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兰英 《攀登》2001,20(7):98-10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其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始终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因此,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建党80年来,她都始终致力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把生产力及社会历史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总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生产方式在不断调整与变化,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也不得不经常进行必要的改革。这是为人类文明发展史充分证明了的。然而,在我国史学界,关于改革史的研究,并不尽如人意。尽管一些学者在诸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  相似文献   

3.
改革是一场革命,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就不能前进一步;改革是一个过程,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今后的改革便搞不好。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书,要记载一代一方的自然、社会、人文及百科之业的历史和现状。但今非昔比,在今天仍然用旧的体例模式去记述这些对象,不能展现当代风貌。这是客观事物向我们提出改革的必然要求。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要变革就得打开视野,从封闭的固定的旧模式和旧的思维方式及方法中解放出来,以勇敢的开拓精神,正视现实。社会在前进,在发展,记述方方面面诸事物历史和现状的地方志,也必须与社会的前进发展相应同步,展现出有活力,有生气的新品格。  相似文献   

5.
1990年3月,邓小平通过对农村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农业有“两个飞跃”的战略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6.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和谐发展,是发展形式的集中体现。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谐发展是解决前进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法论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谐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程度,离开了和谐发展,改革发展中的所有矛盾和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因此,毫不动摇坚持和谐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地方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这位对中国现代史的演变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巨人,以他那伟大的思想和革命的实践,同我们民族的社会改革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如此巨大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环境,以至成为这种改革的杠杆和历史前进的动力,可谓举世皆知;然而,他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方志文化的贡献,恐怕人们就知之甚少了.  相似文献   

8.
朱地 《百年潮》2003,(2):4-9
我们在今年第一期的新年献词中这样写道:"当前,举国上下都在谈论创新问题.创新,是历史的火车头.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这段话,用来说改革也是适合的,因为改革实质上就是创新与突破.改革、创新、突破,是社会进化的基本法则,是一部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类认识发展史.正如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创新"问题时所指出的:"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正是基于这种睿智和哲理,报告把"改革要有新突破"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向全党提了出来.为了帮助广大读者讨论和了解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里改革的突破方向,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高尚全同志.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郑重说过,江泽民总书记多次重申过,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的功过是非,唯一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改革与建设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经济总体实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最根本的发展生产力观点。用这一根本观点看问题,我们才得出奴隶社会较之虽属公有制、无阶级、无剥削但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原始共产社会,是伟大进步的结论。同样,用这一观点考评吕梁山地区大规模拍卖“四荒”的使用权,我们自然会肯定这一举措为吕梁地区农村带来了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可行的,是进步的。吕梁地区拍卖“四荒”使用权,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结果。这个实践过程还在继续,还要不断完善。他们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在目前社会阶段,它会像“包产到户”一样,取得成功。人们的疑虑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的秦国变法,是中外历史上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秦国变法的最终成功,不仅在于秦孝公、商鞅切中要害的变法举措,初步改变了秦国的社会制度,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成效,更在于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对商鞅变法的继承与发展,克服种种阻力,把变法继续推向前进。孝公、商鞅死后,"秦法未败"的历史经验是:用改法为律把变法原则细化为法律法规,以客卿制度克服宗室贵族专权的倒退逆流,用整饬吏治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即通过法制度建设、用人制度、整饬吏治等一系列举措保证了社会改革路线与政策的连续性,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江平 《炎黄春秋》2014,(12):6-8
四中全会《决定》有很多亮点,我就不细说了。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时间表、进程等,跟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怎么协调起来?我们都知道,法律和改革是矛盾的:法律需要稳定,而改革每天都在前进。怎么解决改革和法治的关系,30多年来都在探索。改革的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改革是先改革、后立法,现在和以前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大海人的沉浮及其横亘日本史的改革王顺利任何社会改革,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但又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运作。因此,这种具体运作人的经历及其素质,必然影响其所推行的社会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使改革表现出自身的特征。古代日本的大海人皇子在其登上天皇宝座(称天...  相似文献   

13.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赵紫阳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以下简称《报告》),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初级阶段的性质和特征,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相似文献   

14.
宫希魁 《炎黄春秋》2013,(11):78-80
有一种说法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其本源意义在于强调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对此必须正确把握和理解,不要误读了这一命题。改革究竟是一个有始有终有时段限制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永无休止没完没了的无限持续过程?我的回答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改革虽然是我们前进和走向复兴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纪念《论十大关系》讲话发表40周年李力安今年是中共“八大”召开40周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40周年,也是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40周年。从那时起,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论十大关系》始终对中国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正>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造成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不安定因素逐渐累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但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行,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共识。古语云:谋定而后动。没有共识,何以定谋?所以,我们当今的政治改革"稳妥"有余,"积极"不足。其实,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已经存在。这个共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然现行宪法并非十全十美,但只要把它落到实处,我国政治体制就会前进一大步。《宪法》第5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62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15项职权;第63条有罢免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去年以来,新宾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有利时机,以改革总揽全局,以改革为一切工作的主线,以改革为发展的总动力,深化了以大包干方式开发“八山”资源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了以转制为主的县乡企业改革;实施了以住房制度改革为主的社会事业配套改革。通过实施、推进和深化农村、企业和社会事业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开发山区,富民兴县,致富奔小康,全面完成“九五”计划提供了动力。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品德效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是伦理学概念,它指人的具有一定规格、标准、等级的道德素质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品德高尚者,站在道德进步的前列,引导着社会的道德发展方向;而品德低下者,则成为社会前进的羁绊和阻力。由此,品德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一定关系,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效应。品德效应作为人与人相互影响的方式是广泛存在的,但社会统治者或领导人的品德效应更具有突出的意义。这正是本文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领导干部品德效应问题的提出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项实践包括相互关联的两种实践形…  相似文献   

19.
从1980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改革城镇住房投资、建设和分配制度的总体设想以来,住房制度改革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在广大城镇展开,至今已30年。从1993年到1998年,我有幸参加这项工作,担任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深深体会到搞这项改革的艰难,几乎一直是在争议中探索前进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前后是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未雨绸缪,防范在先,注重增强全党的执政风险意识;加快发展,增强实力,夯实抵御执政风险的物质基础;深化改革,加强调控,重点解决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妥善处理自然界和社会突发事件;练好内功,强身固本,抓好执政党建设这个关键。认真总结这一时期我党成功抵御执政风险的宝贵经验,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造性运用,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把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