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将于国庆五十周年前夕对青铜器馆进行全新陈列,为使改陈建立在严格的学术理论基础上,古器物部和本刊编辑部协作组织了一系列的青铜器专题讨论。每次选出一件或几件院藏有代表性的铜器,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撰写论文,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见解,挖掘器物重要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我们对故宫铜器历史价值的认识。金文研究中,族名文字、月相辞语和越国文字号称三大难题,至今学术界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期讨论的能原傅铭文即涉及了历来难以辨读的越国文字,曹锦炎、连劭名、王人聪三位先生分别就此各抒已见,下期将有李学勤、董楚平、王辉诸先生继续这一课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何林 《文物》1992,(11)
1987年故宫博物院对部分青铜器重新进行鉴定,发现有两件青铜器并非仿古彝器,现介绍如下。罍,故宫旧藏,熟坑,通体黑色。通高41.7、宽38.2厘米。重7220克(图版捌:4)。  相似文献   

3.
<正>黄鹏霄(图1,左1),字鹏笑,广东新会人,1895年生,1925年至1949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曾在文献馆与总务处任职。1949年6月离职。在故宫任职期间,他参与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物品点查、明清档案的整理、文物南迁的押运、出版物的发行等工作,著有《故宫清钱谱》一书,成为清钱研究之圭臬。他亲历故宫廿五载,见证了故宫博物院从建院到北平解放的整个历史。长期以来,黄鹏霄的身世及在故宫的工作经历并不被人了解,相关资料少之又少,零星可见的也仅只言片语。本文钩沉资料,为其勾勒一个大致轮廓,对《故宫清钱谱》的学术价值做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文博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来不分淡旺季。原因很简单:展览精彩纷呈,让人应接不暇。从午门进入,沿阶梯登上砖红色的城楼,直达午门正殿与东西雁翅楼,这里有故宫的几座常规展厅;再往里走,紫禁城东侧的文华殿,名家书画展一场接一场;最北侧神武门城楼上的展厅,常常举办外国文化展;另外,钟表馆、珍宝馆、青铜器馆等成为故宫的常设展厅……从年初到年末,每座宫殿“各司其职”,大大小小的展览排得井然有序。  相似文献   

5.
张帆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4):120-136+154
1929年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故宫周刊》创刊发行,这是民国时期故宫出版刊物中社会影响最大、刊期最长的文物刊物,也是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份艺术类刊物,在故宫出版史乃至中国出版史上影响深远。该刊刊登了大量宫廷史料文献,包含青铜器、古玩、书画等,涉及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演剧文献亦占不小比例,如戏台、戏衣、切末,全本《鼎峙春秋》、已散轶流失的《画兰》剧本等。本文对《故宫周刊》中的演剧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初步考证,旨在提高学界对《故宫周刊》文献价值的认识,为宫廷演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1989年发现的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实属中国考古史上一大壮举,为南方古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国际、国内的著名考古专家非常重视,誉其为“长江中游的青铜王国”,还曾举办过专题学术研讨会。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藉以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同时,促进对南方青铜器的进一步研究和学术交流,江西省博物馆在新馆设立了(江西古代青铜器)展览专题馆。(江西古代青铜器)是以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为主要展品的青铜艺术专题馆。江西省博物馆是第一次较完整系统地向人们展示这批稀世珍宝…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陕西韩城市博物馆藏铭文青铜器》一文所公布的两件青铜器铭文的释文作了改释,把■尊的"■"改释为"印",把叔元父盨的自名改释为"匜"。  相似文献   

8.
图片新闻     
正2018年1月16日上午,2018年广东省政府参事、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上举行了馆员书画名家郭绍纲、方唐、陈永正、陈初生、张桂光、方楚雄、许钦松向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捐赠书画作品仪式。(艾怡摄)  相似文献   

9.
乍暖还寒的初春。仍挡不住西北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奢望。为促进甘肃与江西两省文化交流.增进甘肃人民对江西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加强馆际之间交流与合作,经我馆与江西省博物馆协商。由江西省博物馆提供的《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精品展》,于2009年3月1日在甘肃省博物馆艺术品展厅隆重举办。此次展览共展出以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铜器为主的各类文物125件(组),  相似文献   

10.
皇家的高仿     
蔡昌林 《山茶》2010,(5):76-77
一日,遇见陕西历史博物馆主管青铜器库房的副部长贺大昕先生,遂向其询问早期“高仿”线索,才知在我馆青铜器库房里,就收藏着一件高仿青铜器。相对于馆藏的一万多件青铜器精品,这件文物因其“高仿”身份  相似文献   

11.
陕北、晋西北南流黄河两岸出土青铜器遗存的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陕北、晋西北的南流黄河两岸地区相继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青铜器。由于在这些青铜器遗存中既有典型的中原式青铜器,又有数量较多的北方系青铜器,所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邹衡[1]、张长寿[2]、郑振香与陈志达[3]、戴应新[4]、刘军社[5]、吕智荣[6]、朱凤瀚  相似文献   

12.
<正>青铜器的收藏、研究与鉴赏,最受各界关注,带铭文的青铜器更是深受青睐。上自古代帝王,下至今世俗众莫不追捧。公元前一一六年,汉武帝得宝鼎,遂改年"元鼎"。宋徽宗钦命臣下编著的《宣和博古图》,著录了自商代至唐朝的青铜器八百三十九件。清代学者、官员和富绅,藏青铜器者更是不胜枚举。近年来海外青铜器的交易异常火热。二○○六年,北京翰海春拍一件西周青铜簋,拍得二百三十六万人民币。二○一三年苏富比拍卖,青铜器"皿方罄"尚未出场便已引发轰动。  相似文献   

13.
故宫博物院的织绣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作为向党的献礼,在故宫东路锺粹、景阳二宫开幕了.织绣馆的陈列是中国织绣工艺发展史的陈列.这里按照时代顺序陈列了自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至目前为止的我国织绣工艺,陈列内容共分六部分,陈列总面积达一千一百多平方米,展出文物五百八十九件.中国织绣馆的陈列和展出,不仅使我国历代织绣艺人的创造智慧和巧思得到集中表现,也为发扬织绣工艺的传统,推陈出新,提供了丰富而又珍贵的参考资料.一序幕部分(公元前1600年-公元960年)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根  相似文献   

14.
虽然是位专家,杨静荣外表却不似学者,他留着花白而疏乱的头发,光亮的前额,有着笑意的眼神。杨静荣的面貌不显儒雅,说话有时流露着北京人的“糙”,偶尔能抖出一些老北京土话,他的性格不乏幽默,前几年自制了一些名片,名片上无职称无头衔,直书:故宫行走。杨静荣所在陶瓷组的工作室在故宫的撷芳殿办公,此处是当年皇太子念书的地方。故宫近些年经历着各种抢救性的维修保护,杨静荣见证着它每一处细小的变迁,而他最熟悉的则是故宫陶瓷馆的几次更新,殿堂中哪儿又多了一件宝贝,是哪年进馆的,何地发挖的,陶瓷大概的生辰八字是多少,他均可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五年八月下旬,随州市安居镇棉花采购站兴建消防水池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葬。民工将其部分文物从墓中取出,并把青铜器卖给了废品收购部。该镇业余文物工作爱好者吴仕华同志发现后,立即报告我馆,我馆派员前往调查处理。安居镇委对此十分重视,亲临现场,召开座谈会,协同我们追回了全部文物,并派人配合我们清理了残存的墓底,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古盏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六年初,随县东郊义地岗出土了一件自铭为“盏”的三足青铜器,这对于我国青铜器及其铭文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对随县擂鼓墩1号墓中出土的短三足鼎式器的定名有启发作用,故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并略加小议。一一九七六年元月中旬,我馆同志去随县  相似文献   

17.
迷失故宫     
围绕故宫最近出现的“毛贼窃宝”、“锦上添错”、“皇宫夜宴”等诸多问题,处在舆论声浪中的许多故宫人闭嘴沉默,采访殊为不易。但,还是有人有话要说。一位在故宫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专家坐不住了,其对故宫怀有深厚感情,不希望自己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走向一个更为糟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湖南醴陵发现商代铜象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5年2月,醴陵县仙霞公社狮形山大队贫农社员张立林在狮形山的山坡上挖土植树时,发现一件铜器。后由公社驻队干部将铜器带到公社保藏,公社工作人员见到铜器后,与我馆印发的《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宣传画上的古代青铜器对照,认为是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随即写信告知我馆。我馆当即派人前往鉴定,认为该器是商代晚期的铜象尊。由于贫下中农和干部对古文物认真保护,使这件三千多年前的珍贵文物重新回到了劳动人民手里。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湖北省文化局委托省博物馆举办我省首届青铜器修复训练班.训练班于八二年三月十六曰在随州市开学,七月底于武汉结业.参加这次学习的有湖北省各地区和部分市、县的学员共二十名.训练期间,邀请了中国历史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高英同志和本馆陈中行等同志讲授有关青铜器焊接,去锈以及文物保护和复制等理论课.这次训练班主要是学习修复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器物,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员们刻苦学习,精心修复了青铜器44件(其中擂鼓墩出土的编钟、(南瓦)、鼎、簋等有三十件).这些青铜器经过了几千年挤压、支离  相似文献   

20.
兼有官长、学者双重身份的郑欣淼同志,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迄今仅仅六年多的时间,但他却驾驶着勘奋之车穿越了八十年、六百年、五千年的时空隧道,对故宫博物院,对明清故宫,对中华文明历史长河,宏观细察,广收博取,著书立说,工作、研究成果之丰,令人钦佩。其中关于故宫学研究的倡导与实践,更多创始创新之见,在文物界反响热烈。本刊曾约请他撰写关于故宫学专稿,但他终未能践诺,现将其《天府永藏》一书的第六章《故宫文物与故宫、故宫学》分两期转载,以丰富本刊内容,推动故宫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