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诗界革命”的源起,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诗界革命”是梁启超等人在戊戍变法前一二年提出的。《中国学史》说:“在戊戍变法前一两年,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而不及黄遵宪。这种观点极有代表性,但值得商榷,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2.
杨槐  袁林 《新疆钱币》2005,(3):25-32
钱剑夫先生在《秦汉货币史稿》中说:“秦自商鞅变法,民富国强,其币制亦必有所更新。”①黄锡全先生在《先秦货币通论》中指出:商鞅第二次改革中“统一度、量、衡制,‘平斗桶(斛)权衡丈尺’,其中当包括有统一货币之内容”圆。我们结合史料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探讨,初步认为:“调轻重”作为二次变法中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可能是调整货币等级、开始发行一两型圜钱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对洋务派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判洋务思想和洋务派是梁启超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梁氏认为 ,洋务派也讲变法 ,也谈西学 ,但成效甚微 ,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变法不知“本原”;并指出 ,洋务派的病根在于“不以民为重 ,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从而击中了洋务派的要害 ,从政治上划清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戊戌期间梁启超对中国积贫积弱缘由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戊戌期间形成的一整套变法方案,源于其对于中国积贫积弱缘由的精深见解。通过认真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通过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反思,通过对清末管理制度、教育制度进行剖析,他认为:中国之弱“远者在数千百年以前,近者在数十年之内”。几千年的专制王权造成的国民劣根性,为所谓远者;缺乏中西会通的人才,为所谓近者。只有通过维新变法,才能从根本上将上述弊端革除,使中国能够迅速“雄冠于地球”,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相似文献   

5.
改革难     
叶超英 《文史月刊》2013,(12):78-78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国耻使慈禧痛定思痛,思想上开始从血腥镇压变法向富国强兵转变,自图变法。1901年1月29日,慈禧在一篇以光绪帝名义颁布的“上谕”中指出变法之难:“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  相似文献   

6.
年少时读历史,总认为慈禧太后是晚清最大的保守派,她残酷镇压“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就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7.
熙丰党争,除了围绕新法具体内容而展开的争论外,还在“祖宗之法”、“义利”、“开源节流”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了辩论。王安石认为“祖宗之法不足守”,而反对派则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从实践来看,变法派观点更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但变革对象只是政策设施,而不是赵氏政权“维系防范的基本原则”。王安石引用发挥《易》中的“利义之和”观点,为理财制造舆论,而反对派则直接援引孔、孟的义利对立观点,批评和阻挠变法中的理财。在如何理财上,王安石主张节流但更强调开源,反对派则坚守节流反对开源。这三方面内容,层层深入,是两党争斗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戊戌维新时的士大夫认为,救国之本在于彻底改学,也就是说,彻底改变学问的系统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如梁启超所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①。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有关辛亥革命以前京师大学堂的史学论著,考察了经学古...  相似文献   

9.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变法策略二题郑云山,陶水木在近年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中,有些论著认为:光绪及维新派变法策略的错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但这些论著都是将光绪和维新派作为整体研究对象来立论的,那么,作为革新派巨人的康有为,他的变法策略究竟怎样?作何...  相似文献   

10.
一 史学界一般以“洋务运动”—“变法运动”—“革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三个段落。然而,这三个段落又是前后交错,彼此渗透的。例如,“变法”观的提出与实施,就不仅专属变法运动,洋务运动也早已高张“变法”旗帜。 “更法”、“变法”本是先秦即有的古老命题,又每为后世改革者  相似文献   

11.
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2期上蒋英杰文章《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别论》,在“深入分析变法的目的、王安石的言行、变法条文的主要打击对象”之后,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王安石变法代表大地主利益、以巩固封建皇权为出发点,既扼杀了工商业的发展,又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因而是“反动的和倒退的”。对此,我们谨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作者商榷。并就变法失败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商鞅变法实行“受田”,“百亩给一夫”;又通过“名田宅”的户籍制,确认“受田”农民的永久使用权.“受田”农民直接向国家交纳租税,成为国家佃农,国家是土地所有主。这样的封建制度,可以称之为国家封建制.在商鞅变法前后,山东六国都实行了这种制  相似文献   

13.
九百余年前 ,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势 ,解决“冗官”、“冗兵”、“冗费”三大沉疾 ,宋神宗毅然任用王安石 ,君臣二人共同发动 ,主持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变法。变法运动从理财入手 ,进而波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 ,影响深远。九百年来 ,对于这场变法的评判 ,争论从未停息过 ,研究逐步深入 ,但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在 2 0世纪 5 0~ 6 0年代 ,史学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基本上持肯定态度 ,其经典著作依据是列宁的“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粉碎“四人帮”以后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得以摆脱这一模式 ,…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 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人,因而也被称为康南海。康有为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的代表。康有为在历史上为人永记,实在于他力倡变法,主张改革,并成为戊戌维新的闯将。 鸦片战争后,帝国产义入侵,康有为提出“变法图强”,曾几次上书皇帝。在德国侵占青岛后,康有为第七次上书,终于被光绪皇帝采纳,史称“戊戌变法”,因变法主要是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为骨干,故也称“康梁变法”。但变法遭到慈禧太后的镇压而失败,康有为逃亡国外。 那个时候,康有为并没到过青岛…  相似文献   

15.
問题解答     
商鞅、王葬、王安石同是变法,何以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呢?(湖南益陽第一初中周雨初問)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反覆教導我們:对於具体事物要進行具体的分析。又教導我们不要只虯粼谑挛锏谋砻嫦窒笊?而要深入事物的内部進行仔細的研究。对於商鞅、王莽、王安石的变法問题,也应抱这样的态度。我們不要只从表面上看到他们都是“变法”,就把这三件事不加區另地相提並論。也不要認为既同是“变法”“改革”,要成功就都成功;要失败就都失败。問题决不是这样简單庵窒敕?必然會使本来很複雜的問題不能得到解决,也使我们自己陷於混乱。我们应当仔細地分析他们当時各方面的情况:究竟这些“变法”、“改革”  相似文献   

16.
“庆历新政”發生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由中小地主阶层代表人物所进行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的重要尝試。“庆历新政”在北宋“变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巨大意义,它是“熙丰变法”的序幕和准备。“庆历新政”的出現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絕不仅像旧史家所謂的“党爭”之类事件,而是由于北宋社会史發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兴建海军的思想,学术界多年来一直缺乏研究。本文拟对此浅论。 一 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呼吁军事改革,尤其主张:“今吾欲兴海军”。实际上,这成了他以后的一贯主张,到了1907年他在给清廷的请愿书中仍坚持主张中国应“速成海军”。那么,为什么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能产生兴建海军的思想呢?这决非偶  相似文献   

18.
张云峰 《沧桑》2011,(1):50-52
戊戌变法时期,各政治派别对待变法的态度不同,给变法的实施增加了难度,这要求变法主张者争取广大中间力量的支持,注意推进变法的策略。传统观点因张之洞与康、梁对变法进度不认同而认为张之洞是反对变法和反对维新派的。其实,张之洞是统治阶级中支持变法的中间力量,他与维新派的分歧在于变法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夏同龢为贵州历史上两个状元之一,其《状元策论答卷》与光绪帝当时维新变法的思想相近,从“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个方面阐述了执政及变法之要,通篇洋溢着爱国、务实、变革、维新的思想,有较深刻的政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京师大学堂并非变法失败后的唯一幸存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钱耕森先生在《京师大学堂何以幸存》一文中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①。但是,贯穿该文的一个重要说法,即慈禧太后与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一举镇压了维新变法之后,很快“进行了全面复辟,把变法的所有新政统统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成为‘戊戌政变’后唯一的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