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16,(6)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能否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是事关我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问题。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遭到诸多西方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和鼓吹西化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肆意攻击和抹黑。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在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让广大党员干部敢于发声,敢于反击互联网上的一切西方错误思潮,保证意识形态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与此同时,一方面我们要完善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做到在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我们的宣传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应该积极创新互联网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容和话语,积极引领互联网舆论流行潮流,从而牢牢掌握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出现在两个历史转型时期,一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为内忧外患的中国寻找"出路"的信念,竭力主张中国应走西方的道路,形成了第一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二是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来,一些人借纠"左"之名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形成了第二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两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都有着共同的理论主张,即它们都以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尤其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由国内外敌对势力鼓吹和散布,以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否定革命、"告别革命"为核心,以伪造、篡改、歪曲、"恶搞"历史为手段的政治思潮。这股思潮在国史学领域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虚无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正义性、合理性、合法性;虚无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进步的伟大意义;虚无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一致性。我们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树立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自觉性,增强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韧性。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股错误思潮,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蔓延已有四十余载,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的十年间,历史虚无主义发展态势由高走低、逐渐式微,散播主阵地向互联网转移,并不断耦合智能化技术推演、升级。这种演变绝非偶然,它与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驳、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资本渗透有着紧密的关联。新时代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需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凝心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同时,我们要注重运用智能化技术提升治理能力,建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长效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各种西方史学思潮的传入,随着苏联解体后西方将和平演变的目标对准中国,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悄然兴起。这种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合法性,从根本上否定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的旗号,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是明确的,那就是企图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歧路。这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同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彻底的斗争,直至将其根本清除。为了更好地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错误主张,我们约请五位从事历史理论研究的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以期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本质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畅发展清除干扰。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要关注当代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要关注当代史研究沈葵当代史,是当前时代的历史。它是离我们最近,并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在中国史学界,与硕果累累的古代史、近代史研究相比较,当代史研究不仅成果少、人员稀,而且至今尚未形成气候。从现象上看,似乎史学界偏重于古代史、近代史而忽视当...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刮起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之风,这一思潮在毛泽东研究领域尤为喧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选择毛泽东为主要的发难对象,不是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单纯著名的历史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毛泽东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性、政治性符号而存在的意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毛泽东研究领域的泛起,绝非是单纯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史学研究的趋向已逐渐转向当代史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研究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研究成为重点.在史学领域中,讲究时过境迁,然后言史.中国史学文化历来有不修当朝史的传统.近代以后,历史变量骤然剧增,社会变化迅速而猛烈,当代修史也就成为必然趋势.当代史是还没有从现实生活中完全冷却下来的历史,与现实社会是近距离的关系:事情虽属历史,但当事人和当事人亲属还在,社会影响还在,政治语境还没有变化,"时过境未迁".当代史的言说环境,要受到来自现实社会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政治与学术的话语冲突,也有现实与历史的恩怨纠葛.  相似文献   

9.
202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实施70周年,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运行70周年。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实行的40年里,不仅使我国工农业和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还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一大批支撑我国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基础,积累了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今天回顾和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必须站在新时代的思想高度,同时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弄清楚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选择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为什么要把计划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前面为什么要加上“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我们研究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是为了不割断历史,铭记那个年代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与伟大成就,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中国历史的诋毁,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行稳致远、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提供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从宏观上进一步深化对新中国60年历史的研究,加强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本刊编辑部和安徽行政学院于2009年11月2~3日在合肥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本刊编委会主任朱佳木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对中国当代史定义、分期、主线问题的再思考》的主题报告(本期全文发表)。会议邀请了40多位学者以文入会,围绕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内涵与外延、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方法、学科定位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体系的构建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与会学者认为,在中国当代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推进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现将提交会议的部分论文以笔谈形式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初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起,极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妄图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最关键的是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核心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是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是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邓小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加强了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遏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也为当前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韩雷 《攀登》2023,(5):48-54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样态,它以其隐晦的叙事方式、生活化的形式,以及话语表述的大众化代替了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的直接性,因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基于此,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总体战”,需对其出场语境和现实表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神秘面纱展现其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批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2017,(8)
<正>纵观历史,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社会意识领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潮变幻。这其中,积极的、理性的思潮居多数,但也不乏各种消极的、非理性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这样一种消极的、非理性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并非一个学术流派或一种学术观点,而是带有强烈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图的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是活跃于当下中国的错误社会思潮之一,其以历史唯心主义的选择论为逻辑起点,以反历史、反科学的态度及政治诉求,否定主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社会意识领域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支力量。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部分史学研究陷入理论和方法的误区,表现为对历史客观性、可知性,历史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否认,以"超然的客观主义"和"价值中立"为价值取向。严谨的史学研究,应当对历史虚无主义抱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坚持合理价值取向,回归历史现场,从史料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用逻辑严密、史料扎实的历史作品,给予历史虚无主义以有力的回应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史的定义、分期和主线,是当代史学科建设中比较重要的三个问题,也是目前学界分歧较多的问题。在这几个问题上的反复思考,深入探讨,不断完善认识,对于构建当代史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当代史从学科意义上说,完全是中国现代史,但不完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完全不是中共党史。对迄今为止的中国当代史进行分期,只要是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出发,各种意见都可以也应当平等讨论。但为了更大程度地体现当代史的特点,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的角度划分历史时期较为妥当。对历史主线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从历史发展主体的基本动因这个意义上理解,贯穿当代史的主线至少应有三条,即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虚无主义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近年来它更为复杂且具有新的重要特征,对其进行分析和批判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聚焦于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而且披着"学术"外衣、"文艺"外衣和"言论自由"外衣,借助学术化、日常生活化、网络化模糊和遮蔽其意识形态色彩。有  相似文献   

17.
<正>借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一东风,历史理论研究在2022年气象万千,硕果累累,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的建所及科研步伐明显提速。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解析和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口述访谈录”两大课题后,“‘中国之治’的历史根源及思想理念研究”“西方历史理论发展史”在2022年也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课题,连续两年共计四个课题顺利立项,这是该研究所建所第四年获得的最好礼物,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历史学研究稳步前行,成果迭出,中国史学自身的话语体系正在形成。学术讨论问题意识明确,史学理论建构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传统史学创新不断,新领域、新命题、新方法、新史学渐成气候;考古重大发现层出不穷,推进了古史研究,服务公共、走出国门。本文以复印报刊资料历史类期刊为统计样本,根据近三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和全年索引,采用可信的资料统计,对中国历史学学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21,40(3)
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呈潮涨潮落之势。近年来,西方提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历史虚无主义又在中国重新泛起。为了更好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研究。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本文从演变过程、本质内涵、危害和策略几个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梳理,并指出当前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甜 《史学理论研究》2022,(5):70-84+159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在改革开放40余年历程中有不同表现,随着国内外环境因素变化,由最初的“非毛化”和虚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为重点虚无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显性直接地大字报式表露走向含蓄间接地学术式、生活化蔓延,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对象、党中央批驳的重点、学界解析和研判的内容都有所侧重和不同,呈现出历时性和共时性变化。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中国学界对此十分关注,及时跟踪研究,予以解析和批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