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珍是清道、咸年间著名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大量征引经学、史学、小学、考据等专门之学入诗,体现出与诗人之诗迥然不同的学理之美。回避或忽略最能体现郑珍学人之诗特征的学问诗,就很难对他的诗歌做出全面允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被誉为“西南巨儒”的郑珍(1806—1865),字子尹.号柴翁,贵州遵义人。郑珍诗具有宋诗派寓理于诗的倾向。胡先骗赞其诗“为有清一代冠冕”,梁启超评其诗“立辞遣格,有独到处”。郑诗有不少篇章写得“奥衍橘诡”,喜用僻字叠语,他以“语必惊人,字忌习见”来要求自己的诗作。以至郑珍身后一百多年,鲜有能为其诗作注者。近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杨元帧注释、贵州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校订(以下简称《校注》本).是一部难得的郑诗校注本,为今人研究郑诗提供了可贵资料,有功前贤及后世读者,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晚清西南巨儒郑珍,在经学、小学、史学及诗文诸方面均有巨大成就,著述等身。郑子尹诗深受韩(愈)诗的影响。他对韩诗颇有研究,其研究成果,素为海内学者所重视,公诸于世的仅限于《巢经巢文集》中跋韩诗二十二首。翁仲康同志从赵懿(遵义人,郑珍外孙,能诗,曾收集整理郑珍亡佚诗文)过录本中发现尚有另外的跋文十一首,批语五十五首,内容有溯厥词源、辨明训诂、推证本事、校订字句、商榷词章、旁证遗闻、附会史事、赏析精微、指明诗意、考证编年、阐述旨趣、抒发感想等类,对研究韩诗及郑诗都有一定价值,是以整理成册,抄寄本刊。但因所附韩诗原文篇幅过长,本刊遂将原诗分别情况处理,指明批语或跋在原诗中的位置,并增加了一些资料,以便读者查阅。整理本分三部分,拟在本刊陆续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郑珍,清代经学家、古文家、诗人。字子尹,号柴翁。1806年(清嘉庆11年)生于贵州遵义。诗作有《巢经巢诗钞》、《巢经巢诗后集》。郑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特别热爱故乡山水和名胜古迹,写了不少旅游山水诗。据粗略统计,在现存八百余首诗歌中,郑珍的写景诗约占四分之一左右。如说其反映社会问题的诗,具有宋诗派以理为诗的倾向,比较质直。那么,他的山水诗,则大不一样。奇情诡趣,跃然纸上,“浏漓顿挫,不主故常”,多名篇佳构。他笔下的黔中山水,写  相似文献   

5.
<正>歌詠王昭君,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题材,诗篇多矣。面临如此积累,对于宋人来说,能自出新意纔算好诗。诚如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借薛宝钗之口所说:"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  相似文献   

6.
本文撰者对南宋著名目录学家陈振孙(1179-1262)及其《直斋书录解题》研治甚勤,著述亦富,然前此于振孙评诗数据之辑考工作,则未遑进行.本论文乃就《直斋书录解题·集录》中<楚辞类〉、<总集类>、<别集类>、〈诗集类>、<文史类>著录之资料,另据振孙所撰《白文公年谱》、〈玉台新咏集后序>,并参考宋人周密(1232-1308)《齐东野语》、元人韦居安(1268年进士)《梅磵诗话》,用分类法以辑考振孙评诗资料.计分“《直斋书录解题·集录·楚辞类》所收振孙评《楚辞》著作资料”、“《直斋书录解题·集录·总集类》所收振孙评诗总集资料”、“《直斋书录解题·集录·另集类上》所收振孙评唐人诗资料”、“《直斋书录解题·集录·别集类中、下》所收振孙评宋人诗资料”、“《直斋书录解题·集录·诗集类上》所收振孙评魏晋至唐、五代人诗资料”、“《直斋书录解题·集录·诗集类下》所收振孙评宋人诗资料”、“《直斋书录解题·集录·文史类》所收振孙评诗格、诗话资料”、“振孙《白文公年谱》中评白居易诗资料”、“振孙评徐陵《玉台新咏》资料”、“振孙评张维诗及其自赋诗资料”、“振孙评沈作喆〈哀扇工〉诗资料”等十一类,共辑获资料129则.内容庶属繁富,故撰者完成此文,应可视作《直斋诗话》,况又能补其前此研究之所未及,故殊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生涩奥衍”是巢经巢诗艺术风格之一种在清代诗歌史上,郑珍是一位有特殊成就的诗人。梁启超论清代诗人说:“吴伟业之靡曼,王士祯之脆薄,号为开国宗匠。乾隆全盛时,所谓袁、蒋、赵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迩。诸经师及诸古文家,集中多亦有诗,则极拙劣之砌韵文耳。嘉、道间,龚自珍、王昙、舒位,号称新体,则极粗犷浅薄。咸同后,竞宗宋诗,只益生硬,更无余味。其稍可观者,反在生长僻壤之黎简、郑珍辈,而中原更无闻焉……”(《清代学术概论》)。胡先驌评郑珍为“卓然大家,为有清一代冠冕”,认为“纵观历代诗人,除李杜苏黄外,鲜有能驾乎其上者”  相似文献   

8.
宋人曾慥所编《类说》是一部重要类书,由于时代较早,其引文具有比较高的文献价值。其中引唐人孟启《本事诗》数十条,除了在文字上能校正今本《本事诗》的脱误之外,尚有多条不见于今本,而《类说》钞宋本五十卷较今通行本所引《本事诗》又多出数条,亦不见于今本《本事诗》。其中出现的新材料可以为判断这些多出文字的归属提供重要的证据,证明应当是处常子《续本事诗》之佚文,而非《本事诗》文字。  相似文献   

9.
遵义沙滩黎氏,是清代中晚期兴起的“书香门第”,诗、词和古文作家辈出,有诗文集传世者十余人。以诗词而论,成就最高的当推黎兆勋。黎兆勋一生写了千数百首诗词,晚年严加删削,仅余诗四百多首,词一百四十余阕、编为《侍雪堂诗钞》六卷,《葑烟亭词》四卷。他与郑珍、莫友芝并世,而名在其次。当时礼部书潘祖荫评论说:“郑子尹、莫子偲、黎伯庸,皆黔之通人也。”以诗歌创作而论,黎兆勋远逊于郑珍,也不及莫友芝;但词的成就则为郑、莫所不及。莫友芝在《葑烟亭词序》中  相似文献   

10.
郑珍对韩诗的学习研究,已为学术界重视,本文着重谈谈郑珍学习韩诗的经过、成果,以及其自号柴翁的年代。一、郑珍“模韩”的提出研究郑诗的文章,常提到他“早年胎息眉山,终模韩以规杜”。最早提出这个见解的是郑知同,他在《敕授文林郎征君显考子尹府君行述》中说:“其于诗,溯骚赋汉唐而下诸名家,靡集不窥,择其尤脍炙者汇钞成册,含咀有年,而风骨则力追盛唐。早年胎息眉山,终模韩以规杜。要之,名作如林,不持一格,第觉横肆遒逸之概溢于毫素”。在此之前,没有人说过郑珍以韩诗为学习模范,例如咸丰二年(1852)郑珍刻《巢经巢诗钞》九卷,当时诗坛名家翁同书为其作序,序中说郑珍“其在诗派于苏黄为近”。定郑珍为宋诗派人物。王柏  相似文献   

11.
祁寯藻是清代道、成、同三朝帝师,位居首辅,影响整个咸丰初期的政局走向。他在政事之余作诗,出之以性情,寯平生哀乐于诗中,展示出晚清特定的时代风貌与文人士大夫的心态。他是宋诗派领袖,诗歌除宗法杜甫、韩愈、苏轼外,尤其推崇白居易,在师法渊源上独具特色。在表情达意方面,则常借助“剑”“春晖“‘萱草”等意象,形成个性鲜明的抒情体系。  相似文献   

12.
崔颢、李白名诗格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两诗是流传千古的名诗。崔、李及同时代人均未说是七言律诗,然而宋代至今均有学者大家硬说崔、李之诗为七言律诗。本文根据七言律诗平仄格律规则,详论崔、李之诗不是七言律诗,而是七吉古诗。  相似文献   

13.
何绍基是晚清宋诗派中最有成就的诗论家和诗人,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师承渊源非常丰富。何绍基一生不论为人、治学还是写诗作文皆服膺苏轼,苏轼忠孝节义的道义心性,旷达乐观、洒落超迈的胸襟,格物致知的进取精神与谐趣睿智的人格魅力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何绍基的诗作中除了对苏轼诗句的借用、比喻手法的吸收以及大量次苏韵等表象外,还在谐趣、理趣、儒者伦理的追求等方面得苏诗之神韵。随着阅历的变化,何绍基寄韵白居易,创作了讽喻诗,语言平易流利,不避口语俗语。晚年的何绍基心境较为黯淡,师法对象再次发生转移,“自将诗心比郊岛”,企望“敲诗”“苦吟”而达到“人夸奇想自天来”,寒瘦之诗成又一风貌。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歌中地名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其诗独特诗风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我们在阅读和鉴赏李白诗歌时,不能把诗中的地名简单的当作地理符号,而应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5.
刘蓉 《史学月刊》2007,(10):27-33
汉末名士群体与外戚宦官及其所代表的皇权的抗争,是汉末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期间,李固、杜乔在立桓帝问题上与梁冀的对立,李云、杜众对于桓帝封五侯外家的指责,李膺、杜密在桓、灵之际党锢事件中的表现,均具有典型意义。三"李杜"在汉末名士群体中乃至在民众间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们的行为、气节鼓舞着当时的士大夫们立身持正,与黑暗政治作斗争。三"李杜"最终都死于非命,预示着东汉皇权与作为政治精英的名士群体的背离,从而也预示着东汉政权的崩解覆亡。同时,三"李杜"树立的道德价值理念,在名士阶层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出郭九行”是对清初文学家魏禧及其兄魏际瑞九首叙事诗的总称。这组诗以沉痛的笔调描述了顺治末年百姓在官兵掳掠、盗贼横行之下的惨痛生活,是对杜甫“诗史”精神的践履;在艺术手法上,也吸收了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精华,并予以活用,体现出杜诗在清初诗坛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酒文化对诗人的精神世界,创作心态及作品风格产生着深远影响,本文联系中国诗人饮酒的渊源、历史,以李白为典型代表分析中国酒文化与诗人创作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日本国志·礼俗志>的征引文献原件(日本汉籍)<秇苑日涉>和<江户繁昌记>为依据,分别纠补了黄遵宪的(礼俗志)志文讹误,以及新出陈铮点校本的失误,以祈给研究者提供信实可靠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9.
赵刻本<玉台新咏>卷前目录、卷中篇名的作者作品标注,其中"杂诗",一是称作者所有诗作的总和,二是称某一类型诗作的总和,可以作为题目用,三是具体诗作的具体篇题.<玉台新咏>所录作品的题目有列于"篇末"者,当是继承自<汉书·礼乐志>、<宋书·乐志>,是乐府类作品标注法.  相似文献   

20.
張興武 《中华文史论丛》2012,(2):131-166,396,397
從晚唐五代到宋初百年,"四六"創作成績斐然。李商隱等人開啓了駢詞儷句引領風騷的新時代。唐末"羣雄割據、各務爭勝"的現實需求,爲幕府文士提供了特殊機遇,他們"飛文染翰以濟霸國",促進了"四六"駢文的興盛。"沙陀三王朝"時期,"四六"創作的重心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南方各地。江南文人將辭賦乃至"古文"創作的技巧廣泛運用於駢詞寫作之中,爲北宋"四六"的興盛導夫先路。宋初"四六"繼續蔓延,而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更造就了许多"四六"名家。雖說"四六"稱盛的文學史意義還有待商榷,但唐、宋文章藝術轉型的基因蛻變實際根源於箋表奏疏的基本事實卻不容否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