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铁基先生的《汉代学术史》一书,探索了学术史研究的新模式,注重学术载体研究,从整个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广阔视域来研究学术的发展问题,并且重视汉代学术发展的综合性特征研究,在汉人对先秦学术的改造问题、中国传统学术特点的总结、中国解释学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启人心智的新见解,是一本颇有创见的学术史力作。目前的汉代学术史研究尚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诸如学术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汉代学术与先秦学术的继承与断裂、汉代学术本质的认识等问题,都还有进一步开掘的广阔空间。熊铁基先生的新作,将会激起秦汉史学人探讨汉代学术史的新的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2.
河间古文、孔壁古文和中秘古文,是汉代古文经籍流传三个重要环节,三者关系不明,汉代古文经籍流传和学术不明。河间王国学举六艺,二十六年间,学者云集,天下古文尽在河间。孔安国亦游学献书河间,是析清古文经籍流传的关键。孔安国与河间有着很深的学术渊源,河间在中央极大压力下,部分古文珍本由安国收藏,后由安国家人献于朝廷充入秘府,遂为中秘古文。  相似文献   

3.
英国“欧陆游学”是历时悠久的文化事件,它兴盛于17—19世纪,与该国贵族寡头统治的时间大致相符。游学主体是家产雄厚的不列颠贵族乡绅子弟,观光和学习是游学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地是巴黎和意大利的名城。游学内容包括对外邦语言、历史文化和礼仪的学习,结交名流,考察社会民情和政治制度,以及间或搜集文化珍品和文物。游历期间难免经历的磨难,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拓宽视野。贵族欧陆游学期间虽有诸般事端和不良行为,但欧陆游历的主流应该得到肯定。它对于英国人开阔视野、理性看待并合理汲取异国文化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张涛教授的学术专著———《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2月版 ) ,是学术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综观全书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长。其一 ,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展示了汉代经学演变、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两汉时期 ,经学定于一尊 ,备受崇尚 ,且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 ,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和主要线索。因此 ,后人往往以经学概括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特色 ,把经学看作是汉代的时代思潮及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有鉴于此 ,《…  相似文献   

5.
朱凯悦 《神州》2013,(8):40-40
经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地位,汉代则是经学发展的极盛时期。在汉代,经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而汉代经学出现上述阶段性特征的原因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性需求,儒家社会理想与学术理想的矛盾以及儒经的语言文字特点等。今、古文经最后合流,也是由其自身的内在理数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洛阳汉墓中出土了许多乐舞俑。这批乐舞俑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发展,并为研究汉代俗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一洛阳汉代乐舞陶俑是汉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两汉时期俗乐大兴,乐舞百戏广为流传,乐舞成为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歌舞伎乐的时代风  相似文献   

7.
巫术思想及信仰在汉代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是汉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巫术与汉代知识和思想发展水平相适应。巫术思想和巫术活动具有广泛性特征。巫术在汉代思想文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思想信仰两个方面。是文化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是文化“小传统”的主要发展形式。民间巫术信仰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共同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模式.汉代官方意识形态及精英知识阶层中杂糅了大量巫术因素。民间巫术具有社会凝聚作用,对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也有一定拒斥功能。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石盛行于两汉时期,是汉代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画像石内容丰富,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社会风俗、书法以及雕刻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根据笔者的理解,本文通过厚葬文化和神学化两个角度来分别阐述,汉代画像石所反映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9.
张彦 《沧桑》2011,(5):43-44
先秦时期形成了帝王巡游、文人游学、仕人宦游、商业游行等旅游文化现象。先秦时期的旅游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带有着鲜明的伦理特征,反映了中国社会重视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的特征,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价值和中国人对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深化了旅游审美,成为道德修养的手段,也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伦理内涵,为后世旅游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熊十力言:"汉以后二千余年之局,实自汉人开之。凡论社会、政治,与文化及学术者,皆不可不着重汉代也。"(熊十力:《读经示要》,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7页)与其他时期的承袭制度不同,整个汉代都处在思想家对于"汉承秦制"的批评与改造中。汉代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远高于其他时期。深入研究汉代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一是有助于深刻认识汉至清这一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段中,中国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基底;二是对中国历史上思想与制  相似文献   

11.
豪族是汉代社会结构中特殊而重要的社会阶层,其历史发展对两汉王朝影响深远。崔向东所著《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一书针对两汉豪族研究在地域性和整体性上存在的难以协调、统一的学术不足等问题,做了必要的论证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李英 《中原文物》2012,(1):67-71
汉画像石涵盖了汉代政治、经济、民俗、社会生产、思想、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是一种独特的档案载体。南阳是画像石的重要产区,不仅可以补史书之阙,而且重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民俗,直观展示了汉代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档案学价值。同其他画像石产区相比,南阳最早把画像石作为一种石刻档案进行建馆保存,南阳画像石中神话、升天、天文题材的画像比较丰富,具有独特的档案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霍艳洁 《丝绸之路》2013,(24):11-12
汉代铜镜类型多样、铸造精良、镜背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汉代铜镜作为一种重而常见的文化遗物,其背面纹饰和铭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研究这些纹饰和铭文,我们可以发现汉代民众强烈的神仙思想以及对长寿、孝道、富贵、高官、爱情的追求。汉代铜镜是研究汉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实物遗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通过对江西汉代墓葬的分析,阐述汉代以后,赣境人们在信仰和风俗习惯各方面在与南迁的北方文化各种思想的长期交流融合过程中逐渐趋同以及汉代墓葬在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新的"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15.
王充的博通学风是地域文化、知识场域、家族文学共同造就的结果。越文化的海洋情结、越地文人的博通学风,是其博通学风得以确立的原动力。太学及周边的书肆构成了学术氛围浓厚的知识场域,王充置身其间并深受影响。与官府藏书不同的是,书肆收书芜杂但对公众开放,王充等底层学者的阅读范围取决于书肆所卖书的范围。同样在洛阳游学期间,王充有缘结识班彪,班氏家族不仅藏书宏富,且以治学尚通、不守章句作为家学与家风。王充博通学风的确立,与文化基因、知识获取渠道以及学术师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于早期佛教图像曾有过热烈的讨论并且开展大型实地调查项目,推动了对中国佛教艺术早期发展的研究。除了对于资料的发掘和梳理外,关心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早期佛像图像的传播路线上,对此,许多学者从文献、考古实物证据、中西交通、图像比较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①,而对早期佛教图像进入中国社会情境的具体面貌则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将早期佛教图像②与汉代西王母图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前者进一步贴近汉代社会文化情境,同时也为后者增添新的研究视角。东汉中期以后,随着佛教进入中国,佛像…  相似文献   

17.
关中地区两汉壁画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壁画墓是汉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汉代社会和绘画艺术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关中地区目前所发现两汉壁画墓的考古发掘资料,结合史实,探讨关中地区的两汉壁画墓的性质特点、历史地位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子今 《四川文物》2002,(1):30-33,41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的“担负”画面,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情形。结合文献记载,从中可知文景之治时社会繁荣的盛况,也可知汉朝政府徭役导致百姓的担负之苦。文中对此作了深入探讨,通过画像内容分析,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认为这些画像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丰富信息,值得特别珍视。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候官,是随着西北汉简的发现而渐次发展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近百年来,经过简牍学者前后不断的努力,在汉代候官的职能与性质、组织机构与人员构成、内部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成就。但是,前人的研究结论亦须要认真梳理、修正和补充。以往学界以简牍资料为主的研究,学术视野仅仅局限于汉代西北边郡候官,普遍忽视了简牍、印章、封泥等资料中反映的南部边境、内郡、诸侯国等汉朝疆域内其他候官的设置、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汉代候官的置立与兴衰变化,联系着汉帝国政治形势与策略的变化。个案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从简牍资料记录的候官日常工作中分析其运行机制、形态和功能,集中剖析和评价候官与汉代政治关系、候官的历史作用,对认识汉代社会历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今后研究应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焚香习俗在时代发展中作用、文化的变迁,以及博山炉的造型、材质等角度出发,对古代熏香文化与汉代博山炉进行研究,分析熏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博山炉与熏香文化的关系,认为博山炉是在历史主流精神信仰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下所产生的熏香器具,是熏香文化与汉代思想艺术结合的产物,将熏炉和熏香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