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军 《历史研究》2012,(3):18-28,189
契丹人的"家"指同一祖父的后裔,"族"指同一高祖的后裔,在契丹建国前,两者都持续发生代际裂变,皆已与特定地域相联系,但各"家"仍可以进入其他"族"的驻牧地内游牧。耶律阿保机在建国过程中,一方面人为中止了皇族的裂变,加强皇族的力量,以维护皇权;另一方面又改革旧俗,脱离季父房另立自己的"家",将皇位继承权限定在其"家"之内,以消除皇族内部对皇权的威胁。通过这种方式,阿保机最终改造了契丹人的部族结构,"变家为国"。  相似文献   

2.
奚人集团在契丹建国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了契丹族群的演变。建立遥辇氏八部联盟的涅里出自可突于奚人集团,名号“遥辇”体现着统治集团的奚人身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作为涅里子孙,同样是奚人后裔。辽政权在建立后对契丹族源传说进行了改造,将皇族祖先塑造为契丹始祖,并抹除了奚人祖先的痕迹,从而消除了皇族在契丹族群中的外来者、后来者身份。  相似文献   

3.
"横帐"是辽史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记载横帐制度最全面的史料《辽史·百官志》"北面皇族帐官"条,源出《皇子表》。根据帝系及皇族范围变化的线索,推知"横帐"并非一项固定不变的制度。辽初或以阿保机为中心的御帐横向单列,遥辇九帐与皇族帐左右辅翼,最迟到圣宗时期,孟、仲、季三房已经编入横帐序列。仅凭目前史料,所谓二院皇族隶属横帐说尚难以坐实。根据制度的发展脉络,重审契丹文石刻所见"横帐"及其意涵,可以探知统治者对祖先历史的改造历程:最初从太祖帝系扩及玄祖及三父房,最后将二院部整合其中,形成以整个迭剌部为核心的统治家族。  相似文献   

4.
清代皇族较之历朝历代表现出了较高的群体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其所实施的皇族教育。它以上书房严格的教学制度为基础和核心,建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强调对皇室子弟政治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培养,注意笃实之学;重视对皇室子弟吃苦耐劳的精神作风的培养,注重磨难教育。而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当前中学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汲取其经验做以借鉴。  相似文献   

5.
晁成林 《福建史志》2022,(3):34-40+72
寒门出身的萧氏家族跃升皇族后,萧氏子弟纷纷进王封侯,出任地方州郡,并逐渐习练文学和经籍才能,以便能颉颃其他文化家族。萧氏子弟先后出任福建州郡,为地方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他们在闽地任上不仅多有政绩,也留下了许多文学著述。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8月23—28日,"第十四届辽金契丹女真史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通辽市召开。来自海内外20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一、辽金契丹女真史考古发掘动态及最新学术观点。考古工作者介绍了最新辽金考古发掘动态。长海作了《开鲁县辽代皇族墓葬的发掘》的报告,介绍了开鲁县辽墓发掘的过程及墨书题记的概况。赵俊杰《长白山神庙遗址》对研究金王朝的东北  相似文献   

7.
以第四代隶横帐季父房为分界线,辽代玉田韩氏家族的婚姻对象有了质的变化,前三代是以普通萧氏为主要联姻对象,自第四代起,韩匡嗣家族基本上只与国舅萧氏拔里氏通婚,韩匡美、韩匡胤子孙的结婚对象则逐渐以汉人世家大族为主。契丹皇族与后族是两大稳固的通婚集团,各汉人世家大族也彼此互相联姻,再通过玉田韩氏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结,契丹皇族、后族与汉人世家构成一个庞大的姻亲集团,统和二十三年契丹统治者纳玉田韩氏入横帐季父房的深层目的即在此。这个姻亲集团同时又是把持辽朝政权的政治联盟,其对于辽政权国祚昌绵的作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8.
晋宋易代为文学带来新变,在晋宋文风转变的过程中,刘宋皇族起到了重要的推毂作用。皇族笃好文学、跻身风雅,宴游集会、诏令赋诗,招集、倚重才秀之士,使文才成为品藻人物的重要尺度。在皇族的倡扬中,政治上失落的世族子弟,寄情于文学,以之延誉;处于权力底层的寒门士子,希冀藉文学才华干禄仕进。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疑古惑经"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儒家经典《尚书》、《论语》、《春秋》等提出的怀疑与批驳中。他在强调直书实录、史学求真的同时,也注重儒家的纲常名教。"疑古惑经"思想对后世经史之学,尤其是唐代儒学、宋代辨伪学、清代乾嘉考据学和民国疑古思潮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宇文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契丹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里也是我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契丹民族起源的传说"白马青牛",契丹的起源地,契丹的族源,以及契丹的族称。  相似文献   

11.
西辽政权是继辽王朝灭亡之后,契丹人在历史上建立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大辽王朝末年,辽天祚帝软弱无能,而且与皇族耶律大石的关系也日渐紧张,遂大石率部西迁,历经多次辗转与战争,西辽政权得以建立。西辽政权是大辽帝国的继承和发展,其建立离不开契丹人耶律大石的功绩,西辽政权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同时形成了对金的有力震慑。  相似文献   

12.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契丹亡后,契丹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辽亡前夕少数契丹贵族在金军逼近时的迁徙;金朝统治时期契丹人发动叛乱和起义所引起的迁徙活动;蒙元时期,契丹人对蒙古的归附以及随着社会大迁徙而引起的契丹人迁徙。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中国迄今首次发现的辽代末经 盗扰的皇族墓;西方人称它“契丹文化 德国人发掘出的公元前14世纪希 腊迈锡尼国王的黄金画具、曾震动世 界,而陈国公主墓中竟有两对这样的稀 世之宝。 辽代产于中亚的玻璃器皿.当今世 界各大博物馆的收藏总量不逾百件,而 此墓却独出7件! 2000年8月, 西方媒体对地处我 国内蒙古哲里木盟的陈国公主墓 进行了详尽报道,并称其为“契丹文化奇迹”。立即引起中外学者的广 泛关注。据 有关专家介 绍这是中 国迄今首次 发现的辽代 未经盗扰的 皇族墓,其 中仅用金, 银、玉石, 摇滚、珍 珠。水晶等 …  相似文献   

14.
辽代荫补制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荫补主要分"常荫"与"难荫"两种,荫补对象涉及直系亲属、旁系亲属。辽代九品官员即具有荫补资格,荫补范围比宋初、金代广泛。辽代官员荫补子弟有员额限制,九品官可荫子四人,官品越高,荫补子弟的名额也越多。总体看,其荫补员额比南宋、金代皆多。辽代承荫者多因为自身能力出众而进入政坛中、高层,政治前途比宋、金荫补者更为光明。尽管辽代荫补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北方文化的滞后,但它促成了辽代汉族世家大族与契丹贵族的联合,对巩固辽朝统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金面具、铜丝网络与祖州石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汇总了辽代墓葬中出土的金属面具、金属网络的实物材料,分析目前学术界有关契丹人金属面具及金属网络的几种学术观点,认为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的根源是契丹人固有的“死不墓”丧葬习俗与汉文化中“停尸、守灵、重孝”习俗相结合的产物。其功能是保留死者的尸体,美化粉饰死者,其性质是契丹人“祖灵崇拜”的反映。并由此论及现位于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之内的神秘石室,根据目前在辽墓中发现其它石室的原形,结合契丹皇族“权殡”、“厝葬”的习俗,认定祖州石室是“权殡”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场所,即《辽史·礼志》中所记的“ 涂殿”。其功能应与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相类似,为临时保存尸体之用。  相似文献   

16.
正吕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第一个女性掌权者。汉代人对于吕雉的执政,亦视其为一代帝王。汉代的女性拥有后世不可企及的权力,在其他一些方面也有所体现。在称呼上,有以母亲姓氏来称呼皇族子弟的习惯。如汉文帝的女儿馆陶公主,因其生母窦太后的缘故,被称为"窦太主";汉景帝长子刘荣随母亲栗姓被称为"栗太子";汉灵帝的儿子刘协,因为由董太后亲自抚养,称"董侯"。  相似文献   

17.
正不同于中原王朝传统选官方式,契丹宗戚子弟通过候补郎君在宫中担任侍从侍卫,换取入仕资格。辽代具有起家资格之郎君除牌印、御盏、祗候郎君外,《辽史·百官志》"北面著帐官"条下同牌印、御盏等局并列,有"本班局",下设"本班郎君"(1)。贵族子弟萧阳阿、耶律仆里笃、耶律适禄、耶律斡特剌、耶律棠古皆补本班郎君入仕(2)。学者推测本班郎君很可能是隶属于诸部落、族帐和院本部的郎君(3),实际并非如此。统和七年(989年)三月"乙  相似文献   

18.
苏洵《嘉祐集·史论》既体现了"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的经史关系论和"得仲尼遗意"的褒贬史学思想,又通过对前四史的简短评说,表明了作者的撰史见解,在宋代众多的史论著述中别具特色。经史关系方面,强调经与史有着相同的社会功能,两者体例不同却可以互相依托。褒贬史学源自"《春秋》笔法",即所谓"得仲尼遗意"。它强调著史者在撰著过程中主观意志的参与,要求根据儒家伦理精神对所记述的人和事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往往侧重于道德评判。"隐而章""直而宽""简而明""微而切"等著史原则的提出正是褒贬史学思想的具体化。虽然苏洵从修史方式、历史人物的采择和纪年方式等方面对前四史进行的批评颇多错误,但从总体上而言,《嘉祐集·史论》是宋代史学评论中值得重视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冠帽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社会等级、地位的象征。衣冠制度在契丹被称为"国制",其中的头衣即冠帽。契丹以金冠为重,纱帽次之。本文以文献及考古资料为据,通过分析契丹金冠的材质和纹饰,划分出契丹金冠的型式,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作以探究,以期管中窥豹,对当时的契丹文化给出一定解释。  相似文献   

20.
唐朝末年,由于羁縻统治的结果,造成部分契丹人在幽州地区的"独立"发展,从而使得"幽州契丹(人)"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的主要资源,并逐渐积聚成"山后八州"与"银鞍契丹直"——这两大历史主题,而分别表现出来。"山后八州"是指包括契丹人在内的游牧民族聚居区,如妫州的"西部奚"就是一支包含部分契丹人的部落联合体;"银鞍契丹直"则是以幽州契丹人组成的精锐军队;在长期割据的氛围中,同时赋予了幽州一定的历史特殊性,即体现出更多的游牧文化特质,并成为游牧民族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