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对个人崇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苏联的改造和建设、对国家的独立和自由,甚至对国家的存在都作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他领导下苏联历史上发生的严重错误和挫折,也甚为世人所痛心疾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中的问题所造成的恶果且不待说。20年代中期以后,斯大林把党内不同意见分歧变成为“党内斗争”;到30年代初又变成为对“不可调和的敌人”的“你死我活”的斗争;30年代后期更变成为“识别”和消灭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了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说的东欧,除了传统所指的欧洲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苏联1939年以后新获得的、在战后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西部领土(即原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原波兰东部和比萨拉比亚等地)。四十年代末,在这一广大地区兴起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继苏联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进行的全盘集体化之后,科学社会主义在农村的又一  相似文献   

4.
苏珺 《沧桑》2009,(6):70-72
20世纪50年代我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作为决策者毛泽东思想变化的直接结果。引起毛泽东思想变化既有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以及苏联因素等直接原因的影响,也有国家制定工业化战略等主要原因的影响。梳理其变化的原因,并进行理性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共和国曲折发展的历史,也有利于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苏联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它对苏联社会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苏联有一种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这种急于过渡的思想在战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赫鲁晓夫提出的“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理论,把苏联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冒进倾向发展到顶峰。赫鲁晓夫在1961年曾向全世界明确宣布苏联将于1980年基本实现共产主义。20多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赫鲁晓夫的预言已成为神话。今天,重新探讨赫鲁晓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从中吸取教训,对我们今后更准确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包虹 《神州》2013,(1):28-28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已象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这样。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被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的改革,人们破除了过去单一的苏联模式观,承认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而且应该存在多种模式,存在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改革时代”的今天,我们回顾一下曾一度被誉为“改革之星”的哥穆尔卡的“波兰道路”,并就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结果作一浅析,这对我们观察和认识各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有意义的,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8.
斯达汉诺夫运动产生在三十年代中期,是苏联社会主义竞赛的新的更高的阶段。斯大林称赞它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史册最光荣的篇章之一。”为了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这一新生事物,本文就斯达汉诺夫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历史地位和基本经验,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宣告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毛泽东、陈云和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陈云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论,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现了我国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薛衔天 《百年潮》2008,(4):61-64
1929年10月12日-11月27日,苏联对中国东北边境地区进行了一场“惩罚”战争,对20世纪20年代蒋介石和张作霖反苏政策来了一次总清算。中国大败,苏联全胜。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张学良强行收回中东路,因此可以称之为中东路战争。由于中国是被压迫国家,苏联政府及其历史学家们便极力将惩罚对象张学良说成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相似文献   

12.
苏联作为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的工业国家,其城市化进程既具有发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重特性,同时又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即:阶段性明显、与工业化关系密切、发展不平衡。一、城市化发展阶段性明显苏联城市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时代,但大规模城市化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俄国工业革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则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13.
苏联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进行的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向来被说成是执行了列宁的合作社计划。这不仅是苏联理论界的定论,也是我国理论界一部分同志的看法。但是,事实究竟怎样呢? 究竟什么是列宁的合作社计划? 列宁的合作社计划,是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导苏维埃俄国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瑞典位于欧洲北部,是一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半岛国家。但它的社会发展样式却独具特色,在本世纪70、80年代曾两度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中心。70年代,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相继发生社会危机,而此时的瑞典却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成为西方学习的样版。80年代,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先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纷纷以积极的姿态展开了关于“瑞典模式”的研究和讨论,在国际社会再次掀起了“瑞典热”。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理论界对瑞典的社会发展也做了大量的探讨,一系列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已陆续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与苏联和南斯拉夫发生了较大的分歧。中方不能容忍赫鲁晓夫和南斯拉夫对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苏联模式进行改革,并把这种改革当作修正主义加以批判。同时,为“反修防修”和防止“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快速的发展。这一方面源于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冷战所赋予的强烈政策取向也迫切要求苏联学在全美范围内发展为一门规模巨大的学术专业。在这一时期,联邦政府、私人基金会基于国家安全机制和冷战战略目标,为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联,扩大了对苏联学的资助范围,提高了资金投入。以此为契机,该领域相关学术机构在全美各地高校广泛设立,可供政府吸纳和利用的苏联问题专家数量也得以成倍增长。另外,美国斯拉夫研究促进会还通过改组将全美苏联学家囊括其中。在这一时期美国苏联学的发展历程中,该领域不同学术机构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学界与政府的共生关系不断增强,国家权力对学者参与冷战的动员力度持续加大,并且越来越多的苏联学家将官方需求确立为自己研究工作的主要取向,体现了美国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独特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解体,它的解体既非外敌入侵所致,也非内部政变使然。关于苏联剧变,学者著述颇多,观点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在二战后没有很好地融入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中,反而背离了这一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历史潮流,最终被历史所湮没。  相似文献   

18.
底图内斯库是罗马尼亚历史上最名的外交家,其对苏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令世人关注。底图内斯库在20世纪20年代持强硬的反苏立场,30年代,他的态度发生逆转,从拒绝与苏联直接接触到逐渐愿意改善与苏联的关系,最后还与苏联就结盟进行谈判,成为与苏联合作的最积极倡导。底图内斯库对苏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罗马尼亚国家利益的判断。鉴于国内尚无人涉及这一问题,本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曾经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和头号大国的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极短的时间走向解体,一时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仿佛没有了明确方向,情况似乎正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为之暗自高兴的社会主义走到了尽头,但这场失败并没有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奄奄一息,反而更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和人民继续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和勇气。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及东欧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以及苏东剧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利和有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使读者更深入的了解苏东剧变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去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韬光”指把声名才华掩藏起来,“养晦”指隐居待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