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皇同盟形成于1873年10月,由俄德奥三国皇帝缔结,有“新神圣同盟”之称。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以黑塞哥维纳起义为开端,以俄土战争为顶点,以柏林会议为结局,是继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东方问题的又一次高潮。欧洲列强都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危机,其中英国和三皇同盟各国是干预较深的国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危机产生重大影响,成为  相似文献   

2.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历史的重大事件,就俄英法而言,皆具有非正义性质。与克里木战争相关的外交斗争甚至远比军事斗争更为复杂,值得我们研究。各国政府勾心斗角主要是为了争夺欧洲优势、中近东势力范围。这场斗争通过“东方问题”即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表现出来。奥斯曼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被称为“东西方的金桥”。取得它的遗产便能控制中近东的战略要冲,有利于争夺欧洲优势。十九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危机加深,欧洲大国加紧争夺,克里木战争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就在这种历史  相似文献   

3.
1875年7月,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农民相继举行的反对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武装起义,得到了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等国的支持。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为摆脱土耳其的压迫,掀起了解放斗争的高潮。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资本主义列强英、俄、奥匈、德、法、意等国立即把目光集中在这一动荡不安的地区。它们对这一地区的干预和争夺使由来已久的所谓“东方问题”再次出现了危机。看一看这次危机期间罗马尼亚和俄国关系的演变,对于我们不是没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4.
贾浩 《史学月刊》2022,(2):131-136
<正>沙俄削弱土耳其的手段不止军事,还有赔款。俄、土两国在1568—1922年间至少大战13次,俄方所谓"十次俄土战争"更是平均20年一次,但"即使杰出的俄罗斯和土耳其历史学家也完全忽略了赔款问题"[迈克尔·米尔格伦:"俄土关系中被忽视的问题:1878年战争赔款"(Michael R.Milgrim,"An Overlooked Problem in Turkish-Russian Relations:The 1878War Indemnity"),《中东研究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第9卷第4期(1978年11月),第520页]。国内选译"1878年俄英关于修改《圣斯特法诺条约》的协约"时,甚至将赔款部分省略不译[王铁崖、王绍坊选译:《1871—1898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7页]。实际上,赔款既是近代俄土关系的重要议题,也是当代两国关系的制约因素。本文拟梳理历次俄土战争赔款史实,解释其演变成因,并分析其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国际关系史中极其重要的“东方问题”,究竟产生于何时?至今中外史学界还论说纷纭,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认为土耳其人出现在欧洲的时候,东方问题就产生了。如英国史学家P·达岗和W·米勒就是这种观点,他们还认为宗教原因具有首要的意义。法国东方问题研究专家Ed·德利奥同样把东方问题的历史溯源到拜占廷帝国时期。另一种认为东方问题产生于十八世纪后半期,结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土耳其当代著名史学专家E·Z·卡拉尔写道:“东方问题对于土耳其是西方  相似文献   

6.
1853年10月1日,在多瑙河上发生了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1854年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后来又有撤丁王国)共同参加土耳其一方对俄国作战;发展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欧洲战争,这就是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是十九世纪国际关系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它对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关系、对欧洲、亚洲一系列重要事件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一百多年来  相似文献   

7.
赵军秀 《世界历史》2005,4(1):40-47
英国和土耳其关于埃及问题的两次谈判①是1885年英俄中亚危机后英国外交政策的一次调整.英首相罗伯特·索尔兹伯里试图从解决埃及问题入手,缓和同土耳其和法国的矛盾,摆脱自己在欧洲的外交孤立.两次谈判英国虽未完全达到目的,但对英国中近东政策和19世纪晚期的欧洲同盟政治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840—1842年,英国政府向一个远离万里、拥有世界1/3人口的东方大国,发动了一场持续了三年多的战争。这场战争引起了英国民众的震惊和密切的关注。这种情形,甚至使在华的英美商人都感觉到了:“满载中国问题的文章,终于在欧洲报刊上出现了。大量的时事小册子,已经摆到公众面前,评论、报纸一页接一页,一栏又一栏刊载着讨论中国问题的评论。”  相似文献   

9.
高中《世界历史》课本第87页上说:“从1908年到1914年,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这句话的内涵,主要是指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前夕所发生的几次国际政治事件,即波斯尼亚危机、摩洛哥危机、意土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及其影响等。为充实教学内容,下面按时间顺序,分别作些浅显的解释。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两个军事侵略集团的最后形成、列强间力量发展不平衡的加剧、重新瓜分世界问题的提出,造成国际形势异常紧张,特别是到了一战前夕,这一紧张局势更发展到了极端尖锐的程度,因而出现了一系列恶化世界局势的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问题。这些危机和战争,列宁把它看成是准备世界大战的路标。其一是1908——1909年的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奥匈帝国吞并了早就垂涎的居民大多数属  相似文献   

10.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罗马文明在对“东方”诸民族与文明的认知中体现出一种东方主义特征。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之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并且以波斯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抽象的“蛮族”形象,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关于西方文明的“它者”的话语体系。到古典时代后期,希腊人关于“东方”的“它性”的话语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亚历山大东征并为其提供合法性依据。共和与帝制之交的罗马人接受和利用了希腊人的东方主义话语以实行对东方的统治。东方主义乃是西方文明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悠久的思想与话语传统。  相似文献   

11.
易化 《大江南北》2023,(4):7-10
转眼之间,俄乌战争爆发一周年了。开战以来,俄乌双方各有攻守,目前战局处于胶着状态,战火却越烧越旺,俄罗斯未能实现“特别战争”速战速决的目标,乌克兰依靠美国和西方国家不断提供的武器勉强维持着战局不败。战争将何去何从,有待观察,值得深思。美国和西方拱火,战争看不到停火曙光。  相似文献   

12.
总论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症 结点在哪里?,一文质疑…宋敏 史坛巨匠后学良师— 怀念齐思和先生···……戚国淦 从基诺族的调查探索血缘 家族遗迹············……杜玉亨 关于城邦研究的几个问题 —兼评《世界上古史纲》 关于城邦和帝国的观点 ·”·”·一王敦书、于可国际关系 论1917年底至19工8年初真假 和平的斗争(上)……齐世荣 论1917年底至1918年初真假 和平的斗争(下)……齐世荣 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史 上的地位和作用…张之毅、鲁毅 于九世纪七一1年代“东方危机” 期间罗俄关系的演变·“…康春林 巴拿马运河…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随着英国国力的裹退,“光辉孤立”已无法再维持下去。俄、法、德三国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1900-1901年的远东危机进一步恶化了英国的处境,有关中国问题的解决,主要依据了俄、法、德三国的利益。在俄国加紧对中国北方扩张和俄、法、德三国联手的情况下,保全利益的惟一途径就是寻求盟国。远东危机最终推动了英国与日本结盟,此举标志着“光辉孤立”的结束。  相似文献   

14.
乔传义 《中国钱币》2008,(2):70-71,F0004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这一“美誉”源于早年哈尔滨曾经是俄人的天下,就连当时哈尔滨的货币都是沙俄的“羌帖”。正是这些“羌帖”曾经给哈尔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正是这些“羌帖”派生出了很多地方性纸币。本文根据史料介绍一种以羌帖为本位的特殊纸币—滨江农业银行存票(封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以及英、法对意大利的纵容,是继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之后对集体安全体系的又一次严重打击。它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成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埃塞俄比亚危机期间,法国处处袒护意大利,劣迹十分明显;而英国由于推行了一种“双重政策”,它的真正企图却一时不易分辨清楚。1935年10月战争爆发以前  相似文献   

16.
正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是指始于1853年10月20日,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因争夺多瑙河口的摩尔达维亚(Moldavia)和瓦拉几亚(Wallachia)两公国而爆发的一场战争,此后战火蔓延至黑海其他地区。到了1854年,英国和法国及撒丁王国等加入奥斯曼帝国一方,奥地利也威胁要加入反俄罗斯联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著作中两次提到的法国文学博士李霞儿是一位在神学、文学等方面有一定造诣,具有宗教信仰的法国博士。他于1916—1920年滞留日本。对比处于战争中的欧美,明治维新后,因侵略战争获胜、获益,使日本社会呈现出繁荣景象,以及东方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和”与“礼”的社会氛围,这些都让李霞儿产生了宗教般的痴迷,继而把日本看成了世界...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担任帝国宰相长达二十年(1871—1890)之久。这期间他总揽内政外交大权,使德国迅速跨入强国之列,史称“俾斯麦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外交,史学界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王鹏飞同志认为俾斯麦为了在未来的德法战争中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采取联俄,阻止法  相似文献   

19.
叶春芳 《黑龙江史志》2009,(9):27-27,29
对俄战争期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对这场战争给予了关注,对战争中与中国有关的事件进行了评论。他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能够增强国人改专制为立宪的决心,以实现救亡图存。他认为,清政府不应该采取“局外中立”的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对满洲中立与主权问题,满洲人民的权利、义务问题的论述。战争结束后,俄国占领的旅顺口、大连湾应归还,中国,是否租借应由中国决定。通过和约,日俄两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瓜分了满洲。  相似文献   

20.
1911年的世界     
1911年9月,奥斯曼土耳其人正忙于对付也门叛乱,意大利开始入侵利比亚,打算夺取北非这块尚未被欧洲人染指的地盘。战争才开始几周,意大利就控制了几个关键的沿海城市。意大利飞行员从敞开的座舱向下扔手榴弹,军事史家指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飞机轰炸。这一战术当时就引起了各国敏感的军人的关注。奥斯曼土耳其人由于事先卷入巴尔干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