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未知的亲爱的木木:赞同你的话,人生只有一次,为什么不永远不降低期待、能激动多久就激动多久?他是让我激动的那个人,我对他的爱可谓"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可惜我认识他的时候,使君有妇了。我强忍心痛等了他两年,终于降低了期待,也结婚了。  相似文献   

2.
寻找马里奥     
和马里奥的相识是在两年前。一天,我去一家经常光顾的外贸商店买衣服,卖货阿姨突然问我:"能给你介绍个男朋友吗?"我笑了,虽说是单身,但总觉得还没到需要卖服装的阿姨帮忙张罗的地步。阿姨解释说:"他和你一样,是我认识六七年的老顾客了。他是土耳其人……""啊?我没想过找外国男朋友,何况还是土耳其人?!"我有些愕然。阿姨说他很特别,和来店里的那些一次换一个中国女孩的外国男人不同。于是几天后,我收到了一条全是  相似文献   

3.
时间:1980年6月19日上午地点:李维汉家中 你们要我写文章,我不能写。现在由我来写这样的文章,是不得体的。我是向小平同志建议,希望他出来带个头,只有他比较最合适。我向秘书讲过,这个问题是不能谈的。你们从哪里知道的?中宣部传达了?我和小平同志只有两个人谈,是他说出去的?这两天都有人来找我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老舍是相当平民化的” 傅光明(以下简称傅):您能否谈谈您与老舍先生是如何认识的?他最初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邓友梅(以下简称邓):我和老舍先生认识是1950年的十一二月份,大概我是他从美国回来  相似文献   

5.
前年,我在美国一所幼儿园考察,认识了一个叫小约翰的男孩。他很热心,曾主动地向我提一些新到的孩子讲解并示范各种玩具的玩法,而且有问必答。第二天,我发现他一个人坐在教室外面,样子很孤独。我问“:你怎么一个人呆在这里?”小约翰低下了头“:我在计时隔离(Time-Out)。”他受罚  相似文献   

6.
朱虹 《旅游》2004,(6):12-15
与唐师曾约在一个下午见面,地点是在后海的一个茶馆里。 我先到的,坐在临窗的一桌子边,期待一英俊小生出现在前门。结果,一老态略显的人从后门进来,冲我打招呼:找我吧? 这就是唐师曾吗?那个扛着相机上战场的人,那个驾着大吉普走天涯的人?眼前是个头发稀少,有点驼背,两只小腿一粗一细的人。 可他就是唐师曾,有点沧桑,也有点疲惫。  相似文献   

7.
我先说几个故事:去年春节和今年春节,我听到了两位刚刚退下来的省委书记和中央的一位部长与我咬耳朵的话。这位省委书记说:"我在台上的这几年,真话不敢说,假话我不说,只能不说话。"什么问题?第二位中央的一位部长说:"我从地方上回到中央来十年了,说话、说真话越来越难。"还有个同志已经逝世了,他是《人民日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过路人到一家客店,向店主要点吃的东西。店主就端来了两个煎鸡蛋给他当晚饭。离开的时候,那位过路人一时粗心忘了付饭钱。一年以后,他又路过那里到了客店。他和客主见面时,两人象好朋友一样地相互问候。客人又要来了饭菜。吃完饭付钱的时候,他对店主说: “你还记不记得去年我吃掉的那两个鸡蛋?得给多少钱哪?”“慢着!”店主说,“这可得细细地算一下哩:那两个鸡蛋本来是可以变成鸡的,  相似文献   

9.
1934年 1 2月下旬 ,大概是阳历年前的一天 ,杜月笙派人把我叫到上海杜美路杜公馆。照江湖上的规矩 ,像我们这样的人被他“召见” ,首先要向他“问安”。但这次还没有等我开口 ,他就笑着对我说 :“侬做件事情 ,啥样 ?”在当时的上海 ,要想在杜月笙手下搞个差事 ,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看到杜月笙的神情 ,我心里十分高兴 ,忙说 :“听先生吩咐 !”他点燃一支雪茄 ,看了看我说 :“无啥事体。前两个月 ,沙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请我当董事长 ,尤菊荪再三恳求 ,也不好驳他的面子 ,只好同意了。找侬来 ,是要侬每天到锦江公寓去看看 ,他们的董事会就…  相似文献   

10.
在西藏各地农村中,我生活的时间最长、情况最熟悉、联系最密切的,是拉萨西边的堆龙德庆县,特别是县城附近的东嘎乡。 从1965年开始,西藏各地农村陆续铺开三大教育运动。“三大教育”指的是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当年十一月,我被抽调到拉萨西边堆龙德庆县的三教工作团,留在团部秘书科做文字工作。 有一天,工作团办公室主任叫我过去一下,走到他办公室门口一看,里边坐着一个胖胖的人,披一件呢子大衣,戴一付水晶眼镜。主任笑着说:“小廖,认识吧?这是林芝县委孙明才书记,现在是三教团东嘎乡工作队队长。”他这么一说,我一下子想起来了,那是4年前我进藏的时候,从格尔木跟他同  相似文献   

11.
我幼年随父亲在黄陂读书的时候,就认识了蔡济民.记得我的父亲和蔡的父亲唱和的两句诗:“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甲午后割澎湖、旅大),曾使我们两人深受感动,同时又看到当时的一些进步书报,就起了革命的念头.1908年(戊申),父亲叫我到省考学校谋出路,我却响应了“要革命到营里去”的号召,于是年下季,毅然投入第三十一标第一营前队当兵.蔡济民则在我之先投入第二十九标,他特来介绍我认识刘九穗和黄元吉两位同志(黄与我同棚).当时他指我对刘说:“我们两人是邻县,又是好友,都是受了那两句诗的影响,激于义愤,相约前来投军革命,这是个忠实可靠的同志.”并嘱他们介绍我与江光国、祝制六联系.过了几天,刘九穗对我说:“如果有同营的人问你‘学生为什么来当兵?’你就回答‘执干戈以卫社稷,是我们青年应尽的责任.’并可举朝鲜、印度亡国的惨痛来和中国的现状作对比,这就是我们第一步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从虎照横空出世,到社会质疑,再到年画现身、网易六方鉴定、国家林业局要求陕西林业厅重新鉴定,犹如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事件常在引人入胜处卖个关子。结局早已明了,演员却迟迟不见谢幕。直至6月29日,陕西省政府突然宣布周老虎死亡。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扇虎照门,进出多少人?  相似文献   

13.
耀邦百年祭     
正(一)今年是耀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逝世26周年。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人们用各种方式来追思、缅怀、纪念他。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不单单是一种礼仪,而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道义和期待。(二)认识和评价胡耀邦,可以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作为普通共产党人或者说普通公民的胡耀邦,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这一代最没文化,不可能再出鲁迅人物周刊:2002年您从北大退休后,都做了些什么?钱理群:退休4年多里,我处于一生当中从身体到精神的最佳状态,因为摆脱了……一些牵制吧。以前必须戴面具,现在无所谓了。近两年我比较关注农村教育。在教书上我可谓节节败退(笑),先是北大,后是中学。但做的还是继续研究鲁迅,普及他的思想。人物周刊:研究鲁迅以来,您是否与鲁迅家人有过接触?他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细节没有披露?  相似文献   

15.
我不是从萨拉热窝来的一个年轻人到理发店去理发。爱开玩笑的理发师问他:“你从哪儿来呀,年轻人?”“从萨拉热窝来。”年轻人回答。“啊,我真高兴看见萨拉热窝人,有件事情向你打听一下,我听说萨拉热窝的男人都是硬汉子,他们刮胡子的时候从来不用热水和肥皂,是真的吗?”年轻人多么希望做一个硬汉子啊,他说:“当然是真的,如果不信,你在我脸上  相似文献   

16.
宦迪 《贵阳文史》2005,(4):35-37
(一)有幸认识唐莫尧先生,纯属偶然。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贵阳市文化局在华家阁楼搞修建,工人要把一棵碗口大的常绿冬青树砍伐,树砍了一个小口,忽听一声喝斥“:为什么要砍树?”只见一个头戴草帽,身着中山服布衣,脚登布履的人趋至树前,使得招呼建筑的文化局干部徐绍坤慌忙解释,左说右说无计于事,来人甩了一句话:“长成这样大的树,起码二十年,要砍拿园林局批文来!”他手持草帽,慢慢走了。绍坤是我的同学,看着远去的背影,我问他那是谁?“贵阳市委宣传部主管文化的唐某某。”这可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以后,从报刊上不断见到唐莫尧的名字,大多…  相似文献   

17.
双面同桌     
正人,都是只有一张脸的,但是我的这位同桌却有着"两张脸"。嘻嘻!这当然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啦,条件是——上课前和上课后。我想你一定要问,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在课前和课后?打住,打住。别问了,快来与我一起认识认识我旁边的这位"高人"吧!NO.1,第一面:下课面。我的同桌是朱宁晨,他可是我们班级里的"男子倒数三大天王"其中之一。不过,他下课玩起来那可叫一个"疯"啊。这可不,现在他又和他的好兄弟朱翔  相似文献   

18.
陈银平 《丝绸之路》2014,(21):64-65
音乐作为爱的宗教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愉悦,更多的是唤起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赵小钧就是一位用音乐的方式唤醒那些麻木了的或者迷失了自我的人善良本质的行者。一首歌曲《天上的西藏》让人们逐渐认识了赵小钧这位甘肃作曲家。关于赵小钧,诗人、作家昂王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其心似佛,其人如歌……一次偶然的机遇,我认识了他。从此,时光给我们的友谊打上了一个死结。在认识他之前我就聆听过他创作的许多歌,那些充满魅力的旋律常给我留下许多遐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时代精神与历史研究"这一主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什么是时代精神?二、为什么说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和认识不可能脱离时代精神的制约?三、既然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和认识不可能脱离时代精神的制约,他还能不能认识历史的真理?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香港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的文章,里面居然提到久已销声匿迹的武汉诗人周弃子。文中对周推崇备至,说他和高阳是“求之当世,何可多得”的“一代才人”。阅后不禁勾起了我对周弃子当年在汉口写作《紫阳桥曲》一诗而风靡一时的往事回忆。 30年代初,周弃子在武汉市已是颇有名气的诗人。我虽未曾与他谋面,但常在报刊上读到他的作品,久已心仪其人。他所作的旧体诗清新俊逸,读之韵味隽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1934年间,他的一首长歌行《紫阳桥曲》在报端发表,愈加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众口传诵,在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