戏曲小说、曲艺的明朗、抒情的喜剧风格,里面蕴涵了深深的农民性、大众性。河南豫剧来自民间,是大众的,特别是农民的戏曲。杨老编导的戏曲大都取材于农民,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农民戏”。在这…  相似文献   

10.
李梅英 《神州》2012,(14):63-63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一、讲清意义,明确内容;二、正确鼓励,注意启发和激发"自改"兴趣;三、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四、运用各种修改手段,参透"自改"知识;五、分步训练,循序渐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1958年10目,郑振铎因飞机失事遇难后,其遗孀高君箴女士将郑的全部藏书捐赠北京图书馆,总数多达17224部、94441册,其中最有价值的是30余部宋、元版本的典籍。郑振铎藏书内容颇丰,包括戏曲、小说、版画书、弹词、鼓词、宝卷、歌谣、俗曲等等,其中以戏曲、小说、版画书为最。 戏曲是元代文学的灵魂,但直到清未民初才有王国维、董康、吴梅等学者注意搜集和研究。在此之前,保存元人杂剧最多的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臧懋循所刻《元曲选》,内选杂剧百种。另有《元刊杂剧》30种,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典戏曲在宋金元时期逐渐形成、发展并成熟。戏曲故事的情节、对白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并作为装饰图案呈现在日常器用之上。受此影响,元明时期的龙泉窑大胆引入戏曲元素作装饰题材,用自身擅长的精美印花及刻划花直观地表现戏曲故事,丰富了装饰纹样,为青瓷的生产注入了新鲜活力,从而为龙泉窑在元代的大发展以及明代前期的继续繁荣提供了助力。将戏曲元素融入青瓷装饰,不见于宋代龙泉窑,是元明时期伴随戏曲艺术繁荣在龙泉青瓷装饰中出现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13.
西夏文“福圣宝钱”是否要改译为“禀德宝钱”.是西夏钱币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近日,笔者在撰写《浅论西夏文钱币》一文时想到了这个问题,并冒出来一些新的看法,现略呈如下,恭请同好指正。  相似文献   

14.
也是1956年,当我正在选择新的上演剧目时,接到了让我去北京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首届全国戏曲演员讲习班的通知.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文艺方针和文艺理论,交流表演艺术的经验.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自然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15.
“唱戏的时候,为啥演员总从左边上场,右边离开呢?”对戏曲初生兴趣的朋友,总有许多疑问。想解释清楚传统戏曲演出左上右下的规矩。  相似文献   

16.
戴婷 《沧桑》2009,(1):246-247
戏曲在中国是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丰富的故事、优美的唱腔早已深入人心。多少艺术家受到戏曲文化的影响,把自己所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人物,塑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使戏曲舞台上长久地存留了那么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中国传统戏曲的娱乐性便不可回避地根植其中。一方面,戏曲在形成之初便具有了先天的娱乐因素;男一方面,在戏曲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市民经济的发展与大众对通俗文化的迫切需要,也促进了戏曲的娱乐作用的发展。娱乐性便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第一特性。  相似文献   

17.
张全明 《炎黄春秋》2000,(11):71-74
自宋以来,人们把包拯尊称为“包公”。一提起包公,人们就会自然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在宋元明清以来的戏曲舞台上,不但关于包公的剧很多,而且还专门为他设计了独特的舞台形象:蟒袍、玉带、纱帽、朝靴,同时勾画着日月阴阳脸谱的“包黑头”。因此,包公成为我国宋末元明以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清官代表。  相似文献   

18.
张开善 《百年潮》2006,(7):18-24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为强有力地领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组建了一个部门——中央专委。中央专委的全称,开始是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后来随着工作的发展改叫中央专门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四百多年前,在太仓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被后人尊为“曲圣”的魏良辅和他的伙伴张野塘,创造了流丽悠远、舒徐婉转的水磨腔——昆曲。魏良辅,字尚泉,是江西豫章(今南昌)人。他从小就喜爱戏曲音乐,以春秋时代晋国的著名乐师师旷为榜样,早年擅长北曲,从事戏曲演唱、教学工作.是著名的曲师,有《南词引正》(改本为《曲律》)一书传世。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教自汉朝传入我国后.对我国的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朝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曾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吸收了佛教所使用的吉祥符(或其传形),将其定为字,读“万”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