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嵩山汉三阙     
阙是我国古代一种礼制建筑。宋《营造法式》曰,阙在周代称象魏,“周官太宰以正月示治法於象魏”,也就是说,阙是公布政令法规的地方。阙也称门观,“说文》:“阙,门观也。”  相似文献   

2.
一、标点: ①《秦本纪》:“白起为武安君。”《正义》:“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娃安集,故号武安。故城在洺州武安县西南五十里。七国时赵邑,即赵奢救阏与处也。”(216) 按:“得”当上属,“战必克得”为句。正文列举白起战绩,如:“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拔五城”;“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此皆白起克敌得地之证,故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古代在宫廷、祠庙、陵墓前布局的一种左右对称的独特建筑物。由于两阙之间有空隙,故名缺,与“阙”相通,其形高大巍然,象征主人的尊严与高贵。“阙”始于商周,兴盛于秦汉,衰落于两宋,有3000多年历史,在甲骨文中有“阙”字。商周的“阙”多为夯土,立于宫廷之前,属于“宫阙”。战国时期多为“城阙”,在《诗经·郑风》中有记载。自东汉开始,墓前出现石阙,称为“墓阙”,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可在墓前建阙。汉阙是指汉代石阙,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四川文物》1988年3期,发表了孙华、何志国、赵树中三同志的《梓潼诸阙考述》一文(以下简称“考述”)。这篇文章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梓潼诸阙的岐异,对其形制也作了一些实地考察。直率地讲,我们拜读后,仍有失望和不足之感,对其结论也不敢苟同,现发表我们的不同意见,并就教于孙、何、赵诸同志。 一、李业阙 “考述”一文称:“李业阙在梓潼县城西南约1.5公里的长卿山麓……。此阙仅存  相似文献   

5.
邓代昆同志在《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上发表《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一文(以下简称《邓释》),对《成都文物简讯》1980年第2期所刊石湍同志的《成都东郊发现了汉阙石刻》一文报道介绍1980年7月间在成都东郊明代墓葬里作为抵墓门之用的两块东汉石阙,“认为它们绝非是原配,而是各自失去了配偶的独阙”,并提出“将甲阙称为‘王君平阙’,乙阙称为‘王文康阙’,将甲阙石刻刻铭称为‘王君平阙侧’,就其文字进行比较分析”来考释。我这里对于《邓释》所说甲阙的名称和乙阙的年代,试谈一些浅见,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核心价值概述 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所辖登封地区内,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遗产区面积825公顷,缓冲区面积14940公顷,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该组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历史建筑.  相似文献   

7.
"阙"是我国古代王都宫门或者城门之前的装饰建筑形式,是悬挂法令之处。阙最早出现在西周,直至春秋时期,只有周王室与鲁国的城门之前才有这种形式。战国时期,"阙"成为各个诸侯国都城门之前的建筑。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按照魏阙的样式"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冀,先秦时期指晋南;文中所说的"冀阙"就是立在魏国旧都安邑宫门之前的阙。从此我国古代的"阙"又有"冀阙""魏阙""象魏"之称。  相似文献   

8.
唐初著名政治家魏徵生于何处,历来史书记载不一,《旧唐书·魏徵本传》说他“生于周大象庚子,名徵,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人”。《新唐书·魏徵传》说他是“魏州曲城人”。近现代人编著的史书分歧意见更大,张(木为)辑《唐文选集》称魏徵“巨鹿人”,《名人大辞典》称魏徵“曲城人”,而《辞海》“魏徵”条却载:“魏徵,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又称魏徵是“巨鹿下曲阳人”,其根据是《北史·魏长贤传》有“魏长贤为巨鹿下曲阳人”的记载,魏长贤系魏徵之父,其父生于此,其子的籍贯亦当是此了。无论近现代人的意见怎样分歧,最有说服力的当然应该是古代  相似文献   

9.
榜书本作牓书,也叫“擘窠书”。世俗谓之大字。汉肖何以《苍龙》、《白虎》题两阙,或为见诸官府之嚆矢。古之大字存于纸帛者极少,大多刻寄于碑碣石壁。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云:“缘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一本”。后遂通称大字为擘窠书。南北朝时期,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姓名》谓:“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盛诞,辘轳长絙引之,使就榜书之。”“诞”,三国时书家韦诞,字仲将,擅楷,故榜书之榜又作“牓”。“榜”本指牌额、布告,故榜书义即写牌额布告之字,皆要求写较大之字,故大字  相似文献   

10.
汉王涣墓与稚子阙,在新都城北4.5公里、川陕公路左侧、桂湖乡督桥河村。《蜀中广记》、《四川通志》、《新都县志》有“汉王涣墓”、“石阙”、“二石阙”的记载;源于《华阳国志》、《后汉书》,散见于宋、明、清人的著作与诗文。 据《后汉书·循吏例传》载:“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王涣少年时,尚武好侠,后来改节读书,“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他开始政治生涯,仅作了一名功曹,这是太守之下的一个小官。但他刚正不避豪强,荐贤举能,因此已有声名。  相似文献   

11.
《四川文物》1989年第一期刊登了胡顺利同志针对我于《四川文物》1988年第三期上所发表的《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以下简称《成释》)一文而作的《成都郊区两块东汉墓阙铭文补说》(以下简称《胡补》),读完《胡补》,我深羡胡顺利同志的精审,痛责自己的粗疏。服膺之余,我再捡旧槁,始又感《胡补》臆断多于求真,今就所感,辨之如下。 一、关于甲阙——“王君平阙”的名称问题 在《成释》一文中,我不同意前人将1980年在成都东郊所发现的两块东汉墓阙,视着一对原阙  相似文献   

12.
双杨府君阙,在夹江县城东南10公里甘露乡双碑村。俗称“双碑”:一为杨宗阙;一为杨畅阙。阙高5.07米,宽1.37米,两阙相距1.29米。由阙座、阙身、阙盖、阙檐、阙顶等组成。形制甚古,风蚀严重,阙面龙虎图案及斗拱等,仅能辨其梗概。  相似文献   

13.
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均在河南省登封县嵩山脚下,合称“中岳汉三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建筑物。它的作用是表示大门。登临了望;悬挂法令、布告,以示国人;朝臣陛见,思缺补遗。太室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此阙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的战地所在,史存争议。郭沫若的《史稿》持范县马陵说,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持濮县说,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纲要》持大名说。但三者统一的观点,即战地所在不出齐、魏两国接境之间(今河南、山东两省接界一线不远)。近年来又有“郯城马陵山”新说。如左牧的《马陵之战战地及起迄时间考》(《东岳论丛》1981年第6期,简称《左文》)王焕春的《魏、齐马陵之战在郯城马陵山》(《中国史  相似文献   

15.
驰名全国的绵阳汉阙——平阳府君阙,(图)曾吸引过无数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它以灵巧的结构、精湛的雕刻、生动的画面,而使人倾倒。尤其是它那几个字迹斑驳、约约绰绰的石刻隶书字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充满着神秘色彩。“平阳府君”者,何许人也?自古以来这是一个谜,至今仍有争议。今笔者仅从现有资料作一些粗浅分析,抛砖引玉,以引起各位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据《绵阳县志》载:“平阳府君神道,在绵州。题云‘汉平阳府君神道’凡八字,刻于石阙。”今之人常以“平阳府君阙”称之。“府君”者,古时对地方官员之称谓  相似文献   

1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在四川省雅安市东郊的成雅公路侧,距雅安市八公里的姚桥。 高颐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一对扶壁式的双阙。右阙已残,主阙斗拱层以上和子阙均为早年散失。仅左阙(包括子阙)完整。阙的方向是面东南而背西北,它是我国现存的石阙中,保存较完整的汉代石质建筑。阙前左右有圆雕石兽一对,称“天禄、辟邪”,即“天赐其禄,辟除邪恶”之意,兽全长170厘米。  相似文献   

17.
午门是明清皇宫——紫禁城的南门,旧称“午阙”或“五凤楼”,南经端门、天安门与北京城正南门——正阳门遥遥相对,处于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地势冲要,建筑壮丽,是模拟我国古代“阙”的遗制而建筑起  相似文献   

18.
“停年格”与北魏后期官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后期,选举制度中出现了“停年格”。如九品中正制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引人注目的选举制度一样,“停年格”也从来就没有被学忽视过。宋代孙洙《资格论》将停年格与唐代裴光庭的“循资格”法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9.
中岳汉三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岳嵩山的三处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石阙,阙身的画象和镌刻文字为国内外历代金石学家所宝重,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封底)。阙,是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艺上的一项成就。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所以,这种成双矗立的建筑物称为阙。这种建筑形式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的周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20.
《詩比興箋》是一部作者歸屬有争議的著作:一方面自清咸豐五年(1855)初刻本(下簡稱“刻本”)開始,即署“蕲水陳沆撰”;一方面自該書刊行起,即有“實魏默深先生之作”的傳聞。如楊守敬《與豹岑書》云:“吾鄉陳小舫為其尊人刻《詩比興箋》,實魏默深先生之作(原注:江南人皆知此事。敬以默深先生《詩古微》照之,其說至確)。當世不議其假託,而稱其孝思,況迂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