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探讨了在中国参战语境、社会革命语境以及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形成过程及特定意义。百年来,中国围绕一战华工形成的论述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国家视角,着重从中国作为参战国与战胜国的角度展现中国在华工招募过程中发挥的主导性作用与华工扮演的参战角色;另一类立足于华工视角,最典型的是在社会革命语境下从华工作为帝国主义、军阀主义对立面的角度揭示英、日、法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势力的压迫本质与华工的革命精神。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华工论述似乎接续了中国参战语境下的华工论述。虽然同是立足于国家视角,但在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论述更侧重展现华工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进程。尽管社会革命语境下的华工论述逐渐瓦解,但个体视角的论述依然不失为国家视角论述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视角,二者之间的矛盾突显,是当前中国一战华工论述重建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2.
华工联合会原名中华旅俄联合会,1917年由在俄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成立以后,华工联合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进入俄国的华工提供了大量帮助。1918年底,华工联合会转变为“无产主义者组织”,它积极对在俄华工进行革命宣传,建立起与中国境内革命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此外,华工联合会还促成中国政府与苏维埃俄国之间进行对话,在俄中两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大量史料,追溯了旅俄华工联合会在救援、革命和外交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华工联合会这一以往较少引人注意的华侨组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文梳理了二战时期伊拉克海员华工的基本情况与国民政府对工潮案的处理过程。1942年5月,驻伊拉克英军招募一批滞留印度的中国海员赴伊拉克为内河运输队工作,华工到后不久却因待遇差等原因而爆发工潮。国民政府与英军展开交涉,焦点为涉事华工应否受军事法庭审判。经过协商,由中方外派军事法庭进行审判,开创了中国向他国派出法庭审判本国华侨的先河。中国法官并未使用军事法,而是以普通刑法审判华工,量刑较轻。此后,国民政府继续为改善华工工作与生活条件等问题与英军展开交涉,以保护华侨权益。伊拉克海员华工是战时海外华侨特别是华工生活的缩影,此案的处理体现了战时国民政府处理侨务的特点及境外司法审判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华工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华工出国的历史意义 华工是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在国外靠体力劳动谋生受人剥削而不剥削他人的中国劳动人民都属于华工的范围。有自愿出洋的自由华工,而更多的是被强迫拐卖的契约华工。前者包括  相似文献   

5.
山东淄博周村是当年英法招募华工的重要站点。论文根据对"周村华工"后裔或知情者采访整理出来的65份口述资料,从华工归国所带物品、节余工薪的使用状况、归国后从事的行业、思想观念与自身素质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比照当时知识界和政界对于归国华工影响力的乐观预期,得出结论:华工归国后的总体境遇不够理想,归国华工对中国社会所能发挥的积极影响极为有限,甚至其中不乏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9.5万名英招华工在法国为英军工作。英招华工从中国前往法国的运输分为东西两条路线,有大约8.5万名英招华工是从东线前往法国的。东线运输从中国威海和青岛出发,东渡太平洋到达加拿大的西海岸,再通过铁路运输穿越北美大陆,然后再从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东渡大西洋,到达英国的利物浦,之后换乘火车到达英国的福克斯通。从福克斯通华工再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的港口布伦。全程大约2.2万至2.4万公里,历时近1年半。为了得到急需的劳动力,英国政府对于华工运输十分重视,不仅为华工旅途中的住宿与饮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还派遣军官与军医负责华工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从而大大减少了华工在运输途中的死亡和逃逸。  相似文献   

7.
华工是华侨的一部分,华工可以笼统的定义为出外务工的中国工人。而晚清时期的华工出国的缘由却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出走伴随着诸多的因素。从这些外出因素和方式来看,他们的命运似乎就是可以预见的。晚清华工的大量出国也是帝国主义侵华史中掠夺劳动力最有力的见证。本文拟就晚清华工问题的由来做一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认识晚清华工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8.
1917年2月17日,自上海出发的法国邮船亚多士(Athos)号在地中海附近被德国潜艇击沉.该船载有华工九百余人,遇难者多达五百余人,是一战爆发以来出国华工遭遇最大的一次牺牲,一时轰动中外.随即,中国政府就该事件展开调查,要求中国驻法大使馆、广东省政府、惠民招工公司等相关部门、公司,详查亚多士号沉船始末、华工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9.
王希天是中国旅日华工领袖。为了华工的利益,他曾与日本当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被日本当局杀害。中央电视台对此曾作过专题报导。《旅日华工领袖王希天》、《王希天被害真相》两文对王希天及其被害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论文分别梳理了美国和中国关于铁路华工研究的学术史,并进行了比较与思考。认为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通车,保障美国实现了真正的国家统一,开拓了美国的太平洋贸易时代。华工是铁路西段的建设主力,铸造了历史的丰碑。目前,对铁路华工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美国视角"下的学术实践:美国学界的研究起步早;研究资料主要来自美国;学术话题主要是美国学界在引领;中国的铁路华工研究仍处于边缘地位。这种状况既具有时代特点,也具有学术的时代局限。需要从地理和学术两个层面去突破"美国视角",深化铁路华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契约华工对秘鲁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 ,早已载入史册 ,彪炳千年。那么 ,契约华工成为自由人之后 ,对秘鲁华人社会起了什么作用呢 ?他们又如何适应这个异国他乡 ?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一 拉开华人移秘的序幕  据 1935年出版的《利马日记》记载 ,16 48年和 16 5 6年在利马均有华人活动 ,1但中国和秘鲁远隔重洋 ,万里迢迢。由于受到地理、交通的限制 ,相信在 19世纪中叶前 ,侨居秘鲁的中国人寥若晨星。 1849年 10月 ,75名契约华工乘“弗德利各·吉耶尔莫”号抵达秘鲁介休港 ,拉开了华人移民秘鲁的序幕。同年 11月 17日 ,秘鲁通过一项以引进…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 ,横贯加拿大东西部的太平洋铁路如同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 ,对北美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为纪念参加修建这条铁路的中国华工 ,一部反映加拿大华工一百年前奋斗史的大型画册《枫骨中华魂》,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881年至 1885年间 ,有 15 0 0 0名中国华工远涉重洋来到加拿大 ,开始了他们的劳工生涯。在工作条件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 ,这群默默无名的华工担负起了整个铁路工程最为险要地段的施工工作 ,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美德赢得了加拿大人民的尊敬和赞扬。在当时 ,“…  相似文献   

13.
北洋政府国务院侨工事务局,曾于1920年1月和5月,相继组织人员,实地凋查了南洋荷属勿里洞岛和邦加岛锡矿的华工状况,留下两份附有多幅照片、插图的“调查书”。它们是弥足珍贵的华工历史资料,也是华工  相似文献   

14.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东北、河北及山东等地的破产农民和无业人员开始移居俄国东部地区,并在俄国境风广泛分布,人数较大庞大。就是在这个群体中诞生了中国旅俄联合会和旅俄华工联合会。并在十月革命中部分华工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这部分旅俄华工在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和帮助下,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加快推动了马列主义在我国北方的传播,在沟通共产国际和中共建党工作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旅俄华工接受和宣传马列主义的历史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更好的体现出旅俄华工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前夕的旅俄华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俄国“盗人的贼”拐卖到沙皇俄国这座“民族监狱”里从事奴隶劳动的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劳动力的需要急剧增加,英、法、俄等国竞相在中国招工。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争期间英国在华招工5万人,法国招工20万人。战争爆发后,俄国不但民用企业劳动力不足,而且军事工业也深感劳动力缺乏。因此俄国政府一反过去排斥华工的政策,利用与中国接壤的有利条件,捷足先登,开始在中国大肆拐卖华工,其人数远远超过英法各国。马克思在研究17世纪荷兰人的殖民掠夺时指出,欧洲殖民者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指出他们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大迁徙为国际背景,记载了1904-1910年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文章主要围绕契约华工赴南非的历史原因,中、英两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华工在南非金矿的劳动和生活状况以及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影响与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此外,本文通过记述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南非契约华工与印度侨工的不同经历,比较了二者在迁移类型和生活境遇上的异同;并针对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武生 《纵横》2009,(7):4-8
王希天,原名王熙敬,吉林省人,生于1896年,比周恩来大两岁。1914年,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宏愿,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1918年5月,他发起组织反帝爱国的“拒约运动”。1919年5月,他又组织领导中国留日学生声援五四运动。同年9月,他转学名古屋八高文科,其后弃学从事侨日华工救济事业。1922年9月,他创建“中华民国侨日劳动同胞共济会”,当选为会长。1923年9月1日,日本东京发生强烈地震,震后大火燃烧。9月12日,他为调查日本军警在东京大地震中杀害侨日华工的暴行,惨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杀害,牺牲时年仅27岁。王希天是五四时期反帝爱国的先驱,是侨日华工的领袖。  相似文献   

18.
20 0 2年 8月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宝辰、林凤升合著的《日本掳役中国战俘劳工调查研究》一书 ,这是刘宝辰先生继 1993年出版《花冈暴动》一书之后 ,在研究二战时期日本掳役中国战俘劳工问题的又一新成果。近年来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掳役华工的问题 ,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吉林大学陈景彦所著《二战期间在日中国劳工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一书 ,就是有代表性的力作。该书主要是用日本方面的有关文字资料 ,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强掳和迫害华工罪行的学术专著。刘宝辰、林凤升合著的《日本掳役…  相似文献   

19.
论文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华工从战时到战后的有关去留问题;北洋政府安置回国华工的官方举措及其实施困难以及华工回国的实际境遇与抗争活动;并探讨了一战回国华工并未因其身份和贡献享有善待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华工多被遣返回国。北洋政府制定并推行《安置回国华工章程》,但地方政府在妥善安置被遣回原籍的华工方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其间以梅钧为代表的旅法华工团,向山东省政府发起请愿,要求妥善安置归国华工,并与山东省政府展开博弈。此次博弈以梅钧离开青岛而结束,华工安置问题基本不了了之。大多数华工回国以后,并未因其身份与贡献而享有优待。他们穷困潦倒的结局是北洋政府时期普通人生计艰难的缩影,他们的弱势地位与无力争取应有的权益是他们被遗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美国排华是其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19世纪中叶,美国出于开发太平洋沿岸的需要,开始到中国招募劳工,以从事开矿、筑路、农田垦殖及捕取鱼类等项工作。这些中国劳工被称为华工。华工初来之际,因其勤劳和善良,曾受到太平洋沿岸社会各阶层普遍欢迎,因而美国联邦及地方政府均采取鼓励华工来美政策。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中规定,两国人民“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便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据美国官方统计,1851—1861年,入境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