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以宣传、鼓吹社会革命为中心的《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将反缠足问题纳入救亡图存、解放女性的社会变革运动中,揭露缠足的危害,引导女子反思,劝导女子不缠足;将戒除缠足与救亡图存、强国保种和提高女性权利结合起来,宣传女子不缠足对女子自身健康和繁衍种类的积极作用,促成女性自觉醒悟,放弃缠足;用近代西方进化论和女权学说论证缠足是陋俗、国耻;将解除女性生理束缚和精神钳制联系起来,创办女学和女工传习所,提高女子思想文化水平,培养女子谋生能力,以达到女性最终能自立自强。20世纪初年的不缠足运动不但要解除女性的生理束缚,而且开始倡导女性的精神解放,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雷俊霞  祁凯丽 《神州》2013,(10):232+234
缠足陋俗在中国历史上存在长达千年,曾给中国女子身心造成重大伤害。起源于清末的不缠足运动,在曲折中波澜壮阔。最终割除了中国历史长期存在的缠足陋俗,这一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很多的文化启示。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城市化是指少数民族从传统的乡村社会转化为城市社会的过程,也是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相互交融互动、全面整合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东北地区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联系的“点“和“线“的结合处,是中原汉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中心点。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文化进程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对形成和巩固区域民族共同体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又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成为民族融合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人经过世代繁衍生息,逐步融合于当地社会。但各国、各地华人的融合程度、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保留程度、对本民族的认同程度等是大不相同的,马来西亚华人形成了较成熟的华族。本文认为:一个民族的语文是这个民族世代创造的结晶,它反映着该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一个民族要想存在下去,只有从整体上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持而言,民族母语教育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5.
西藏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近年来,伴随着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信息技术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应用逐渐增多,信息技术所代表的现代文化这对西藏传统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大多数研究单纯强调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不同,本文从文化融合的理念出发,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西藏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并探讨了现阶段推进两者融合的若干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女子自幼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独有的一种习俗,这种束缚女性并戕害女性身心健康的陋俗,有如一个顽固的历史堡垒,曾达千余年之久。到了近代,在社会结构急剧变迁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冲击下,伴随着放足运动轰轰烈烈的声浪,这个堡垒开始动摇并最终坍塌。放足运动见证近代妇女陋俗变革的嬗变,回归历史,也是近代妇女在人生轨迹上如释重负与深重苦难的较量。  相似文献   

7.
马蹄底鞋是满族妇女的典型服饰之一,它的出现与清代汉族妇女的缠足习俗不无关联。本文就两者的源起、发展及其政治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指出马蹄底鞋的出现既有汉族传统文化习俗的浸染影响,也有追崇社会时尚的心理原因,更重要的是符合了满清入关后在维护民族特性的同时尊崇与实践儒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妇女解放     
<正>封建社会,女子无异于男子的附属品,她们缠足、细腰、束胸、穿耳、剃眉等,不惜损坏身体来满足男人,身心备受痛苦。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开始获得解放。她们从形体到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有着本民族自身的神灵崇拜与宗教生活。有鉴于人类社会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受区域及自身民族文化的制约而直接影响着本民族自身的宗教生活。宗教做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方式,直接影响着每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各民族之间的宗教生活在不同历史范畴内,由于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而相互产生影响。满族民族共同体形成伊始,其成员将自身的原始信奉神灵带人到民族共同体的宗教生活之中。在满族民族共同体中,民族宗教生活的相互交融与发展,在赫图阿拉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由此而出现了一个多头宗教共存的社会局…  相似文献   

10.
妇女解放     
封建社会,女子无异于男子的附属品,她们缠足、细腰、束胸、穿耳、剃眉等,不惜损坏身体来满足男人,身心备受痛苦。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开始获得解放。她们从形体到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缠足原女子所共苦,特相习成风,非此必碍婚配。此约本意,实为同约人可互相婚配,不致受缠足之累起见。入约之女,在八岁内,未许字者,虽已缠足,一律解放;八岁外,听其自便,以后亦不得加力缠裹;已许字者,听夫家作主。入约时,未逾十岁之男,无论约内约外,均可联婚,惟不得娶缠足之女。其已聘女在八  相似文献   

12.
妇女缠足是中国古代摧残妇女肢体的陋习,古代有不少有识之士反对缠足。光绪朝后,由于内外形势突变的影响,反对缠足逐渐形成社会热潮,成为社会风俗改良的重要内容。光绪九年(1883),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与开明士绅倡议开"不缠足会",康有为并撰有"戒裹足会启"。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与康广仁在广东成立"粤中不缠足会",使"粤风大移"。光绪二十四  相似文献   

13.
缠足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缠足之最初出现是由于男性社会对女性舞姿的审美趣味,初起于宫廷,其后在少数供男性消遣欣赏的歌舞妓中流行。随着男性社会的心理变迁,缠足最终盛行于全社会,并从一种美的时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女性规范行为,被赋予了礼教意义。缠足的发展变化脉络与男性社会的心理变迁轨迹表明,缠足之兴起与发展正与男权强化、女性地位下降和礼教对女性束缚的加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南京国民政府禁止妇女缠足的努力及其成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京国民政府禁止妇女缠足的努力及其成效杨兴梅近代中国的不缠足运动,近年颇受学界关注,但多数研究侧重于对不缠足运动的阶段叙述,而较少讨论缠足这一社会现象。在讨论不缠足运动的文章中,又几乎都偏重于清末的不缠足运动,对民国以后,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15.
阿俊蓉  梁玉金 《攀登》2013,(2):22-25
本文以河湟地区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村蒙古族长期以来与周边其他民族共居的多元文化下的融合为例,分析该自然村如何在民族文化交流中保持本民族文化内核,同时借鉴他民族优秀文化,最终相互融合并涵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的自然村特例。  相似文献   

16.
清末至民初各种大众媒体关注女子解放问题,不仅全方位抨击当时为女子学校教育兴起造成困难的缠足风俗,帮助广大妇女解放双足,并积极报道西方女子的学校教育情况,大力提倡新式女学,为女子学校宣传助威,还利用舆论的力量逐步推进女子学校教育的合法化、正规化。大众媒体的宣传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铺平了道路,对女子学校的教育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7.
以王法易风俗: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干预缠足的持续呼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反缠足运动中,国家权力对缠足的干预与控制呈逐渐增强之势。但这基本不是由于官方的主导,却主要出自知识分子的要求。从19世纪末年开始,传教士及趋新知识分子便以清初对缠足的禁令为蓝本,吁请朝廷重申严禁缠足之令。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则主要从救国保种的角度申论严禁的必要,其要求官方采取的干预措施也越来越全面,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出现只要是救国救民,则苛政即为仁政一类非常极端的主张。在舆论压力下,一些地方大员也奏请朝廷严定禁令。引起朝野参与的争论,折射出对国家功能的不同理解。基本上,从清廷到北洋政府,都想要维持不以国家的强制性功能干预社会民生的传统,但趋新知识分子却一直呼吁并期待着国家对民生的控制。到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成立,则不仅很快以政令禁缠足,后来还上升到以刑律处置缠足者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文化内涵相似的高原藏区是连接他者文化的公共地带,具备强烈的文化共通性与渗透性,“藏回”则是极为典型的代表性实例。在有选择的空间迁移中,伴随着文化接触,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民族间的文化涵化现象。部分族群在融合环境中刻意保留并继承着原有的民族身份,一部分族群则通过民族认同的方式与他族巧妙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李文鹏  杨宏民 《神州》2020,(5):17-17,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血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是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积累和遵循,是中华民族亲身实践得来的。所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具有本能的信任和运用,这就是文化的自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激荡、碰撞、融合、衍生和发展,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如果只停留在本能的自信上,恐有被激荡的潮流淹没消亡的危险。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必须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强化中华民族对自己文化的本能自信,同时,反观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化有哪些理由可以自信,这样,才可能把对文化的盲目自信、从众自信转化为自觉自信、坚定自信。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完全有理由自信。  相似文献   

20.
喀喇汗王朝时期是维吾尔族等操突厥语民族历史上的又一次民族、文化融合时期,在这个时期回鹘等游牧部族的草原文化、西域土著居民的绿洲文化及伊斯兰文化相融合在一起,开始形成了具有区域及民族特色的维吾尔传统文化,本文运用历史文献资料对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形成过程及特征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