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读书     
《山茶》2009,(8):172-172
《神与兽的纹样学》 本书是系统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兽面纹与中国诸神之关系的学术著作。日本著名中国青铜器专家林巳奈夫从兽面纹为何物谈起,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后的兽面纹、人面纹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兽面纹的形成与变化、普通兽面纹和复合兽面纹,以及珍贵兽面纹的形式特征、象征意义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美国、日本各大博物馆藏中国青铜器的图片,  相似文献   

2.
林巳奈夫(HAYASHI Minao)教授的《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中译本2009年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他的专著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8,(8)
正7月15日上午,《丁哲论古玉》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丁哲博士是国内古玉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从事古玉收藏鉴定、研究及教学工作,被誉为中国古玉鉴定教育的领军人物。《丁哲论古玉》由丁哲编著,文物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发行。本书包括专论和图版两部分,专论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中国古代玉器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林华东先生的新著《良渚文化研究》,已于1998年11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12章,凡45万字。前有中日两国著名学者李学勤、安志敏林巳奈夫先生写的序。该书作为《河姆渡文化初探》的姐妹篇,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探讨良渚文化的学术著作。良渚文化是我国重...  相似文献   

5.
20 0 4年5月1 8日至2 0日,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研讨会在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市大连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大会的中心议题是:“中国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40余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就中国古代玉器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玉在古代礼制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史前玉器与原始宗教信仰,中国古玉的传播,中国东北及各地的古代玉器研究,古玉的来源及玉料产地,古玉的功能、作用、年代鉴定等诸多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会议论文计划于年内结集出版。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与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  相似文献   

6.
由樋口隆康主编、蔡凤书翻译的《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论文集。作者樋口隆康、江上波夫、林已奈夫、横田祯昭是日本著名考古学专家;伊腾道治、松丸道雄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家。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考古学时,其着眼点与中国学者略有不同,文集收入论文在研究方法上较为新颖,论述上也较全面,引用资料翔实,对于国内学术界开阔眼界、提高学术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值得一阅。书中收入史前时期论文二篇。江上波夫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东南蒙古》一文,是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曹玮王辉朱凤瀚先生的《古代中国青铜器》一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14万字,是一部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宋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中国先秦铜器研究成果的大型专著。它不仅是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且将成为专业学者的案头必备之书。全书...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力作——评《隋唐民族关系探索》唐华唐澜朴民隋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民族关系丰富而复杂。研究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显而易见。崔明德先生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十余年来,为学...  相似文献   

9.
“T”形纹的构成及与中国古代龙图象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红 《东南文化》2002,(12):44-51
美国华裔学赵启光先生曾倡导建立一个龙学研究体系,本人认为极有必要,并有意将本人的博士论《神龙——中国古代龙图象的起源》第三篇中的一节,有关“T形纹”的构成与中国古代龙图象的关系,抛砖引玉,与国内外有兴趣于青铜器、玉器纹饰研究的朋友们和学术界的老前辈们商榷。  相似文献   

10.
我在文物工作岗位上多年,有机会目验、摩挲传世或出土的古代玉器,认识到我国古代玉器历史悠久、形式繁多、用途广泛、碾琢精湛,具有特殊的中国气派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关中国古玉工艺的某些方面,我曾经作过介绍,谈过一些意见。这里再就五个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与古玉研究家们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张懋镕先生出于书画世家,少承家学,在文字和文献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尤喜古文字及青铜器研究。大学二年级时,即崭露头角,其习作《释“东”及与“东”有关之字》曾为前辈学者张岂之先生所注目,推荐发表。大学毕业后,1982年又考取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学业更加精进。1985年以后,懋镕执教于西大文博学院、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等,讲授古文字、青铜器及先秦史,同时结合教学在该领域作了许多深入研究,成果丰硕。2002年6月,他选取旧作33篇,辑成《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因为是同行,我以前即读过他不少论文,近日又系统拜读《论集》,受益非浅。我觉得,此书有4个特色;  相似文献   

12.
谢国桢先生是我国著名史学家 ,从事史学研究五十余年 ,在明清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更是突出。他写下十多部学术专著 ,数百篇论文、札记 ,编纂数百万字的史料汇辑 ,成为当代明清史研究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3.
《文博》1995,(5)
本刊1993年《文博·玉器研究专号》增刊号发表了潘守永先生的《先秦玉器发现与研究的回顾》,台湾学者邓淑苹女士看后严正指出,潘文的主要观点抄袭了她的《百年来古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经双方对质,邓说属实.潘守永先生对学术研究极不严肃的抄袭行为,侵犯了邓淑苹先生的权益。他们几度信函来往,邓先生已同意潘的致歉内容.现发表邓淑苹先生致潘守永的信以及潘的致歉信,以正视听,了结此案,鉴于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信息欠畅,加以我们工作的疏忽,以致发生此起不应该发生的事,特向邓先生致以深深的歉意。在此,我们诚恳希望潘守永先生从此事件中吸取教训,端正研究态度,遵守职业道德,在今后漫长的科学研究中,作出切实有益的成绩来.  相似文献   

14.
唐嘉弘教授从事民族史研究和先秦史教学40年,是我国在民族史、先秦史这个领域一位有成就的学者。最近,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古代民族研究》一书。全书精选了他的28篇论文(其中有5篇是他和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教授合写的),约40万字。这是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商周时代的动物纹样,究竟取材自多少种动物?除了我们熟知的水牛、虎等等动物之外,日本考古学家林巳奈夫先生通过与现代野生动物的比较,从中还发现了貘、四不像、扬子鳄、百步蛇、犀和野驴六种野生动物,这种观察,不仅便于我们了解商周时代工匠对自然的观察力,也有益于我们认识商周时代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国考古学家在过去二十年发现了更多的青铜器,动物纹样也更为丰富和多样,林巳奈夫的这篇旧文,仍旧可以启发读者去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懋教授潜心于青铜器和金文的研究 ,已逾二十年 ,其论作甚丰 ,很为学术界推重。现在他将散见报刊的论文 ,加上未发表的新著 ,选出四十篇 ,辑成一书 ,题为《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肯定会得到学者与同好的欢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最富有特色的标志 ,也是众多文物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青铜器得到专门著录和研究非常早 ,过去容庚先生曾指出 :“图录彝器之书 ,莫备于《三礼图》。《隋书·经籍志》《三礼图》九卷 ,郑玄及后汉侍中阮谌等撰 ,其书不传。宋聂崇义撰《三礼图》,博采旧图 ,凡得六本 ,实原于郑玄、阮谌、梁正、夏侯伏明、张…  相似文献   

17.
<正>近十余年来,宋代乡村社会史研究十分活跃,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成果丰富。本文拟对"富民"研究的学术史展开回溯,以便更好地把握宋代乡村社会的运行脉络。一、中国古代社会"中间层"研究概述针对中国古代社会"中间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尤以唐宋及以前为著,如许倬云对西汉基层社会的分析(《许倬云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萌芽期与形成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指中国先秦夏商周时期的古青铜器。一从古代文献提供的线索来看,东周时一些学者为了阐明古代文物制度或宣扬自己的伦理政治主张已经注意到了实物资料。《国语鲁语》中记载了孔子对“矢”的研究;《论语八佾》中谈到孔子对鲁桓公之庙中所放...  相似文献   

19.
瞿林东教授勤于笔耕,著述丰富。他在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又表现出特殊的重视。近十多年来,不断发表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长篇大作,在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瞿教授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24篇,另选2篇作为附录,结集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以下简称《散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李文海先生是一位国内外知名学者,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包括辛亥革命运动史在内的众多学术领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最近,他的论文集《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又出版了。这既是对他数十年学术生涯的一次总结和展现,又是对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那种重视著书、轻视论文等风习的抵制。因为一篇充满真知灼见的优秀论文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一本质量一般的书籍,而由许多篇作者呕心沥血完成、发表时曾在学术界产生过一定影响的论文构成的这部文集,相信会给学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